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nsong
【√】王汎森的目的不是寫一部年譜,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考據癖地去引用什么難以查考的材料信件
先來講一個故事。
我讀本科的時候,現代文學老師曾講了一次他自己的經歷,他到校醫(yī)院去看病,掛號的時候碰到了一個歷史系的老教授,問及彼此專業(yè)以后,老教授很鄙夷地說“就是新文化運動這些人破壞了中國的傳統(tǒng)”諸如此類的話。我的大學老師沒有任何回答。很多年以后,雖然我自己也忝列現代文學研究之列,但迄今為止,在大大小小不同場合遭遇這種尷尬的時候,我同樣是不與夏蟲語冰的態(tài)度。
但看完了這本書,確切地說是看完了此書的附論《什么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沖突》,我以后不會再選擇犬儒地退避了。
我的不再退避,不是說獲得了本專業(yè)自足的信心,而是因為王汎森文中通過對清、民兩代學人治史方法選用材料的不同,展示了史學研究的進步。我只是由他的這一論述得出了一個很小的啟示,支撐上面提到的老教授不屑于新文化運動學人的知識結構觀念結構,乃至他的教育,其實都完全是現代訓練的結果,實在是一個裝了舊酒的新瓶,不可能再有那種舊酒和舊瓶了。因此,今天甚囂塵上的國學熱,都已經是披著國學外衣的現代意淫。
在這個意義上,最后一個真正的舊學之人,其實并不是“一生為故國招魂”的錢穆,毫無疑問應該是王國維。
生性駑鈍,對于這些領悟遲及如此,但作為重要的收獲,當然是不慚愧道及一二的。
對這本書的評價,我個人想到的是八個字:微言大義,言簡意賅。
之所以說微言大義,著者在中譯本序中提到一個原因:“余先生提醒我,不必大幅轉述傅斯年學術論文的觀點,要緊的是把它放在整個時代思想、學術的脈絡下來看?!?/p>
王汎森的著作看似簡單地以傅斯年生平為線索,分章描寫傅氏各個時期的工作,在通常情況下,這樣的論著容易流于浮泛。但他在充分地研讀了傅斯年的專業(yè)著述(在此強調的是,王汎森的目的不是寫一部年譜,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考據癖地去引用什么難以查考的材料信件,如果讀者真的覺得他所引用的中研院相關檔案或者傅氏書信是此書的重點所在,那無疑是入得金山空手歸)基礎上作出了自己的判斷,所以其真正勾連各章的卻是傅氏內在的思想、學理、認識乃至情感的內在變化脈絡,使得本書“大義”頻現,功利點用學術的話講,王汎森的每一個章節(jié)都自成體系,完全可以獨立生發(fā)來寫就幾部專著。
正是如此,這本書的價值彰顯了出來,如果只是一本傅斯年年譜或者傳者個人情感投射強烈的傳記,那這本書頂多只是對傅斯年感興趣的極少一部分人有閱讀意義。但這本書顯然超越了此類庸常之作。
值此之故,這本書值得所有研治民國史、文學史、思想史的人閱讀。
本書的結語“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其實是本書的摘要,如果閱讀全書太累,完全可以看本章即可。雖然結語標題個人覺得寫得太悲情。
言簡意賅,首先是王汎森行文流暢清楚。說到這點,這可能是所有真正治史學的人讓所有研究文學的人汗顏的地方。王汎森還有一點就是行文不拖沓,斷于當斷之處。
例如在《什么可以作為歷史證據》一文中,論及清儒重“經”事,他只是略略提及,在注釋中說明胡適有兩文對此詳述。
今天的中國研究,僅就我觸及的領域,相當多的人染上考據癖和材料癖,對于同樣的問題,即使前人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但后來的人仍然要再三申說,仿佛非如此不顯示自己研究深入,但這反而是一種不誠實和不自信。染疾如此,何談學術進步。臺灣學人的態(tài)度的確值得好好學習。
最后說一個我個人小小的感受,王汎森最后寫道:傅斯年在晚年反思自己,放棄了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結合體這一形象,不再鼓吹經濟平等,他更徹底地堅持自由主義。由于其遽然過世,這些思想沒有得到系統(tǒng)性的表達。
但在我個人看來,如果沒有了經濟平等,自由是什么人的自由?是什么形式的自由?什么程度的自由?這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可能也正是傅斯年的這種困惑,造成了他在1948年對著去北平搶救學人空載而歸的飛機大哭,因為對于那時的大部分學人來講,重要的不是國民政府允諾的自由,反而是經濟的平等。
這個平等,或許正是我們今天要嚴峻面對的問題。
推薦者:鄒玉華
鄒玉華,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法理學專業(yè)法律語言學方向研究生導師。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博士,證據法學博士后。兼任全國人大法工委立法用語規(guī)范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行為法學會法律語言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語言學會理事、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
《一九八四》 奧威爾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英國作家奧威爾的不朽名著《一九八四》描述了一個沒有自由的未來王國,在這個王國里,老大哥無處不在,監(jiān)視著王國里的每一個臣民,而渴望自由的人卻只有變成行尸走肉才能茍延殘喘地活下去;這不是一個美麗新世界,而是一幅人間地獄圖。
品味該書,相信法律人會有別樣的感觸:當霍布斯預言的那個名叫利維坦的怪獸肆虐橫行時,將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而只有用法律的天平和利劍鑄造關押它的鐵籠和巨鎖,我們才能夠真正獲得自由。也因此,自由才應當成為所有法律人的價值追求。法律人要讀讀《一九八四》。
《法律推理的理論與方法》 張保生 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看到書名,您或許會想到法律邏輯學,其實遠不是這么簡單。這是一本關于法律推理的法哲學著作,它不是向您提供法律推理的技術,而是重在闡釋法律推理的理念。
該書作者張保生教授現為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這本書是他師從張文顯教授讀博數載的結晶,也是他橫跨哲學與法學兩大學科的一大力作。該書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法哲學書,讀來有一股濃濃的哲學味兒。
在重視判決理由等的今天,這本書值得希望盡快提高法律業(yè)內思維素養(yǎng)的法律人一讀,因為這是一本“獻給今天與明天的律師、法官和法學家”的書。
《語言與法律——司法領域的語言學研究》 吳偉平 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語言建構了法律的大廈,法的制定、法的實施和法的執(zhí)行等都離不開語言,因此,有法學家認為:法學不過是一門有關語言知識的科學。
語言對于司法活動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該書從語言學的角度通過對大量的刑法、商法和民法中跟語言有關的精彩案例的分析,向我們展現了法律語言在法律運行過程中重要作用。
該書作者以一種淺顯的文字加上生動的案例,將法律語言學的基本框架、理論、實際功用和研究情況等娓娓道來,使得讀者在享受書中流暢文字的同時,感受到法律語言本身的魅力。讀讀該書,法律人將感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法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