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
【摘要】電影電視除了有其專屬的技巧語言表達外,社會生活的有聲語言仍是其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在電影電視發(fā)展的歷史空間內,語言的差異化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各種電影電視取勝的法寶之一。本文通過對多部影視劇語言的分析,理出一條影視劇創(chuàng)新的新途徑,即如何以語言化差異的方式促進影視發(fā)展。
【關鍵詞】電影電視;語言差異;生存;創(chuàng)新
19世紀末,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制成兼有拍攝和放映功能的活動電影機。1895年底,他們在巴黎首次向公眾放映自己拍攝的電影短片,這標志著電影的誕生。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讓本來只可以看活動影像的電影開口說話,自此聲音語言便在電影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更多的人總是津津樂道于電影的配樂和音效,卻很少有人研究和關注電影臺詞的打磨和推敲。電影電視發(fā)展至今,機器設備、拍攝手法越來越先進,特技效果越來越絢爛,但能夠成為經(jīng)典的影視作品卻寥寥無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一種差異化、新奇化的語言表達。在如今技術已經(jīng)不是創(chuàng)作障礙的形勢下,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化必將成為影視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
最有識別度的傳播名片——電影對白
電影是一種以現(xiàn)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chuàng)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都認可了電影藝術這種說法,但電影畢竟不同于琴棋書畫等藝術門類,它更像是一個多種藝術的雜合體。電影誕生以后,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而是一種人人都可談及的平民藝術,但凡經(jīng)典電影必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么電影的傳播為何竟會如此廣泛?簡單來說它符合了傳播學中最基本的規(guī)律。1948年,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補充提出了傳播過程的5W:“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產(chǎn)生了什么效果?!逼渲小罢f什么”則成為制約一部電影能否迅速傳播并進而形成經(jīng)典的最重要因素。下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幾部利用人物語言差異化成就經(jīng)典的電影作品。
國產(chǎn)電影開始注重人物語言風格是從《黃土地》(1984)開始的。該片畫面凝滯、人物樸實,將電影畫面敘述簡化,以簡單的對白沖破了長期以來電影發(fā)展形成的畫面符號化苑囿。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根據(jù)王朔小說改編的一系列影視劇,讓國內觀眾開始對獨具特色的人物語言產(chǎn)生新鮮的體驗和關注。馮小剛的《編輯部的故事》、英達的《我愛我家》等電視劇風趣調侃的語言風格更是得到了觀眾的追捧和喜愛。
“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呀!既然張佃戶來了就讓那些騾子呀、馬呀都歇了吧!”相信如此具有黑色幽默風格的語言表達沒有幾部電影能夠做到,而正是這種語言上的差異讓馮小剛的《甲方乙方》成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這種語言風格從此也一發(fā)不可收拾,如《大腕》里英達對于大師的定義:“什么是大師?就是八個字:特立獨行,嘩眾取寵!”再往后的電影《手機》、《非誠勿擾》都是此類作品??梢赃@樣說,馮小剛的電影不用看,聽著就好笑,這就是語言風格差異帶給他的收獲。
再有香港影壇,曾有一時期武俠電影充斥銀幕,雖說有經(jīng)典但始終沒有多少觀眾能夠對某一動作產(chǎn)生興趣。而相反的是,我們記住的恰恰是人物語言。如《東邪西毒》,雖說有很多人對這部電影不大認同,可你不得不佩服王家衛(wèi)對語言差異化下的工夫。黃藥師說:“一個人有煩惱是因為記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彼运x擇“醉生夢死”酒,卻發(fā)現(xiàn)并不能忘記:“醉生夢死不過是她跟我開的一個玩笑,有些事情你越想忘記,就會記得越牢。當有些事情你無法得到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蹦銓ν跫倚l(wèi)的電影可以不認可,但你卻不得不承認他在電影上的成就,這些經(jīng)典都歸功于他在聲音語言上下的工夫。如果讓某人回憶起一部電影,說上幾個主角的名字未必有人能記起,但如果能夠念出如此一段臺詞肯定會讓很多人脫口而出:“曾經(jīng)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你的劍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猶豫了!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段臺詞傳播的廣泛性已經(jīng)超越了電影本身,人們不厭其煩地演化這段臺詞、傳播這段臺詞,究其原因,是編劇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語言差異化的表述,當然這首先必須符合電影角色的性格特點。假如我們換一種說法,將這段臺詞改成:“我原來不懂事,不知道愛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我才終于知道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我馬上就要死了,在死之前希望能夠對你說幾句話:‘晶晶,你還能接受我的愛嗎?我會愛你一萬年?!边@是一個非常正常的表述,同時也把至尊寶的悔意和對白晶晶的愛意表達得很充分,但是可以肯定它成不了經(jīng)典。
最具親和力的窄眾語言技巧——方言
任何一種統(tǒng)一的語言都會由于社會成員的身份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語言特點,就是所稱的方言。單就中國來說,不說少數(shù)民族語言,單就漢語也有幾十種不同方言。而每一種方言在電影電視中所起到的效果都有著獨特的作用。在最初的電影電視作品中,方言的最初運用形態(tài)主要是對偉人真實形象的尊重。在眾多毛澤東等偉人的角色扮演中,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他們原始的方言。但是這和電影創(chuàng)作的語言差異化有著本質的不同,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方言話電影,也無從談起差異化。
而真正第一部讓眾多人開始接受方言差異化電影的作品是2006年的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其中山東、河南、東北地區(qū)以及粵港地區(qū)的方言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纜車上,謝小盟對著美女說:“每當我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城市的時候,我就強烈地感覺到,城市是母體,而我們是生活在她的子宮里面……”撞車之后,秦秘書說:“狗日,高科技啦,無人駕駛!沒看到啊,別摸我,開不了不要開嘛!”尤其是黑皮語言化風格最為明顯,讓我們單從口音上就聽出喜劇效果。黑皮在陽臺上用望遠鏡觀察有沒有保安,卻看到車上有人調情。道哥也過來看了。黑皮說:“嘿嘿,直接上不就行了么,你費那事!”如換了一個人物或是換了普通話肯定沒有如此的喜劇效果。這部電影的成功讓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方言藝術電影已經(jīng)開始沖破地域限制,即使不了解這種方言的人們也開始接受并喜歡上了此類電影。
此后,更純粹的方言電影紛紛出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0年河南影視集團出品的《不是鬧著玩的》。劇中所有演員都用河南話對白,“笑果”十足。6月10日,“闖”進北京城后在7家院線的50多家影院公開放映??赐觌娪?,就連北京人也學起了河南話,可以說掀起了一股方言電影浪潮。而影片制作方也乘勝追擊,于2011年再拍續(xù)集《就是鬧著玩的》,效果同樣驚人。2011年姜文的《讓子彈飛》上映不久,就被“翻譯”成四川方言版,反響相當不錯,方言電影大放異彩。
其實,我國20世紀60年代就拍攝過以四川方言為主的電影《抓壯丁》。后來在全國大力推行普通話的熱潮下,方言從銀幕上消失。而目前一些方言影視劇的成功又讓影視制作人重新看到電影電視的創(chuàng)新途徑。方言類節(jié)目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無非有兩種:第一,不同地域語言沖突可以達到喜劇效果;第二,原生態(tài)表現(xiàn)最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方言類電影就好像人們吃久了山珍海味住膩了水泥森林突然來到了一片原始森林,盡情地感受著大自然的呼吸一樣,有新奇更有難得的輕松和自由。不過并不是所有的方言用于電影電視都會起到如此效果。根據(jù)一些研究者的分析,方言類的影視作品比較活躍的地方一般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厚重而活躍,自然地理條件優(yōu)越,生活悠閑而富足。所以說,方言由于先天窄眾傳播的特點,要用好這一法寶并不容易,在做到差異化的同時更要注重內容的精練,如此便可不勝則已,一勝全勝。
由語言差異化在影視劇中的前兩點制勝表現(xiàn),可以自然得出語言差異化在電視欄目中的成功運用。
電視欄目最具挖掘潛力的資源——語言互動
自從電視這個神秘的盒子出現(xiàn),將電影屏幕搬到了家家戶戶的客廳里,就險些把電影取而代之。電影和電視具有天然的相似性,但相比于電影來說電視具備著與觀眾互動的功能性。這樣一來,電視語言和人們生活中的語言就幾乎可以混為一談,與電影臺詞自給自足的封閉式特點大有不同。所以電視欄目對語言差異化的運用應有著它獨特的路徑。
在電視機普及初期,它一直充當著信息傳播的功能,無論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還是重大新聞專題的紀實報道大都是單向傳播,在語言表述上都是字正腔圓的國音腔。然而隨著信息媒介的層出不窮,這種單向傳遞信息的語言形式逐漸被一種交流語言所取代。這里我們單談語言的互動交流。
首先,從形式上很多地方媒體都創(chuàng)辦了以本地方言為播報形式的電視欄目。方言相對于普通話來說更容易親近當?shù)厥鼙?,形成一種語言形態(tài)的共鳴,從而得到較多的觀眾支持,同時只存在這種方言中的笑話也便于受眾接受。比如湖南方言笑話:一個老娭毑在五一路邊上炒葵花子,邊炒邊賣。一天,就在她的攤子邊上有人在吵架,圍噠好多人看,有個莽哥路過,看不到,就問咯雜老娭毑:“娭毑哎,咯邊是么子事啰?”老娭毑:“長沙市咧!”那雜莽哥馬上港:“不是的咧,我是問咯邊是么子路咧!”老娭毑:“五一路唦!”莽哥急噶噠:“你喃搞錯噠,我是問咯里在吵么子咧!”老娭毑:“炒葵花子咧!”在方言類電視節(jié)目中,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是湖南衛(wèi)視的《越策越開心》。其中“策”字在湖南方言中是“逗”或是“調侃”的意思,單從節(jié)目名稱上已經(jīng)可以看出該節(jié)目的方言魅力,而這種只有湖南人聽得懂的一個欄目名字竟然紅遍全國,不得不說只要下工夫研究一下能讓大家聽得懂的方言,找到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恰當銜接方式,就能讓方言類欄目成為標新立異的電視奇葩,因為每一種方言背后都有著說不盡的地域文化。
其次,從內容上很多媒體也在嘗試著以方言歷史典故戲說本地方言,在娛樂大眾的同時傳播語言文化。雖說這種欄目依然秉承著“文以載道”的社會文明理念,但已經(jīng)不再是正兒八經(jīng)的說教。河南電視臺九頻道《村長開匯》欄目中就有這么一個板塊——《咱嘞河南話》,以各種情景劇的形式敘說河南方言。雖說都是本地人,很多地域性更小的方言沖突就逐漸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例如:差勁——次毛;腳扭傷——崴住腳;招呼——照顧;忍住——憋住;搗、砸東西——quo(確);使上當、受害——quo(確)人。
還有天津衛(wèi)視的《這是天津話》,以靈活的實景情景劇展示方言文化,看似教條的知識傳播卻深受本地觀眾認同。因為方言具有簡潔、形象、生動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方言獨具聽覺識別,自始至終為節(jié)目貼上了一個無形的聽覺標簽,更有利于節(jié)目的品牌打造和傳播。所以說這些方言類欄目對于某一地域有著得天獨厚的親和度。總括一句話:人人都可以說幾句,都是參與者。有誰不喜歡自己被重視呢?方言類節(jié)目在有限地域傳播的媒介必將成為制勝的絕招。
結 語
技術發(fā)展到一定層次,就會讓很多影視創(chuàng)作人迷失方向過分追求炫技,打出最強特技效果、最強明星陣容等一些賦予表層的炒作噱頭,最后難成經(jīng)典。而靜下心來去琢磨追求一種語言風格的差異化就有可能打造一種能經(jīng)得起歲月風蝕的影視經(jīng)典。因此,積累幾千年的語言文化才是最博大精深的創(chuàng)作寶庫,會讓電視傳媒有著取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靈感,是目前扭轉電視節(jié)目庸俗化的一劑良藥。
參考文獻:
[1]安燕.影視語言[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4]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河南影視集團)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