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先
【摘要】數學考試焦慮是很多考生都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過度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該文從內因、外因兩個方面分析了高中生數學考試過度焦慮的成因,然后,給出知識系統(tǒng)化、調整認知、積極暗示等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數學;考試焦慮
數學是高中的重要學科之一,數學考試焦慮是很多考生都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它由應考情景引起,主要表現為緊張、憂慮、不安、煩躁等心理情緒.葉克斯——多得森法則描述了考前焦慮程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之間的關系,二者之間的關系呈“倒U形曲線”:焦慮程度過高和焦慮程度過低時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慮時的效率最高.適度的考前焦慮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但很多學生臨考前都會產生過度焦慮的情緒.
一、高中生數學考試焦慮成因分析
焦慮是對當前或預想的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景所產生的一種擔憂或恐懼的情緒體驗.數學考試過度焦慮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消極的情緒,它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從兩個方面談高中生數學考試焦慮成因.
(一)內 因
1.知識準備不充分
有些考生考試前沒有進行充分的復習,臨近考試知識有很多疑點,這樣自然慌亂.以使用蘇教版數學教材的文科學生為例.高一、高二需要學完必修1,4,5,3,2及選修1-1、選修1-2七本書,平均每學期要學完近兩本書,這與初中相比強度大了很多,造成一些學生不適應,考前的復習時間短,一些學習習慣不好的同學在考試前不能進行充分的復習,使得考前“臨時抱佛腳”,在慌亂中應付考試,造成考試焦慮緊張.
2.認知偏差
(1)完美主義:過分概括化.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這經常是完美主義者的口頭禪與精神支柱.有些考生考前做了充分準備,考試結果務必要完美,把數學考試的目標看成是拿高分,否則就很失敗.對數學考試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心里沒底,考試前很緊張.因為有很強的成績動機,迫切希望在短時期內提高學習成績,常常過高估計數學材料的困難,擔心自己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2)絕對主義:絕對化要求,糟糕至極.絕對主義在日常學習中,表現為看問題、辦事情好走極端,認為好的,一切都好;壞的,一切都壞.缺乏一分為二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態(tài)度.比如:“只有把所有的題都做完才會考好,否則認為自己考得很差”“前幾次沒考好,這次也不行”“上次考好了,這次考不好”“題目簡單了,一定失誤多”“題目難,一定答不出”等.
(二)外 因
1.數學學科的特點
數學是高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學科之一,由于數學的嚴謹性、抽象性等,使一部分學生產生特殊的情感體驗,對數學的恐懼感伴隨的就是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焦慮情緒.江蘇的高中數學考試,填空題14道,解答題6道,一般情況下,填空前十題、解答前兩題是較基礎的題目,其余題目對很多學生具有殺傷力.一些學生在數學考試中少有成功體驗,而試卷又或難或易,有很多不確定性,使得學生對數學考試更是感到恐懼.
2.群體效應產生的壓力
社會產生了這樣一種輿論,將分數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指標.入高中,就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就是為了以后出人頭地,這樣的輿論給學生造成無形的巨大的心理壓力,父母老師對這種輿論的認同,自然也就加劇了學生的心理負擔,長期不良的社會輿論,過重的學習上的壓力,造成學生考試的焦慮.考試期間,同學們在考前考后對考試的談論,難與易、好與差、失與得,也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產生焦慮.
二、高中生數學考試焦慮對策
只有提高應試能力,減輕心理負擔,才能消除數學考試過度焦慮的心理.為了緩解和消除考試焦慮,可以嘗試以下幾個策略:
(一)充分準備,知識系統(tǒng)化
1.按照考綱有針對性進行復習
在一般情況下,訓練有素的應試者,對題型、答案要點、評分標準等心中有數,在考場上就會得心應手.而缺乏應試技能和應試經驗的學生極易產生慌亂現象,以至于不能有效地分配考試時間,抓不著考試重點和要點,從而增加考試的焦慮程度.
2.對數學應試策略要心中有數
考試策略,因人而異,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和習慣制定.一般的策略是:考前,保持適當的緊張度,提醒自己我要盡全力答對我會做的題目;考中,先通覽全卷,然后掌握好時間分配,保持“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難我難我不為難”的心態(tài),按照先易后難順序集中精力去答題;考后,無論考好考壞,千萬不要念念不忘或與別人交流答案,馬上跳出來,準備下一科.
(二)改變認知,調整情緒
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所以,在實際中要改變完美主義、絕對主義傾向,建立正確的認知.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消除不合理認知.
第一,重新認識考試的重要性.各種大考小考,對于我們來講,不過是對所學知識的檢驗,即使是高考,也非就此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就算失敗了也沒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失敗中獲取寶貴的經驗教訓,不能一敗涂地.
第二,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消除一些不合理認知.比如:
不合理認知:“我不是考試的料.”
有一名同學,平時數學學習水平很好,因為一次失敗的經歷,在后面的數學考試中開始擔心、害怕,認為“我不是考試的料”,他的數學越考越糟,越來越對數學沒信心.
談話:
生:老師,我這次和期中感覺差不多,我很急,又要考不好了,怎么辦?
師:你這段學習很有成效,整個狀態(tài)比期中好多了,上次只是個意外,數學上你具備較強的實力.本次考試不要想得失,著眼當下,答好每一題.給小題、大題設置好時間限制,不要在一道題上浪費太多時間,果斷處置,力爭將一定會的題目答對就是最大的勝利.
生:老師,別人試卷答得快,我答題慢,試卷答不完,到最后答卷總是很慌張,一慌張后面本來會做的也沒思路了.
師:我看你答題的準確率很高,這很不錯,說明你的基礎很好!他們答得快,很多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會做的題目答錯了,用最長的時間去答不會做的題目;而你恰好相反,你用最長的時間答你會做的題目,效益高.相信自己,掌握好答題節(jié)奏,先答好前120分的題目,剩余時間,不要求全,盡力而為.
期末,他調整了不正確的認知后,考出了理想成績,數學位列班級第三名.
(三)積極暗示,增強自信心
真正對心理有害的不是焦慮本身,而是對焦慮的恐懼.通過心理暗示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1.運用“紙筆法”同自己辯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學生的兩個自我進行辯論.
讓學生學會覺察個人消極的自我意識.把一些朦朧的消極暗示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在一張白紙上把對考試的所有憂慮寫下來,然后向消極暗示中的不合理成分進行自我質辯,指出這種消極暗示的不現實性和不合理性,闡明危害,明確今后態(tài)度,給自己積極的自我暗示.
2.提升數學方面的自信心
在考試前十幾天中,每天要對自己反復說上幾次“我相信我一定能考好!”“我相信經過我的努力,一定能發(fā)揮出我的真實水平!”等話語,臨考前做些基礎題目尋找題感,增強信心.
上述策略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體,在具體實踐中往往又是交互著多種策略.針對學生不同的過度焦慮原因,還應適時地對這些策略進行調整,才能使學生克服過度焦慮的情緒,在考試過程中正常發(fā)揮水平.
【參考文獻】
[1]路海東.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喻平.數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