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固然費腦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國人對人生采取超然的態(tài)度,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
6月19日,學者許紀霖發(fā)表微博稱:“據(jù)我在法國留學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國‘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試內容為‘哲學,總共4個小時,就一特定題目撰寫論文,見圖片。我現(xiàn)在才知道,為什么法國有這么多的哲學家,而中國只能盛產應試者了?!?/p>
此條微博引發(fā)網友熱議,認為法國的“高考”題雖然頗有難度,但給學生的自由發(fā)揮空間更大,能夠體現(xiàn)出應試者邏輯思維能力和閱讀量,“能讓人說話,說的話卻不一樣”,這才是好試題。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這樣深奧難懂的題目讓一般的知識分子來寫都不一定能回答清楚,更何況是中學生,簡直“泯滅人性”。
法國人必過的一關
由于法國沒有全國性的統(tǒng)一高考,而高中畢業(yè)會考成績可以申請大學,所以這個會考就相當于中國的高考。
巧的是,中國的高考和法國高考的第一個科目都是作文,中國是語文作文,而法國是哲學作文。其哲學考試的作文題目,以其特有的法蘭西特色,吸引了媒體和網民的關注。
法國高中畢業(yè)會考由拿破侖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設立,其第一門考試科目是哲學,這已是19世紀以來的慣例了。所以每個法國人都有在中學時代為應付考試而“背哲學”的經歷,也就是傳說中的法國人一生中都要過的一關——不論是主修文科、經濟社會,還是理科,所有中學畢業(yè)生都要考哲學,寫一篇哲學作文。
考試從早8點到中午12點考4個小時,考生可以在三道題中任選其一。供選擇的題中總有一道是“語錄評論題”,即給出一段某哲人的語錄,考生運用學過的哲學知識和觀點來加以詮釋和評論。還有兩道是“觀點論述題”,即給出某種哲學觀點,由考生引經據(jù)典加以論述和發(fā)揮。
對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說“不”
在法國,哲學課的地位與法語、數(shù)學和物理這樣的主課不相上下。法國普通中學的學生升入高中以后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jù)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選擇文學、經濟類或者科學類課程。但是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哲學都是必修課,文學類的學生每周要上8個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科和科學類的學生也要上4個小時的哲學課。
為什么骨子里那么熱情和浪漫的民族,如此熱愛哲學?
根據(jù)法國教育部頒發(fā)的大綱,哲學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學會對周圍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說“不”,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養(yǎng)成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國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上曾產生過像笛卡爾、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薩特、柏格森、???、蒙田等這樣在世界人類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學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國人都不知不覺地個個能“侃”。法國各個電視臺每天都有現(xiàn)場直播的清談節(jié)目,請來的不論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還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討論題目是什么,嘉賓們都爭相發(fā)言,而且個個口若懸河,頭頭是道。
這些滿腹哲學經綸、出口成章的法國人,如果平日里沒有地方發(fā)揮也著實難受。所以“哲學咖啡館”在法國大行其道。所謂“哲學咖啡館”就是街頭普通咖啡館,每周日固定開辟專門時間(一般兩個小時左右),聘請一至兩位文化名流當主持人,組織咖啡館的客人探討哲學問題。經常組織哲學討論的咖啡館在巴黎有10多家,在法國全國有數(shù)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區(qū)巴士底獄廣場的“燈塔咖啡館”,這里是法國哲學咖啡館的發(fā)源地,還主持專門的網站報道各地哲學咖啡館的討論情況。
各個哲學咖啡館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動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參加討論的咖啡客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里面既有教師和大學生這樣的知識分子,有來自企業(yè)的職工,也有剛從菜市場出來的家庭主婦。每次討論開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參加者的意見,通過投票確定一個討論題目。題目可大可小、有虛有實,比如“我們愉快嗎?”“我們能否放棄判斷(對錯)?”“你認識自己嗎?”“懶惰是否是一種權力?”“人們必須永遠說真話嗎?”“寂靜是否是靈魂的音樂?”等等??腿藗兡阋谎晕乙徽Z,圍繞著選定的題目自由發(fā)表看法。主持人適時幽默一下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討論到興致勃勃之處,客人們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聲招呼跑堂倌:“伙計,拿紙筆來!”以便記下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
哲學思考固然費腦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國人對人生采取超然的態(tài)度,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過哲學的一位法國人談到有關“愉快”的題目時所言:“能在生活中當個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當個愉快的人?!?/p>
把脈社會
每個社會都有精英教育,但除了法國之外,很難找到別的地方,把哲學當作精英教育的核心——鑒別是否具備接受精英教育資格,看的是你的哲學能力;衡量教育成就高度,看的也是你的哲學本事。
直到今天,法國的大學入學考試,不管文科、理科和經濟社會科,仍然都必須考哲學(每科3題,任選其一)。2012年的題目,就包括:“所有信仰都與理性相悖嗎?”“工作,僅僅就是為了做個有用的人嗎?”“評點盧梭《愛彌爾》中關于‘教育的一段論述?!?2012年6月28日是盧梭誕辰300周年紀念日。這是巧合,還是法國人有意以這種方式來紀念盧梭?)
這樣的題目,我們看得瞠目結舌,然而比起薩特(Jean-Paul Sartre)那個時代,卻又已經不曉得簡單多少倍了。在法國,答不出這樣的問題,是擠不進精英行列的。
薩特是精英中的精英,他考的是那個時代(現(xiàn)在也還是)法國最頂尖的大學——巴黎高等師范學校。他是他們那一屆的榜首,這意味著他擁有最強悍、最敏銳的哲學思辨心靈。
每個社會、每個時代,總有一些接受精英教育的人,會產生反抗精英教育價值的態(tài)度,提出質疑精英教育意義的主張。正因為他們自己是精英教育的受惠者,他們提出的批判、質疑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和薩特名字密切連接在一起的“存在主義”,其起源第一義,實則是法國哲學精英青年對既有哲學傳統(tǒng)的反擊。“存在主義”始于尖銳地點出傳統(tǒng)哲學最嚴重的問題一努力解釋生命,尋索生命背后的抽象原理原則,卻對于解決人活著的實質困擾,無能為力。
《存在與虛無》是薩特對我們的“挑戰(zhàn)之書”,但別弄錯了,他的挑戰(zhàn)不在于你讀得懂讀不懂,而在于敢不敢認真讀到生命里去,敢不敢接受這樣意圖消滅所有讓我們活得舒服的借口、騙局的哲學思辨,敢不敢跟他走一趟從虛無的灰燼中重生的旅程。
這是法國人教育精英的方式,接受這種哲學挑戰(zhàn)長大的青年,和完全沒有任何哲學思辨能力的青年,應該會有所不同。高考不考哲學,你是若有憾焉,還是會暗自慶幸?
對于諸如“人們通過勞動獲得什么?”“信仰是否總是與理性相悖?”“我們是否有尋求真理的義務?”等問題的切實思考和回答,應該成為每一個現(xiàn)代人必做的功課,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中國。
相關鏈接
近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題目摘錄
1、“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2、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著暴力”?
3、什么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
4、“給予的目的在于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5、能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嗎?
6、是否一切問題都應依靠國家解決?
7、所有真相都是可證明的嗎?
8、藝術家的目的只是娛樂嗎?
9、盼望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謬?
10、追求真理來自什么需要?
11、歷史學的意義是否首先在于避免遺忘?
12、我們可以從勞動中獲得什么?
13、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學都無法解釋的問題?
14、為了給自己一個未來,是否應該忘記過去?
15、快樂取決于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