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明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進行很多的判斷及評價,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就是對于道德的判斷。社會直覺理論認為,人們進行道德判斷主要是根據快速的道德直覺產生的。對于道德判斷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本文僅從心理距離的角度進行探討,依次討論了什么是道德判斷,以及心理距離因素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關鍵詞:心理距離道德判斷影響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224-01
道德是被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和遵守的一套行為準則,雖然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道德準則,但有些道德標準人類社會所共有和一致贊同的。從認知節(jié)約的角度來看待道德判斷,人們大多時候都是直接利用自己所認可的道德標準來進行判斷的,至于這些道德標準是否被大多數(shù)人所采用,我們并不知曉。于是心理距離的遠與近、疏遠與親密對于人們進行道德的判斷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下面就對這方面內容進行闡述:先對道德判斷進行講解,然后論述心理距離對道德判斷的具體影響。
1道德判斷的含義及其內容
1.1 道德判斷的含義
道德判斷,一般我們認為,它是道德上的價值判斷。道德判斷具體說來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人們認識道德現(xiàn)象的一種邏輯思維方式,即表達了人們對所處社會、集體或者階級的道德要求,同時又表現(xiàn)出人們行為的道德價值以及行為者的道德責任;另一層則是道德評價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層面上,是指人們審視他人或者自己善惡行為及責任的活動。由此,可以認為所謂的道德判斷是根據自己所認同的道德關鍵和社會的道德原則以及道德規(guī)范對自身和他人的實踐活動行為和思想觀念的善惡價值的斷定。
1.2 道德判斷的具體內容
道德判斷的主要內容有:一是行為者的動機。它是引起行為者進行活動的內在原動力;動機主要由行為者內部需要或者外部因素刺激引起,具體表現(xiàn)為行為者的欲望意識。二是主體的行為。主體的行為由其動機所引起,也是動機的實際具體化;通過行為,主體能夠滿足自己的欲望意識,同時對他人乃至社會產生某種影響。三是主體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主體的行為能夠對自身、他人和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改變,這種結果是行為動機的客觀化。四是主體與他人及社會整體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另一種則是后天培養(yǎng)所建立起來的。五是他人的動機、行為、結果及他人與他人、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
2心理距離對道德判斷的具體影響
心理距離對個體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隨著心理距離的增加,會引起事件的發(fā)生情境在整體性和抽象性方面的相對增加,而在次要和具體性方面的相對減弱,這種解釋水平高低的相對變化,就使得心理距離對個體任務的執(zhí)行產生了影響。
在解釋水平理論中,時間距離指的是將來要發(fā)生的事件或過去事件同現(xiàn)在之間的時間總量,它強調的是個體對事件發(fā)生時間長短、遠近的知覺;同樣的,社會距離是指個體自我與社會其它個體的之間的差異大小,如我和他人;空間距離則主要是指個體對不同地點的地理遠近的知覺。
2.1 人們對不道德行為的心理表征符合解釋水平理論
具體說來就是,對于心理距離近的不道德行為更加傾向于做具體的、細節(jié)的、情境性的低水平解釋,而對于心理距離遠的不道德行為則更加傾向于做概括的、抽象的、整體性的高水平解釋。
2.1.1 心理距離近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他人或者自己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時,心理距離較近就能更好的闡述行為者的具體性。然后才能根據自己所認同的道德準則進行判斷,一般而言和主體心理距離較近,對主體行為就會有種認同感,一般會認為其“不道德”的行為在道德方面沒有太大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內心深處對主體的這種行為并不大反感。另一方面,對其較為“道德”的行為也不會太過于大加贊賞,究其原因,是因為心理距離較近,對其道德行為有強烈認同感,但是會認為這種道德行為太過于普通,沒有必要進行大肆宣揚。
2.1.2 心理距離遠的影響
對于心理距離遠的情況,由于對主體行為者所做的行為并不太了解,一則時間距離上遠,二則空間距離上遠,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上來看,都無法全面了解到具體情況。這就會導致道德判斷的片面性:對于他人說的道德行為,由于他人全往好的方面去講,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認同了;對于他人講的不道德行為,也是如此認同。所以,這種情況下對道德或者不道德的判斷不代表自己真正意義上的判斷。只能給出概括的、抽象的且是整體性的高水平解釋。
就一般而言,心理距離近的會對主體行為者較為了解,能夠更好地認同其行為或者更好的看清其行為本質;而心理距離遠的,對于行為者的心理動機很難摸清,對于其道德的判斷主要是他人敘述,判斷依據模糊,導致道德判斷的片面甚至錯誤。
2.2 當在不道德的行為中存在著減弱道德批判的具體細節(jié)或者背景時,人們對該不道德行為的判斷在遠的心理距離條件下會更加嚴厲,而在近的心理距離條件下就會顯得先對較為溫和一些
這個很好理解。比如主體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但是卻是不得已如此做的。然而對主體行為者心理距離較遠的人而言,不道德的事就是不道德的事,不管主體行為者是出于怎樣的一種考慮,社會公共道德不允許主體者進行破壞,因而會對其道德判斷更加嚴厲。然而心理距離近的人則不然,因為能夠理解主體行為者這樣做的苦衷,認為這種行為雖然不道德,但可以理解,于是對其行為的道德判斷就不會如前者那樣強烈,較之比較溫和。
無論怎樣的一種道德判斷,就心理距離而言,因為是相對而言,所以只有強與弱而言,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若是完全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也就沒有心理距離的遠與近了。心理距離最終還是導致對主體行為者進行道德判斷時產生一種傾向,造成一定的影響。
3結語
決定道德判斷的因素有很多,但就人們經常會用到的,一則是自己所形成或認可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二則是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的遠近。在近的心理距離條件下,人們因為相對關注那些“情有可原”的信息,可能會降低其道德判斷的批判程度(也不盡然);而在遠的心理距離條件下,由于相對關注道德規(guī)范等抽象不具體方面的內容,而忽略那些“情有可原”的細節(jié)信息,可能會導致對其道德批判的嚴格甚至加重批判程度(也不盡然)。
參考文獻
[1] 陳建兵,黃富峰.論道德判斷[J].齊魯學刊,2006(3).
[2] 闞忠鈺.心理距離對道德判斷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0,4(19).
[3] 何亞平,馮江平.道德理論的新進展——道德判斷的社會直覺模式[J].200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