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范
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首要的是重視教育觀念轉變的先導作用和教學方法改革的載體作用,其核心任務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何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構建和諧高效課堂,唐河縣積極實施“學、探、測”三步六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模式,就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學模式
1. 學
教師根據學情書面出示學習目標,以引學導語(引學情境)形式指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學習情感;或出示問題讓學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識不易解決或讓學生感受到學了本課知識后,解決起來更便捷;或創(chuàng)設情境(包括實驗)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本課的問題,并進行一些自主學習的方法指導、知識提示等(3分鐘)。在問題生成環(huán)節(jié),先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在自讀教材(學材)的基礎上解決自學提綱上的問題,在體驗、理解、思考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生成·學生),交流工作經驗在展示環(huán)節(jié)一并展示,教師點撥(10分鐘),由師、生站在不同角度進行自學評價,并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后轉入下一步。以課堂為單位劃分知識塊兒,注重知識體系和脈絡,知識點、知識形成過程、方法等用問題覆蓋,教師指導學生按先后順序解決不同的問題,可以采取先重點探究,再通過自學解決系統(tǒng)的問題,即可以先“探”后“學”——系統(tǒng)化。仍遵循每步的六環(huán),六環(huán)也不是絕對的,是一種理念的指導。每一節(jié)可能要分為幾個活動單元,活動安排和落實要到位,學生才能學得扎實有效。預設要到位,知識脈絡要清晰,要為學生思維設置必要的“支架”,問題安排要有梯度,圍繞重點能夠生成值得探究的問題。
2. 探
教師在每一步的基礎上提出探究的問題(1~2個),安排探究活動,提出小組合作、展示、評價辦法,在展示過程中關注參與度,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進行必要點撥,質疑拓展。展示原則:以小組為單位,代表展示、組員補充,其他質疑,進一步探究。展示出錯率高的、多解的、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合作學習評價,重點是合作學習文化引導和提升,鼓勵合作出新的小組、合作氛圍好的小組,量化記錄并存檔(15分鐘)。
3. 測
目的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和“探”兩步完成質量的反饋檢測,是學生學習情感的升華。利用4~6題(10分鐘),突出自主完成,注重量化評價。
二、教學原則
1. 循序漸進原則
自主學習時,教師引導學生對已學相關知識進行回顧,為新知做好鋪墊,進行方法指導,為自學提供幫助,因為從“學”到“探”是一個由低級進入高級的學習過程。在“探”的步驟,教師要提供相應的探究基礎,自然引出探究問題,由易到難。在“測”這一步驟中,按由易到難安排,分三個層次提出完成要求,即基本問題、中檔問題、有一定深度的問題。
2. 情感調動原則
三步六環(huán)模式中的第一步即安排了“創(chuàng)境引學”環(huán)節(jié),這在心理學中主要是為了克服“前因效應”帶來的影響,通過教師引導,把學生的注意轉移到需要學習的內容上來,調動學生想學的情感,常用“創(chuàng)境激趣”等策略。這樣,能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加強師生、生生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共享差異資源、形成合作文化,實現(xiàn)師生情感的陶冶。
3. 創(chuàng)新原則
圍繞學習內容,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觀察、分析、歸納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標志,質疑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可貴品質。在教學內容學習的“學”“探”環(huán)節(jié),對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生成、質疑和拓展,重視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等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4. 探究性原則
大部分問題可以通過自學或分組討論解決,有些問題的解決要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和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對知識從不同側面進行把握和相互關系的梳理和“透視”,把“默會”的轉化為可以表達(翻譯)的“顯化”知識,把普通的語言表述轉化為學科語言。有的需要以一定方式再現(xiàn)事物發(fā)展過程,做出可能的預測,再通過深入探究,還原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
5. 全體性原則
三步驟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組織者,組織要面向全體,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面向全體,防止在學習活動中的少數“霸權”。安排展示時要照顧不同層次學生,具體指導,大聲鼓勵“學困生”的每一點學習進步和積極表現(xiàn)。
6. 終身發(fā)展原則
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伙伴共同參與的探究學習,并成為一種自覺習慣,借助學習材料的學習,培養(yǎng)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的品質,借由學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向處理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遷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鑒別事物的能力,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學會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fā)展觀,做好必要的知識和品德準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三、注意事項
“學、探、測”三步的關系:“學”是基礎,“探”是關鍵,“測”是手段。具體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1)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是本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學生能力、情感的培養(yǎng)點。(2)自學提綱的確定應包括:①看教材第幾頁到第幾頁;②完成哪幾個問題,做哪幾道練習題;③用多長時間完成;④強調學生獨立完成。(3)學生展示要面向全體。(4)出示的探究問題要有意義、有價值,切忌小組合作的表面化、形式化。(5)教師點撥要點到問題的生成處、學生的頓悟處、思維的活躍處、方法規(guī)律的形成處、重難點的突破處、易錯易混易漏知識點的矯正處。(6)教師評價要切合實際,實事求是,不能掩蓋學生錯誤,讓學生不知所措。(7)檢測試題的編寫,一要與所講例題一致,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二要數量適中;三要難易適度。當堂檢測要達到教學目標的落實與達成、知識的鞏固于應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形成的目的;四要層次清楚,有一定的選擇性,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當堂檢測要像考試一樣,限時完成,規(guī)范要求,當堂解決。(8)拓展延伸的程度,一要符合課標的要求;二要體現(xiàn)學科特點;三要實事求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科學性。要堅決避免不合實際、脫離文本、嘩眾取寵、為拓展而拓展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唐河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