謝行焱 謝宏維
[摘 要]沿海地區(qū)的風暴潮災是明代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明代國家應對風暴潮災的措施主要有賑濟災區(qū),蠲免田租、稅糧及鹽課,修筑海塘堤堰,祭祀神靈等。明前期國家荒政的執(zhí)行較為有力,但中后期則逐漸廢弛。在明代防災救災的過程中,地方社會中的宗族與士紳力量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關鍵詞]明代;沿海地區(qū);風暴潮災;國家應對
[中圖分類號]K249;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2-0011-08
[作者簡介]謝行焱(1984—),男,江西贛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史、自然災害史研究;謝宏維(1975—),男,江西萍鄉(xiāng)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明清史研究。(南昌 330022)
Title: Storms and Tides in the Coastal Area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National Coping Mechanism
Authors: Xie Xingyan & Xie Hongwei
Abstract: Storms and tides in the coastal areas are the main natural calamities in the Ming Dynasty. Relieving the stricken area, exempting people from farm rent and taxes on rice and salt, building seawalls and dams, and sacrificing gods are the main measures to fight against the calamities. The execution of anti-calamity policies are quite effective in the early-Ming Dynasty, but ceases to be binding in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 The clans and gentr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cautions against the calamities and the relief work.
Key words: Ming Dynasty; coastal areas; storms and tides; national response
風暴潮,是指由強烈的大氣擾動(通常是臺風和溫帶風暴)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xiàn)象,又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風暴潮會使受到影響的海區(qū)的潮位大大地超過正常潮位。風暴潮災,是對沿海地區(qū)受風潮波浪引起的災害的總稱。目前有不少關于明代風暴潮災的研究成果①,但仍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究。本文旨在通過對《明實錄》、《明史·五行志》及各種地方志中記載的風暴潮災史料的研究,論述明代風暴潮災的危害,并重點探討明代國家對風暴潮災的應對機制。
一、明代風暴潮災的危害
風暴潮災的危害與旱災、河湖水災不同,后者危害的大小往往是由其持續(xù)時間的長短而決定的。尤其是旱災,持續(xù)時間越長,其危害越大。如洪武三十年“鳳陽縣自五月至八不雨,禾稼不收。耆民許景文等來言,詔蠲其租”①。由此可見,這次災害是由“五月至八不雨”造成的,長時間的干旱才導致“禾稼不收”。河湖水災也大體如此,常常由于長時間降雨導致河湖漲溢或決堤所致。而風暴潮災在其來臨之前卻常常沒有任何征兆,這就使風暴潮災的降臨具有更加強烈的突發(fā)性。此外,風暴潮災還是有極大的破壞性,這就必然會給沿海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帶來極大的危害,還會嚴重地影響沿海地區(qū)的經(jīng)濟。由于風暴潮對海岸的侵蝕,沿海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可能會引發(fā)一些次發(fā)災害。
(一)危害人類生命財產(chǎn)
風暴潮災首先會危害人類的生命財產(chǎn)。風暴潮發(fā)生時,海邊居民往往沒有逃生的機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和家人被海潮卷入滔天巨浪之中。風暴潮災襲來時,動輒導致“溺死萬二千五百余人”②、“漂溺鹽場丁三萬余口”③等悲慘結局。所以說,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是風暴潮災的最為嚴重的危害之一。有明一代,史料記載的死亡人數(shù)達萬人以上的風暴潮災達27次之多。同時,風暴潮往往導致“茅屋飛翻風卷土,男女哭泣無棲處”④,其對房屋等人類生活設施的破壞也是非常嚴重的。明代的風暴潮災史料中常用“溺死”、“漂”、“漂流”、“漂沒”、“漂毀”、“渰(同‘淹)沒”、“淹死”、“渰消”、“蕩沒”、“壞”、“損壞”等詞來形容災害對人類造成的災難。
風暴潮災不僅會淹死居民、沖毀房屋,猛烈的風暴潮甚至可能毀壞城墻乃至守軍的軍器,如正統(tǒng)九年(1444)六月,“浙江臺州、松門、海門等處因去歲八月風雨連日,山水海潮泛溢,壞城池、岸圩,官亭、民舍,樂器、祭器、軍器甚多,至是命有司隨宜修理之?!雹菔妨现猩踔劣酗L潮“打壞飄散”戰(zhàn)船的記載,見《明神宗實錄》:“萬歷三年(1575)……五月三十日、六月初一日,浙江杭、嘉、寧、紹地方海潮滾溢,涌高數(shù)丈,人畜淹沒,大小戰(zhàn)船打壞飄散者不計其數(shù)。撫臣謝鵬舉以聞?!雹尬覈鞔脑齑夹g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戰(zhàn)船更是造得結實堅固、雄偉壯觀。風暴潮竟然能夠把“大小戰(zhàn)船”“打壞飄散”“不計其數(shù)”,其猛烈程度可見一斑。
特大風暴潮災呼嘯而來時,不僅僅是對一兩棟房屋的沖毀,而是對整地區(qū)、整個縣甚至數(shù)個縣的幾乎全部住宅的毀滅。如隆慶二年(1568)七月“臺州颶風大作,海潮泛漲”,導致“天臺諸山水驟合,沖入臺州府城,三日乃退”,不僅“溺死人民三萬余口,沖決田地一十五萬余畝”,而且“蕩析廬舍五萬余區(qū)”⑦。面對這樣的災難,很多人都無力在自己的家鄉(xiāng)繼續(xù)生產(chǎn)、生活,而只能流落他鄉(xiāng),成為流民。
(二)嚴重影響沿海經(jīng)濟
風暴潮災不僅危害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而且會嚴重影響沿海地區(qū)的經(jīng)濟。首先是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農(nóng)業(yè)是封建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在整個封建社會包括明代都起著一個基礎性的作用。我國沿海地區(qū),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qū),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適合農(nóng)作物生長,自唐宋以來就是重要的產(chǎn)糧地區(qū)。東南沿海地區(qū)的糧食不但能滿足當?shù)氐男枰颐磕赀€要作為賦稅大量向國家繳納。所以,風暴潮災不但會對沿海地區(qū)的經(jīng)濟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而且會進而對全國的經(jīng)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毀壞農(nóng)田、沖毀莊稼幾乎是每次風暴潮災到來時要造成的必然后果。洪武二十六年(1393)八月十八日的一場風暴潮災,“決江塘萬四百余步,壞田四十余頃。湯鎮(zhèn)方家塘堤決,風浪沖激,淪于江者四百余步,溺民居,及田四千頃。”①風暴攜潮水滾滾而來,席卷大片田地,必然導致莊稼被摧折,如“萬歷十九年(1591)七月,寧、紹、蘇、松、常五府濱海潮溢,傷稼渰人。②”史料中常用“漂流田禾”一類的語詞來形容這類災難。萬歷十年(1582)的一次風暴潮災,導致蘇州、松江等府“總計沖毀廬舍十萬區(qū),漂流田禾十萬頃,淹死人口至二萬”③。這場潮水過后,有幸未被淹死的農(nóng)夫們面對的就只有被海水糟蹋過的狼藉的空地了。
海潮沖垮堤壩之后,使海水倒灌,不僅沖毀農(nóng)田,而且使大片土地鹽堿化,使土壤聚積鹽類,成為不毛之地,進而使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生產(chǎn)力下降。海水中的鹽類如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等,會破壞沿海的土壤結構,使土質(zhì)變壞,不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海潮席卷過后,往往“桑田盡成斥鹵”,“禾稼并槁死”。洪武年間,福建“長樂之田瀕海者半,其堤久壞,田稼歲為潮鹵所傷。時縣丞趙尹初蒞官請奏,仍舊筑之。尹親董其役,民皆樂于趨事,由是長樂田無斥鹵之患,而歲獲其利。”④即使是海潮退卻之后,由于土壤肥力下降,鹽堿化過于嚴重,而且又缺乏淡水澆灌,農(nóng)民們也難以在土地上種植莊稼,只有“望田興嘆”了。
風暴潮災對沿海經(jīng)濟的嚴重影響還表現(xiàn)在對鹽業(yè)的破壞上。
古代的人們在海灘上筑造鹽田或搭起爐灶,納取海水,在鹽田內(nèi)日曬成鹽或用爐灶蒸煮海水以析出食鹽。風暴潮災對鹽場工人的生命造成威脅,巨大的海潮還會沖毀沿海鹽場的生產(chǎn)設施,必然對制鹽業(yè)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天順五年(1461)七月,崇明、嘉定、昆山、上海等地海潮沖決,“漂流公宇民居三千二百五十余間,牛二百八十余只,溺死男婦二千三百一十余口,其辦鹽工具什物喪失無算”⑤。這次災害不僅導致了“二千三百一十余口”人(該多屬鹽場工人)的死亡,而且毀壞了大量的民宅及牛等生產(chǎn)工具,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卷走或沖毀了無數(shù)的“辦鹽工具什物”。
風暴潮災還會直接對已經(jīng)生產(chǎn)甚至在運輸途中的食鹽產(chǎn)生威脅。大多是由于海水淹沒鹽倉,致使食鹽被溶解。永樂九年(1411)九月,兩淮地區(qū)海潮泛溢,“渰沒鹽倉,虧鹽千四百十六引”。⑥又如天順六年(1462)八月,“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李益奏,今歲七月淮安府界海水大溢,渰消新興等場官鹽一十六萬五千二百三十余引,溺死鹽丁一千三百七十余丁,官舡牛畜蕩沒殆盡。上命戶部覆實除豁”⑦。如此慘重的損失,不僅會使這些受災鹽場的生產(chǎn)陷入癱瘓,而且會使大片地區(qū)的人口食鹽供應不足,造成鹽價上漲,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三)破壞海塘和沿海生態(tài)環(huán)境
沿海地區(qū)經(jīng)常遭受風暴潮的侵襲。為避免或盡可能減輕風暴潮帶來的損失,沿海人民往往在海邊修筑攔潮大堤,這些大堤被稱為“海塘”或“圩岸”。海塘或圩岸在保護沿海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海塘年久失修,或其承受力不夠強,當風暴潮來臨時則有可能被破壞。在這種情況下,遭到破壞的就不僅僅是一段海塘,而可能是一個乃至幾個村莊,甚至是一個縣、幾個縣乃至一個府,有時會導致成千上萬人葬身魚腹的嚴重后果。正是“日者颶風暴作,堤防就圯,人民墊溺,歲用不登”①。
風暴潮災還會破壞沿海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毀壞海塘之后,海水將直沖上岸,沖向農(nóng)田、海邊綠地和村莊。海水中的鹽分將對沿海植被造成嚴重的破壞,使之枯死,并使沿海土地鹽堿化,使肥沃的良田、碧綠的草地變成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這將使本來就屢遭海潮侵蝕的海岸邊上的環(huán)境不斷惡化,并使海岸線不斷向內(nèi)陸移進,沿海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直接遭到破壞。
(四)造成一些次發(fā)災害
首先是造成饑荒,帶來流民。風暴潮會沖毀沿海居民的房屋,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還會沖毀莊稼,沖壞農(nóng)田,使肥沃的良田變成寸草不生的鹵地,而且長期不能恢復生產(chǎn)。因而,一次風暴潮災可能使廣大沿海農(nóng)民長時間無家可歸,無糧可食,無業(yè)可從,飽受饑荒之苦,“至于征糧之際則典鬻男女,蕩析產(chǎn)業(yè),不能盡償,甚至棄業(yè)逃散,骨肉分離,誠可憐憫”②。而洪武六年(1373)二月的一次風暴潮災,致使“揚州府崇明縣田為海潮渰沒”,也導致“民饑”的后果,于是洪武帝“詔有司賑之,計戶四千四百八十二,賑米五千九百二十有奇”③。有些在風暴潮災中幸存的鹽場工人,由于在災害中“人畜渰沒,廩鹽漂沒,廬舍傾圯”④,也要承受“流離饑饉”之苦。更有甚者,“別無產(chǎn)業(yè),惟倚海為勢,或持兵駕船興販私鹽,或四散登岸劫掠為害……”⑤
其次,風暴潮災還可能導致疫災。盡管并不是每次風暴潮災都會帶來瘟疫,但如果災害過后的善后處理工作不力,則極有發(fā)生疫災的可能。如松江府嘉定地區(qū),嘉靖十八年(1539)閏七月初三日,“颶風海溢,水涌三丈,漂溺人廬無算。大疫;大祲”⑥。究其原因,是發(fā)生風暴潮災時,海水沖上陸地,受災地區(qū)的淡水被海水鹽化;風潮過后,咸水還常常久久不能退去,造成當?shù)鼐用竦娘嬎щy。在極度口渴的情況下,人們不得不飲用不干凈的水,水中的細菌是傳染疾病的媒介,大量的人們飲用這樣的水,極有可能發(fā)生瘟疫。另外,由于風暴潮災對農(nóng)業(yè)的破壞,農(nóng)民沒有糧食。為了填飽肚子,人們常常饑不擇食,甚至吃人和動物的尸體,而這些不干凈或已變質(zhì)的東西含有大量的病菌,吃過之后極易感染疾病,最終可能造成瘟疫。我國的風暴潮災大多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的五至八月份,那時的氣溫較高,在風暴潮災中死亡的人和動物的尸體得不到及時的掩埋,不日便會腐爛、變質(zhì)、產(chǎn)生細菌,這些尸體也是瘟疫的傳染源。此外,風暴潮災過后的流民,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安置,也有可能給流徙經(jīng)過的地區(qū)帶去瘟疫。
風暴潮災引發(fā)的次發(fā)災害是嚴重的。在某些時候,次發(fā)災害造成的影響往往不會亞于風暴潮災本身。
二、國家應對措施
為了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維護統(tǒng)治的秩序,盡可能避免和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避免可能造成的社會動亂,每次較大的風暴潮災之后,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要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想方設法對災害進行救治。學界一般把人們?yōu)榱朔乐够蛲炀纫驗暮е碌纳鐣镔|(zhì)生活破壞而采取的措施稱為救荒,把統(tǒng)治階級為了挽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防止社會動蕩以穩(wěn)定其政權而采取的政策、措施等叫做荒政?;恼τ诮y(tǒng)治階級和受災民眾都是非常重要的。統(tǒng)治階級的荒政是否有效,執(zhí)行是否到位,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安定甚至政權的穩(wěn)定,而有效并執(zhí)行有力的荒政不僅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安定,而且將使災民免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甚至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
在獲知災情后,皇帝一般會派遣大臣(通常是戶部官員)前去現(xiàn)場調(diào)查核實,復奏朝廷,然后再采取應對措施。但皇帝也有已收到奏報立即采取應對措施的情況。史料中記載的國家應對措施主要有賑濟、撫恤,蠲免,修筑海塘、堤堰,祭祀神靈和遷徙災民等。
(一)賑濟災區(qū),撫恤災民
賑濟災區(qū)、撫恤災民就是在災害發(fā)生后,政府免費為災區(qū)提供糧食衣物、生產(chǎn)工具等,讓災民不至于餓死、凍死,并有可能恢復生產(chǎn)活動。這是效果最直接、最明顯的應對措施,因而也是明朝政府采取最多的措施。政府對災區(qū)的賑濟主要是為災民提供糧食。洪武六年(1473)二月,揚州府發(fā)生了一次較為嚴重的風暴潮災,導致崇明縣田為海潮淹沒,“民饑”,于是洪武帝“詔有司賑之,計戶四千四百八十二,賑米五千九百二十有奇”①。在災情比較嚴重導致農(nóng)民難以恢復生產(chǎn)時,政府也會為災民提供耕牛、種子等生產(chǎn)資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二月,聞“戶部奏蘇州府崇明縣濱海之田為海潮渰沒,民無田耕種者凡二千七百戶”,洪武帝即“命徙其民于江北屯種,官給牛糧資之”②。而成化七年(1471)八月,“戶科給事中李森等奏山東七府并浙江嘉、湖、杭、紹四府自夏苦雨驟降,海潮大發(fā),渰沒禾稼,損壞屋舍,漂溺人畜不可數(shù)計”,并稱“臣惟山東密邇京畿,浙江才賦所出,今重罹水患,不可不慮”。于是“戶部議令二處巡撫、巡按官覆勘,果有被災缺食悉如奏行,若所在無糧則借撥于有糧之處,凡牛具種子亦措置賑貸。從之。”③在一些地區(qū)遭遇特大風暴潮災,死亡人數(shù)極多時,朝廷除了派人發(fā)放賑災糧食外,還會提供埋葬死者的銀兩,即“埋葬銀”。如萬歷四十七年(1619)六月,“廣東潮州府海陽、揭陽、饒平、惠來、普寧、澄海等縣,以去年八月初四日異常,水患火雷海颶交作,渰死男婦一萬二千五百三十名口……按臣王命璇查勘被災州縣,賑過預備倉谷三千三百七十石三斗零,埋葬銀五百九十七兩六錢九分零?!雹?/p>
除了為災民提供糧食、工具等,皇帝常常派遣官員前往災區(qū)慰問災民。洪武十一年(1378)秋七月,蘇州、松江、揚州、臺州四府海溢,“漂民居,人多溺死者”,洪武帝即“詔遣官存恤之”⑤。又如永樂元年(1403)五月,“廣東南海、番禺二縣颶風,海潮溢,漂民廬舍,溺死三十五人。事聞,命戶部速遣人撫視死者,恤其家?!雹?/p>
(二)蠲免田租、稅糧及鹽課
風暴潮災常常導致沿海農(nóng)田和鹽場被沖毀,農(nóng)作物顆粒無收,制鹽工具被洪水卷走,甚至淹死大量灶丁。這就致使農(nóng)民無力上交田租和稅糧,鹽場也無法繳納鹽課。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蠲免田租、稅糧及鹽課。這個措施一方面緩解了民困,使災民有可能盡快恢復生產(chǎn),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災后政府與民眾的對立。一般是朝廷了解災情后即會下詔蠲免,如永樂十四年(1416)九月,“直隸淮安府言鹽城縣颶風,海水泛溢,傷民田二百十五頃有奇。皇太子命蠲今年田租凡千一百七十余石。”②有時則是地方官報告朝廷因災害對莊稼的破壞而無法征收稅糧,朝廷遂下詔免稅,如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廣東布政司就報告說,“雷州海康、遂奚二縣今夏颶風暴雨,海水漲溢,傷民禾稼,田租無征者千六百余石。悉免之?!雹鄣谀承r候,盡管災害造成大量莊稼被毀,大片田地荒蕪,農(nóng)民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地方官卻還是要求農(nóng)民繳納稅糧。這時,如果農(nóng)民直接向中央反應情況,稅糧就有蠲免的可能。洪熙元年(1425)七月,行在戶部向朝廷奏道:“直隸鎮(zhèn)江丹徒縣民戚丑關、莫勝七等言,所種官田五十五頃七十余畝濱江,為風潮沖決入江,該稅糧二千一百余石,官府仍舊征納。上命除之。顧謂尚書夏原吉曰,民艱苦不止于此,比來各處數(shù)言入秋霖雨,水潦泛溢,渰沒田苗寔多,此是天災流行,人難力,卿宜令所司覆勘,若果成災,稅糧皆當斟酌減免,毋重困民?!雹茉跓o法繳納稅糧的情況下,農(nóng)民也會主動向官府請求蠲免。但如果地方官無權作出決定,他們便會上奏朝廷,反應情況。朝廷了解災情后,一般也會準奏。如:“宣德元年(1426)夏四月,浙江臺州府黃巖縣奏: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內(nèi)颶風大作,海潮怒溢,漂沒人民廬舍七千八百四十三戶,老幼溺死者八百余口,渰沒官民田二百五十六頃四十畝有奇,其年稅糧無征納,乞蠲免。從之。”⑤
對鹽場的威脅也是風暴潮災的一大禍害。風暴潮災襲來時,不僅會造成海水沖走、溶解已生產(chǎn)的食鹽的后果,而且會沖毀產(chǎn)鹽工具,淹死大批灶丁。即使海潮已經(jīng)退去,鹽場也難以立即恢復生產(chǎn)。這時,政府便會蠲免鹽場的鹽課。天順六年(1462)七月“淮安府界海水大溢,渰消新興等場官鹽一十六萬五千二百三十余引,溺死鹽丁一千三百七十余丁,官舡牛畜蕩沒殆盡”之后,“上命戶部覆實除豁”⑥,并于“十月庚午免兩淮新興等場海潮沖消鹽課三十萬余引?!雹叽文昙刺祉樒吣辏?463)二月,又“蠲兩浙運司各場鹽課一萬四千引有奇”⑧,亦是由于風暴潮災之故。
(三)修筑海塘堤堰
為了預防風暴潮災的發(fā)生,海邊通常修筑了攔潮堤壩,這些堤壩有時也稱作“圩岸”或“海塘”。當風暴潮災對這些海塘造成破壞或其因年久失修而失去防洪能力時,國家常組織“軍民”⑨或“市民無農(nóng)業(yè)者”①對這些設施進行維修。這種組織工作一般由工部官員負責。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秋七月,蘇州府崇明縣大風雨三日,海潮泛溢,壞圩岸,偃禾稼,詔以在京倉糧賑之。通州海門縣風潮壞官民廬舍,漂溺者眾,遣監(jiān)察御史周志清賑之。仍命工部主事鄭興發(fā)淮安、揚州、蘇州、常州四府民丁二十五萬二千八百余人修筑堤岸以障潮夕,計(修筑堤岸)二萬三千九百三十三丈?!雹谠谶w都北京后,朝廷也常命南京的“行在工部”派人負責修筑,宣德四年(1429)五月的一次修筑工作即是由“行在工部”完成的。《明宣宗實錄》記載稱:“福建福清縣民奏:縣之光賢里官民田百余頃,舊有堤六百余丈以陣海水,因堤壞田荒。永樂中縣民嘗奏請筑堤,工部移文令農(nóng)隙用工,至今有司未曾興筑,民不得耕。上命行在工部責有司修筑,因諭尚書吳中曰彼地堤堰民賴其利,外無賢守令舉其政,爾宜申飭郡縣務及時修浚,慢令者罪之?!雹?/p>
工部招募用以修筑海塘的人員常常是“民夫”(或“民丁”)、“軍民”,有時也是“市民無農(nóng)業(yè)者”。所謂民夫或民丁,就是普通勞動人民,在當時多是農(nóng)民,他們是社會生產(chǎn)的主力軍,也是修筑海塘的主要力量。“軍民”當是指具有軍籍者,他們也常被遣修筑海塘。有時則是招募“市民無業(yè)者”修筑,這種辦法不但可以達到修筑海塘的目的,而且解決了部分“無業(yè)者”的就業(yè)問題,真是一箭雙雕。修筑海塘有時需要用石料砌筑堤壩,這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需要由“專業(yè)人員”來完成。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需要“夫匠”(即泥水匠一類的人)的協(xié)助④。
修筑海塘通常在農(nóng)閑時間進行。如宣德五年(1430)閏十二月,巡撫浙江侍郎成均奏海鹽縣民請求重砌沿海石岸時,“上從之,命侯農(nóng)隙興工”⑤。如:“正統(tǒng)五年(1440)三月,浙江海門衛(wèi)百戶羅賢奏,海水決蠣巗頭等處堤,浸熟田七十余頃為鹵地,潮漲輒灌桃渚千戶所城,乞筑塞之。事下行在工部覆奏,下浙江三司覆實,請令俟農(nóng)隙興役。從之?!雹捱@是由于修筑工作需要大量農(nóng)民的參與,為了不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做出的安排。
(四)祭祀神靈
明代的人們認為大海是由海瀆之神(海神)掌管,要預防風暴潮災就必須祭祀海神。在史料的記載中,祭祀海神多是和祭祀太歲、風云、雷雨、岳鎮(zhèn)、山川等其他神靈同時進行的,常見“遣官祭太歲、風云、雷雨、岳鎮(zhèn)、海瀆、山川等神”的記載。⑦這當屬一般情況,是日常祭祀。但也有單獨祭祀海神的情況,如:“永樂十六年(1418)十一月,甲子,上以浙江瀕海諸縣風潮沖激堤岸、墊溺居民連年,修治迄無成功,乃齋戒,遣保定侯孟瑛等,以太牢往祭東海之神,既祭水患頓弭,咸以為圣誠所格云。”⑧這是特殊情況,是在發(fā)生了重大災害之后才有的。
祭祀一般由禮部進行,有時也直接指定某個大臣負責,如上例則是“遣保定侯孟瑛等”前往的。又如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祭云雨、風雷,并岳鎮(zhèn)、海瀆、山川等神于祗壇,遣惠安伯張偉行禮。祭歷代帝王,遣定國公徐延德行禮,尚書夏言、王憲、許贊、秦金分獻?!雹僭偃缯缕吣辏?512)八月,“遣太子太傅成國公朱輔祭太歲、風、云、雷、雨、山川等神。”②也有皇帝親自前往祭祀的情況,如嘉靖十年(1531)九月,“上親祀云雨、風雷、岳鎮(zhèn)、海瀆、基運山等神及京畿天下山川之神”③。在派遣官員或親自祭祀之前,皇帝及全體大臣都要先齋戒以示虔誠。
三、余 論
風暴潮災給沿海居民帶來的災難是多方面的,造成的社會混亂也是嚴重的。處理和解決災害帶來的各種問題,恢復社會生產(chǎn),穩(wěn)定社會秩序,是風暴潮災之后自朝廷至地方各級政府的主要工作。
一方面,災害對統(tǒng)治者的執(zhí)政能力是一種考驗,對政府的行政效率、調(diào)控能力是一種強有力的檢驗??v觀整個明代,面對風暴潮災,國家的應對措施總體上還是較為完善、執(zhí)行較有力的。但是相比之下,明代前期和后期有一定的差別。明前期,皇帝勤于政事、勵精圖治,官員盡心竭力、恪盡職守。災害過后,從報災、核災,直到救災,中央至地方各級政府都能夠迅速做出反應,盡可能地將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維護了社會的安寧和穩(wěn)定,體現(xiàn)了明初各級政府較高的行政效率。然而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皇帝深居內(nèi)宮、不問政事、朝廷的派系斗爭、官員的貪污腐化、國庫的空虛,自然災害影響的擴大以及流民的增多等,最終導致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④
另一方面,在防災、救災的過程中,無論是賑濟措施的執(zhí)行,賑濟物品的分發(fā),還是防洪工程的建設,單憑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而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⑤在這個過程中,宗族及紳士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政府救濟到達之前,宗族內(nèi)部之間可以先協(xié)調(diào)救濟,互相救濟,而地方紳士可以利用自己的威望及財力先行救濟;其次,為穩(wěn)定自己所在的小范圍的社會秩序,以免造成動亂,威脅自己的家庭,地方紳士也往往樂于及時采取救濟措施;再次,政府賑濟糧款的發(fā)放,也往往需要地方宗族與紳士的參與。地方紳士主要是退休居家的官員或取得了功名的地主,他們地近人熟,在一定范圍內(nèi)有著較高的威望與廣泛的人緣;而政府派來的官員往往人生地不熟,難以開展工作。所以,災害后的國家應對離不開地方宗族與士紳的參與。
責任編輯:龍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