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地和諧相處的典范

      2012-04-29 04:11:23吳聲軍
      鄱陽湖學刊 2012年2期
      關鍵詞:文化適應

      [摘 要]高椅侗族先民的民居建筑注重規(guī)避各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利因素,選擇了一個三面依山、一面靠水的地方。防火、防盜、防濕等方面的問題在其建筑格局中得到充分的考慮,尤其是對水的處理恰到好處。憑借生態(tài)智慧,以人、建筑和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為目標,有節(jié)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高椅古民居實現(xiàn)了建筑的人性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高椅古民居;文化適應;水調控;生態(tài)智慧

      [中圖分類號]I3/7;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2-0117-05

      [作者簡介]吳聲軍(1970—),男,侗族,湖南會同人,賀州學院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人員,主要從事生態(tài)人類學、歷史人類學研究。(廣西賀州 54280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擴大和穩(wěn)定我國中西部水資源儲養(yǎng)能力的文化對策研究”(08AJY025)的階段性成果。

      Title: A Model for Man-Earth Harmony—An Eco-anthropological Exploration of Ancient Gaoyi Dwellings

      Author: Wu Shengjun

      Abstract: The dwellings of Dong ancestors of Gaoyi lay emphasis on circumventing the adverse factors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select the place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on three sides and facing the water. Preventions against fire, theft, moisture and other issues are fully considered in its architectural pattern, especially in the handling of water. Aimed 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and the economical u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ancient Gaoyi dwellings, with eco-wisdom, achieve the architecture of humanity and man-nature harmony.

      Key words: ancient Gaoyi dwellings; cultural adaptation; water regulation; eco-wisdom

      高椅古民居位于湖南省會同縣高椅鄉(xiāng)高椅村,村民均為侗族,85%以上的家戶為楊姓。據(jù)傳,他們是接受過南宋王朝誥封的侗族英雄威遠侯楊再思的后裔。高椅侗族鄉(xiāng)民世世代代面臨復雜的自然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經(jīng)過不斷地認識、不斷創(chuàng)新適應自己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積累了豐富的生態(tài)知識和生態(tài)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能高效適應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住宅文化,并建構了獨特的生境,創(chuàng)造出諸多典型的社區(qū)資源管理制度、資源利用方式,并恰如其分地應用到民居建筑實踐中。所以,高椅村寨聚落和其中的古建筑歷經(jīng)600年仍保存較好,被建筑專家譽稱為古代侗族民居的“活化石”和“江南第一村”。2007年,高椅村古民居通過申報被收入“中國十佳古村”名錄之中。本文通過對高椅古民居的生態(tài)人類學考察,從古建筑的選址、建筑結構和對水的處理等方面著手,揭示高椅侗族古民居建筑中所隱含的生態(tài)智慧。

      一、高椅古民居的選址

      高椅侗族古村寨民居位于湖南省會同縣城東北48公里處,地處雪峰山的涼山支脈延伸部分,沅水上游“五溪”之一——巫水河的中下游。高椅村落所在地帶地勢以中低山為主,東高西低,群山綿延,蜿蜒曲折,溝壑縱橫,地勢險峻,海拔在500~700米之間。山中林木茂盛,飛禽走獸極多,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充沛,熱量豐富,相對濕度大。為了克服當?shù)夭焕纳鷳B(tài)環(huán)境,建構一個適宜的生境,高椅先民在選擇其村寨地址時,很早就特別注重規(guī)避自然環(huán)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

      清人范宜賓對郭璞所著的《葬經(jīng)》詳加注釋,其中的一則注文大有深意,其文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而其中又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因此,“得水止風”就成了風水觀中“聚氣”的根本。高椅先民希望選擇一個依山傍水、山環(huán)水抱的地方居住,這樣才能“因水止氣,因山祛風”。據(jù)村中的老人說,從南宋隆興元年(1163)起,高椅楊姓歷代先祖就開始了探尋這樣的“風水寶地”的過程。他們四代人之間先后六次搬遷居地,前后花了175年的光陰,最終于元至元四年(1338)才在高椅這個地方定居下來。①

      今天的高椅古村落,東西北三面為高山環(huán)繞,南面緊臨巫水河,隔河對面則為雪峰山南麓,整個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而“太師椅”的坐墊則是一片寬闊的洼地,村寨就座落在這片洼地上,該村也因此而定名為“高椅”。這正是高椅先民所夢寐以求的興發(fā)祥瑞之居。高椅村落正面的巫水河呈反弓形從南向北流來,再在高椅村落前面又由北向東南方向折返而回。因此,村民們一開門便可望見巫水河的綠水,并可以遠眺巫水河對面青翠蔥蘢的雪峰山南麓。

      高椅村民認為,村寨背后的兩個山脈是“兩條龍”,從西北方生一條幼龍,朝村寨中的下寨、明家往五通廟而來。其支龍再生兩條幼龍,一條落在田段,另一條落在老屋街。支龍再朝前走,到大鳩起脈成峰,村民稱之為“仙牛望月”。這里再生一條幼龍,此龍落穴較大,支龍再往東為青龍山,村民認為這樣就配成“羅星拱照”。對河的雪峰山脈直朝高椅村寨而來,村民們認為它是一條東方龍,五條龍都聚首五通廟,構成“五龍戲珠”,又稱“五龍歸位”。高椅村落古民居是順應地勢的來龍落脈,在五條龍之間建成五個自然村莊,好像就是五瓣梅花。從后山俯瞰,整個高椅村寨中的木屋、封火墻、巷子和村道組成美麗的梅花狀。

      高椅村先民認為,他們千辛萬苦終于找到心中的“風水寶地”,因此,他們這個古村寨完好地保存有從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到清朝光緒七年(1881)共501年的古建筑104棟,總面積達19 416m2。

      二、高椅古居民的建筑格局

      民族生境是相關民族文化規(guī)約下的產(chǎn)物,任何民族生境的建構,都不會也不容許背離其寄主——相關民族所處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生境建構的最終目標都是追求與該民族所處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相協(xié)調。生存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人們,分別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憑借這種文化去征服、改造和利用所處的環(huán)境,力爭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而協(xié)調的表現(xiàn)形式又因打上了該民族加工的烙印,而不再是純自然的環(huán)境,成為該民族的生境,以便該民族從中獲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質與精神營養(yǎng),并維系該民族的延續(xù)與發(fā)展。②

      建筑是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看,建筑總是體現(xiàn)為將自然人性化的結果,因而,可以成為相關民族文化適應過程的歷史見證,也是文化適應成果世代積累的最終形態(tài)。建筑的建成空間最終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高椅侗族先民在構建其生境時,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xié)調為人居追求目標,通過認知自然、適應自然、利用和主動改造自然、按自然規(guī)律營造人性化環(huán)境,形成一個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村寨實體。這個實體同時轉達出侗族鄉(xiāng)民對自然環(huán)境特點的認知,對生存方式的能動選擇的理解和精準的把握,以及對各種自然資源的系統(tǒng)認知與精巧利用。

      高椅古民居是依據(jù)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地勢,順應天、地、人的運行規(guī)律,選擇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這種環(huán)境格局有助于獲得良好的日照,抵擋冬季北來的寒風,接納夏日掠過水面的南風。而且,村寨民居位于五個不同的小山脈之間,具備日照充足、通風良好、用水方便、阻擋寒流、保持水土等優(yōu)點,水災、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都能得到規(guī)避,因而,增強了村民心理上的撫慰感,使居民的心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處于和諧相生的狀態(tài)。

      在民居建筑的布局上,高椅村落的古建筑以老屋街和老屋場開發(fā)最早,至今尚存有明代建筑5棟,清代順治、康熙年間建筑6棟。以大屋巷發(fā)展較晚,現(xiàn)存道光、咸豐年間的建筑較多、較為完整。而且,整個古民居群落以五通廟為中心,憑借村落中小山脈的走向而向四周輻射,形成五個自然村莊。每個自然村莊的房屋都有清一色的青磚高墻,高墻兩端形成梯狀的翹角馬頭墻,兩墻之間夾峙著一條條青石板鋪成的小巷,縱橫交錯,曲折幽深。

      高椅古民居中各自然村莊的道路非常講究,都是順應自然山脈的走向而修路,村民從不為了方便而去強行深挖山脈。他們認為,深挖山脈就是斬斷了“龍身”,這樣有傷“龍體”,對居住其中的村民非常不利,甚至會帶來災禍。因而,高椅古村村道以村落中心五通廟作為網(wǎng)頂,建成網(wǎng)狀形的四條主線。在四條主線之間,順地勢開一些小橫路組成一個網(wǎng)絡,形成龍的“粼紋”。村民的房屋就修建在龍粼上,這樣,村落就由村道、巷子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wǎng)絡,猶如一個八卦迷宮陣,陌生人進入村中就如入迷宮,肯定會找不到出路,可以說,這里就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

      在建筑結構上,高椅古民居均為木質穿斗式結構的木房,四周修建有高高的馬頭墻用于防火,構成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庭院。每戶獨自的小庭院既自成一體,又與鄰家相通,是典型的侗族富商房屋建筑營建法式,同時又具有傳統(tǒng)的湘西侗族建筑風格。①防火墻內是兩層木質小樓房,庭院的地面大多是用兩米多長的青石板鋪成,木房內的地面則一律是用石灰、桐油和碎瓷粉混和起來,打就成“三合泥”,這樣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涼爽而不潮濕、堅硬而不會裂縫。這種建筑格局因有高高的馬頭墻密封,僅開小窗,墻內又全是木屋,因此對村民不小心失火具有特殊的保護功能。近百年來,高椅村還沒有因一家失火殃及毗鄰的條件發(fā)生。

      在建筑空間上,因為每個庭院都修建有高高的馬頭墻,墻外貼都有一層樘板,在下雨時可防止屋內潮濕。為了保證通風散熱,特別是為了解決夏日炎熱問題,高椅村民在建造房屋時,一般是把房間和廳堂盡量敞開,把靠近天井一面的門、窗做成格扇,使氣流通暢;有的還把室內敞開與走廊完全連通,成為一個互相貫通的開敞空間。走廊、過廳、天井等空間是室內外空間的過渡,房屋的室內外空間有時沒有明顯的分界,往往互相聯(lián)系、互相融合。同時,“通”、“透”也減少了因房間密集、狹窄、擁擠給人造成的壓迫感,又保持了房屋的干燥性和舒適性。在通風散熱、保干燥、防潮濕性能上的獨到之處,致使高椅古民居建筑歷經(jīng)六百多年而不腐朽,大部分現(xiàn)在仍然有人居住。

      由于高椅侗族村民在其生境的建構中充分利用了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其村落建筑和人也能得到自然環(huán)境有效的保護,村落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諧相處。而且,由于建筑的精妙設計和布局,村寨成為人居的理想環(huán)境,即便是在動蕩年代,易守難攻,兵不能入,匪不能進,使村民能夠長期地安居樂業(yè)。可以說,其中的和諧難以言表,于是,村民便編造一個神話作附會式表達。相傳三國時期,孟獲在高椅村落隔水相望的孟營山曾經(jīng)安營扎寨,人們把孟獲駐扎過的地方稱為“孟王沖”、“孟王盤”等地名,而且這些地名至今還在延續(xù)使用。明代時,這里還修建了一座孟營庵,庵里的神“真武祖師”一直護佑著高椅村寨的平安。后來,不管是兵還是匪,他們只要想向高椅方向走來,就被“真武祖師”阻擋,要么是繞道而去,要么就是折返而回。高椅人把這片樹林看成是維系村寨命運的禁地,認做他們的“風水林”,視為他們的保護神,嚴禁任何人去擾動。

      三、高椅古居民對水的調控

      從有人類開始,人就與水相依,并在認識水、改造水、親近水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與水有關的燦爛文化。文化作為一套特有的人為信息系統(tǒng),它能有效地組織民族成員改造和利用其生境,索取成員的生存物質,維系民族及其成員的生存延續(xù)與發(fā)展。①為了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有節(jié)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居住環(huán)境,就必須讓建筑都打上人性化的烙印。這樣既能體現(xiàn)出自然的原初本性,又能體現(xiàn)出人文理念下的適度改性,以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使建筑空間實現(xiàn)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共處。

      高椅侗族鄉(xiāng)民對水的認知和處理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其生態(tài)智慧。高椅素來有“多水之鄉(xiāng)”的美稱,因為村四周有大大小小的水井48口,水塘48口,水田48丘,有利于生活、生產(chǎn)和消防。他們還認為,高椅古民居處在“五龍戲珠”之地,要造就一片水的世界,才能使龍群安居。這與其說是讓龍群安居,還不如說是讓人安居。因為高椅處在群山之中,舉目皆山,通過修水井、挖水塘、開農(nóng)田蓄水,與山達成平衡之后,人的心態(tài)也就平衡了。

      高椅侗族有規(guī)定,整個村落居民的生活廢水須統(tǒng)一排放到村中的水塘,以借庫沉淀處理,不允許各戶自行開溝排水到別處。因而,高椅民居的排水系統(tǒng)很講究,庭院之間有0.5米高、1米寬的地下暗水溝相通,上面用鑿有方孔的青石板蓋封,以便于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并由暗水溝流進村寨的大塘和柿子塘,再經(jīng)村外水溝排向巫水河。

      這樣一來,就制約了村寨各戶自行開溝排水的混亂局面。大塘是高椅先祖來此地定居后,于明朝萬歷四十二年(1614)建五通廟時所修,位于五通廟的前面,而且處于高椅古村寨民居群的中心地帶。高椅族中規(guī)定,全村五個自然村莊的廢水都必須順著暗水溝引到大塘統(tǒng)一處理,然后再注入比大塘位置更低的柿子塘,再由柿子塘排入巫水河。平時,大塘的水位必須保持在1米以上,容納來自四周住宅的生活廢水,水塘既可以栽花、養(yǎng)魚凈化水質,又可以作消防池之用,還可以調節(jié)村落氣候。由此可見,高椅前人運用自己的生態(tài)智慧,規(guī)范地處理了村中的生活用水,即先將污水集中到大塘進行初次沉淀,再排入柿子塘進行再次沉淀。我們不難看出,高椅侗族對污水的處理,環(huán)境的保護以及他們對生態(tài)的認知在其生計方式中得到全面的應用。

      高椅族規(guī)定村寨中的水必須借庫處理,因此,左邊村寨中的水一定要倒往右邊,右邊村中的水就應該倒往左邊,集中到大塘統(tǒng)一排放。大屋是左邊村寨,就應該左水右倒至大塘。因為大屋靠近河邊,朝前放水較容易,特別是下大雨時,雨水就直接流向了巫水河,沒有經(jīng)過大塘沉淀處理。所以,高椅的先祖就想出一個辦法,先開鑿兩口水池把附近住宅的水集中到此處。如此一來,村民就有理、有序地圓滿解決了大屋附近住宅區(qū)污水處理的問題。這兩口水池分別叫“紅魚塘”和“黑魚塘”,位于六棟民居圍成的一個圓圈內。“紅魚塘”位于左邊,因專用于放養(yǎng)觀賞魚而得名;“黑魚塘”位于右邊,因專用于放養(yǎng)食用魚而故名。兩水池周圍有木質欄桿,池上空是葡萄架,與周圍古宅相映成輝。這樣不僅能優(yōu)化環(huán)境,供人納涼、觀賞,而且能發(fā)展庭院經(jīng)濟,又是附近的消防池,并與村內的排水系統(tǒng)相通,由暗水溝排放到右方的大塘,對蓄、排雨水起到極好的吞吐作用,更重要的還是優(yōu)化居住環(huán)境,調節(jié)氣候,達到生態(tài)平衡的功效。

      除此之外,有的民居另在天井的一角用青石板圍一個0.7米高,1.5米長,1米寬的的儲水缸。有的民居則在市場上買一個大水缸代替,這樣有利于磚墻內的建筑在不幸失火時能夠及時撲滅。同時,磚墻本身也具有防火的功能。為了監(jiān)控住房外的情況,特別是為了防止盜竊,有些民居在庭院內的一角安裝了一口陶缸作為簡易的監(jiān)聽裝置。如村民楊運丕住宅的廚房里就埋有口徑0.6米,高0.55米的陶缸,缸口與地面持平,平時被蓋上木板,還用一碗柜遮障,不易被外人發(fā)現(xiàn)。只要主人需要時,取掉蓋板靠近水缸就可以監(jiān)聽,院外10米內行人的腳步聲可以通過水缸在室內聽得清清楚楚。

      高椅侗族居民認為,他們對居地的水處理好了,就成為“聚水聚財”的寶地。據(jù)調查,高椅人從遷居到這里以來,就出現(xiàn)了73戶豪門巨富,占全村家戶總數(shù)的16.2%,而且久盛不衰,長達六百余年,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之前。

      四、結 語

      “家園”的“家”是人文營建的居所,“園”是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凹摇笔侨祟愘囈陨嫜永m(xù)的基點,既是生命的起點,又是歸宿。①高椅侗族村民在六百多年的家園營建中創(chuàng)造了自身的生態(tài)適應模式和蘊含諸多生態(tài)知識和生態(tài)智慧的住居之道??梢哉f,高椅古民居是一處生態(tài)建筑,是人地和諧相處的典范。

      在當今人們認識到生態(tài)危機的爆發(fā)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時候,高椅古民居主張的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共生思想,②使人與自然環(huán)境互為依托、互為促進地相生相長,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我們應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為目標,以最小改變?yōu)樵瓌t,有節(jié)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人居環(huán)境,將人居環(huán)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tǒng)來看待。而且,我們還應關注在全球性能源短缺的情況下,如何采取應對策略,營建安穩(wěn)舒適的家居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

      猜你喜歡
      文化適應
      基于Berry文化適應理論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啟示
      走出邊緣:陽江苗族代耕農(nóng)的文化適應與社群重構
      文化適應視角下的中介語傾向性探討
      科教導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37:44
      老撾留學生文化適應度調查研究
      從文化不連續(xù)性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
      人民論壇(2016年11期)2016-05-17 12:23:31
      低齡留學要做好“文化適應”
      媒介使用與文化適應之相關性研究
      新聞世界(2016年1期)2016-02-22 08:59:52
      從工具的磨損看麻山苗族對文化所屬環(huán)境的適應
      農(nóng)村城市化進程中甘肅少數(shù)民族教育的文化適應研究
      試論杭州就業(yè)維吾爾族的文化自覺
      科技視界(2015年9期)2015-04-07 10:07:01
      茂名市| 镇赉县| 本溪市| 昭苏县| 松原市| 保定市| 阜新| 漳平市| 竹北市| 额尔古纳市| 清原| 佛学| 恭城| 封丘县| 蒙山县| 济阳县| 澎湖县| 琼结县| 焦作市| 绥化市| 白玉县| 长治市| 阿勒泰市| 东宁县| 昌吉市| 萍乡市| 蒙城县| 汉川市| 高阳县| 城步| 玉林市| 金华市| 江门市| 东阿县| 星子县| 梅河口市| 阜南县| 涿鹿县| 万宁市| 长治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