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陽
有個盲人性情特別暴躁,每當他在街上乞討,人們紛紛躲避。如果有人不小心碰著他了,他立刻破口大罵:“我眼瞎了,難道你眼睛也瞎了?”因為他是盲人,人們只是笑一笑,誰也不去計較。
有一天,他乞討了半天也沒有收獲,心里十分氣惱。這時他突然撞到一個人,便立即罵道:“你瞎了嗎?”這人恰巧也是一個瞎子,性情更為暴戾,聽見罵聲,也破口大罵:“難道你是瞎子嗎?”兩人誰也不知道對方是瞎子,互相謾罵,惹得路人大笑。
兩個人都有殘疾,本應(yīng)同病相憐,卻互相攻擊。問題出在哪?正是因為他們不與對方溝通,而是以自己的殘缺仇視別人,結(jié)果只能是一步步走向極端。
再看一個古代的故事。一次,孔子在路邊休息,駕車的馬掙脫韁繩吃了別人田里的莊稼,田主就把馬給牽走了??鬃哟虬l(fā)子貢去索要馬匹。子貢端著一副外交家的架勢,說話文謅謅的,田主根本聽不進去,也不肯把馬還給他。這時,一個剛拜孔子為師的農(nóng)民主動請求去要馬。他走過去對田主說:“你也不是把田種在東海上邊,我也不是在東海走路,活人總是要碰面的嘛!我的馬怎么能避免不吃你的禾苗呢?”那人聽了這話很開竅,回答說:“話要是都像你這么說就好了,多有說服力呀,哪像剛才來的那個人,說了半天也沒說明白?!闭f著解開韁繩,把馬交給了他。
看來,與人溝通,還得有一定的技巧。你必須先了解對方,再采用恰當?shù)恼Z言和方式,使其欣然接受你的意見或主張。在當今職場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一位大夫在給一個重病患者看病時對其家屬說:“也許有些晚了,不過我會盡全力去做的。”如果病人痊愈,家屬的喜悅就會倍增;萬一不幸,他們也會認為“醫(yī)生已經(jīng)說過有些晚了”而接受現(xiàn)實。
一位楊先生新到一家外企任要職,因急于熟悉業(yè)務(wù),總是喜歡不分場合與時間向同事問這問那。這樣做難免會耽誤人家手頭上的事情。問得多了,大家不僅對他愛理不理,還給他取了個綽號——“十萬個為什么”,頗有諷刺的意味。
這使楊先生感到很不爽,不過他很快意識到是自己在溝通方式上出了問題。于是,他注意克制自己,不再在人家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提問,也不在快下班的時候逼著別人解答他成堆的疑惑。他把不明白的問題寫在紙條上,貼在顯眼處,那些有經(jīng)驗的同事閑下來時會替他寫下答案;他給同事發(fā)去一封封E-mail,或者利用QQ進行聊天式交流,謙恭地提出自己的疑惑,讓對方感到其對他的尊重。采取這些較為輕松而便捷的方式進行溝通,大家樂于接受,忙里偷閑就把問題解決了。
溝通是一種技能,更是一門藝術(shù)。溝通的本質(zhì)是心靈的交換,是用語言、手勢、神態(tài)來實現(xiàn)心靈的交流。有時僅僅一個笑臉,一聲贊美,一個動作,就會使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