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象牙塔是做學問的最佳境界
美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人類的歷史上,宗教在興辦學校、傳播知識和陶冶人的善良的美德方面,是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國沒有原生的宗教,絕大多數人也不太信仰宗教。因此,蔡元培先生1917年發(fā)表一篇文章《論美育代替宗教》,是從中國情況出發(fā),對于陶冶人們高尚情操有著巨大的作用。可是,美育在中國一直是命途多舛,蔡元培這篇號召響應者也不是很多。解放以后美學、心理學、社會學都被稱為資產階級學科,統統被取消了。美育真正在教育中得到重視,恐怕還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在解放思想的指導下才逐步恢復。但是,美育在中國教育的狀況不是很令人滿意,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如果我是北大校長,首先恢復蔡元培提出的校訓,不折不扣地按照他的理念辦學。國外大學一個好的理念,沿襲幾百年不變,我們中國不行,再好的理念也會因為制度的更迭或領導人的變更朝令夕改。中國官場上有一個惡習,就是后任否定前任,前任再好的東西也不繼承,要別出心裁地提一個口號,哪怕是蹩腳的他也要提,因為這是他們的政績啊。
“象牙塔”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詞,當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甚至是產業(yè)化教育轉變時,“象牙塔”變成了“權力之塔”、“金錢之塔”,這也意味著大學美學趣味的遷移——由學術之美變成了權力場和名利場。
公元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誕生了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自發(fā)產生的。那時候,某個學者發(fā)明了一個學說或新技術,于是他就到大庭廣眾向人們宣講和傳播。最早的教師就是這樣自由演講的大學者,最早的學生就是對演講感興趣的人,慢慢就演變成了大學。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從大學的起源來看西方大學的精髓,西方大學的歷史近千年了,起源就是自發(fā)的,自發(fā)的就意味著它有獨立權,不受政府管轄也不受教會干預。經過千年的延續(xù),西方大學的精髓就是十個字:獨立、民主、自由、質疑、批判。這是大學精神之美,這種精神又是導致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美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有評論說:“藝術大師羅丹首先是創(chuàng)造家,其次才是雕塑家?!绷_丹一生作品林立,在巴黎羅丹美術館展出的300幅精品,件件都是美如冠玉之作,也是創(chuàng)造之美的再現。
大學之美還表現在環(huán)境美。古代格言說,天下名山寺占盡。我覺得從選址來看呢,大學和寺廟是一個思路,就是要遠離塵世,靜心地修煉和專心致志地做學問。當年,我們考入武漢大學時,沒有公共汽車,都是碎石路,但是進了武漢大學就覺得進入仙山了,郁郁蔥蔥的樹木,湖光山色,琉璃瓦宇,美景片片?,F在環(huán)境也不美了,已不是圣潔之地了。
追求真理應該是大學最美好的理想和目的。我們怎么樣營造追求真理的環(huán)境,就是遠離功利的象牙之塔。例如,法國年僅30歲的律師費馬,于1638年提出了一道數學猜想題,曾困擾了一代又一代世界數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用了7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358年未被證明的費馬大定理。在1997年成功的那一刻,安德魯該是多么的高興,那是獲得真理后最美妙的感覺。
我必須強調,象牙塔式的精英大學與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應用型的大學,是并行不悖兩種類型,各有其自己的使命。我們不需要所有的大學都進入象牙塔,也不需要每個大學都走出象牙塔,切忌一刀切。世界上那些頂尖級的精英大學,無疑是符合美的標準,是世界各國大學效仿的楷模。為了追求大學之美,我國應當建成少數幾所世界一流的大學,但必須營造象牙塔的學術環(huán)境,否則就不可能出現世界公認的大師,形成世界公認的科學學派,做出曠古絕倫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果。
九十年代初是大學美丑分界線
中國大學的起源要追溯到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最早應是1861年的京師同文館,后來合并到京師大學堂。武大和北大搶第一是沒有道理的,我是不贊成的。心思不用在做學問,靠搞校慶造勢來爭第一,沒有一點意思。應當說,在中國大學百多年的歷史當中,曾經有過美麗的大學,或者有某種程度上美麗的大學,這是我的評價。
首先是五四運動以后到解放前的30多年。從蔡元培等人的辦學理念就可以發(fā)現那個時候的大學是美麗的,以追求高深學問為己任。最典型的是在戰(zhàn)亂年代組成的西南聯大,盡管條件極其艱苦,但她卻是最美麗的大學。在8年的辦學中,從西南聯大的教師和畢業(yè)生中涌現了2個諾貝爾獎獲得者、3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8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和171個兩院院士。
第二段是解放以后到1956年,新中國大學歷史上短暫的美麗一面。那個時候真是黨風、民風、學風最好的時候,我們進了大學,就猶如進入到一個夢想劇場。每個人都有理想,不是要當愛因斯坦就是諾貝爾,要么就是居里夫人。同學之間沒有互相猜疑,親密無間、親如手足。那個時候就是一幫一共同進步,沒有誰對誰保密,看到別人好就感到由衷的高興。吃的是小灶,四菜一湯端吃端喝。我們不僅不收學費,而且書籍費、講義費、電影票、洗澡票、理發(fā)票全是發(fā)的,生了慢性病還可以住療養(yǎng)院。那真是精英教育,我是從農村來的,過去的地主都過不到這樣的生活。
第三段是1980年到1987年這一段,這不僅是武大的黃金時代,也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時代,在國家改革開放總方針的號召下,人們解放思想,大干快上。甩掉了臭老九的帽子,砸碎了頭上的緊箍咒,你能想象知識分子的心情該是多么舒暢。實驗室晝夜燈火通明,人們爭先恐后地涌入圖書館、閱覽室,曠野、草地和林間小道處處是瑯瑯讀書聲,那種感覺真是美妙極了!現在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
我國當代大學變丑的主要原因與“運動式思維”有關,比如從1993年開始的大學合并運動,第一所合并的大學是南昌大學,先后由江西大學、江西工業(yè)大學、江西醫(yī)學學院合并而成。南昌大學是解放前的老校,1952年錯誤地把南昌大學取消了,江西為了建設自己的名校,合并后順利地進了“211”工程,從而掀起持續(xù)至今的合并運動。此外還有一些百年名校被并入所謂“綜合性大學”,引起極大非議。這種“建一流大學”的沖動,簡直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
還有是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運動。1999年擴招了52萬人,相當于增加了52所萬人大學啊,不得了。當年的擴招率好像是49%,創(chuàng)造了世界教育史上從沒有過的紀錄。擴招當然可以,但必須量力而行,不能持“大躍進”思維。
盡管沒人說是運動,但按照運動特征看,他們是以運動的方式指導高等教育。從1993年到2003年十年中,正是大學最爛的時候,合校、擴招、大專升本科、亂改名、大建樓堂館所等,都發(fā)生在這個期間。
大學之丑:亂、臟、臭
大學之丑歸納起來就三個字——亂、臟、臭。
亂——現在中國的大學亂了套,對大學一定要有準確的功能定位,必須各司其職?,F在大專、專科院校也都成為大學了,它們都只是知識或技能的培訓機構,沒有資格成為大學,從本質上褻瀆了大學的真諦。大學之亂,怎么個亂法?請看:獨立學院不獨立(他是二級學院,但又不隸屬某大學,說它獨立吧,又要接受母體大學的限制)、成人教育沒有成人(實際上是招收高考落榜生,變相搞文憑教育賺錢)、函授學院要面授、自學考試要上課(集中階段上課,考前搞串講,實際上是變相漏題)、普通大學亂篡位(很多地方大學也要搞一流大學,也要建研究型大學,大量培養(yǎng)研究生)、重點大學不務正業(yè)(搞應用型研究,辦培訓班、辦分校、搞開發(fā)區(qū)等)。
臟——骯臟,個別導師要跟女研究生上床、潛規(guī)則,大學教授組織換妻俱樂部,這不骯臟?博士生導師拉研究生打牌,也有潛規(guī)則:學生只能輸不能贏,簡直是斯文掃地!
臭——經濟腐敗、學術腐敗、學術造假還不臭嗎?而且現在經濟腐敗、學術腐敗暴露的僅僅是冰山一角。為什么呢?因為都有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有保護傘。我就發(fā)現一個現象,同是做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和各部門的應用研究院,基本上沒有在報紙上被披露學術剽竊的。很顯然,學術剽竊具有高等學校的特征性,這就與教育部的政策和政策導向有直接關系。
我所謂的臭是什么呢?銅臭,衙門臭。用這兩個臭來概括現在的大學很形象,銅臭不用說了,一個知名作家在某重點大學兼職3年,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他說這個大學就是一間大公司,從上到下人人都在賺錢。作家的眼光是敏銳的,洞察入微啊。后來,他又自費到俄羅斯考察月余,俄國人告訴他,現在的俄羅斯,只有莫斯科大學和圣女公墓是干凈的,而我國像莫斯科大學這樣的大學也沒有了。
大學校長六標準
大學校長的標準是什么?一個真正有靈魂的大學校長會給大學賦予美感。我眼中的大學校長標準有六條:
第一要接受過精英教育,從事過教學與研究工作,獲得一定的成果,要有嚴謹求實的學風。但擔任校長以后,不再從事教學和研究了,以學校的利益為最高的利益,做一個心無旁騖的職業(yè)化校長。
第二必須是教育家,名大學必須是名教育家,要精讀過教育經典名著,有自己教育理念,按照教學規(guī)律辦事。
第三必須是理想主義者,銳意改革,追求終極目標。只有理想主義的校長才能培養(yǎng)出有理想的學生,這是邏輯關系。同時,只有理想主義者才會立志于改革,改革與守舊是一個理想派和現實派的分水嶺,現實派就是維護現狀,理想派總想改變現狀。我之所以立志改革教育,執(zhí)著地研究與實踐創(chuàng)造教育,就因為我是個理想主義者。
第四大學校長必須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很遺憾的是,現在為數不少的大學校長不熱愛教育,不熱愛學生,因為現在校長的任期制是按照干部的任期制,四年一換,像走馬燈一樣地被任命和被換下。
第五校長必須要有很強的決策、洞察和管理能力。一個大學校長最重要的不在于他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而是要知道需要變革什么,什么時候是變革的契機,這是需要有智慧的。
第六必須具有民主作風,善于傾聽學生、教師的建議和批評意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一個大學校長應具備的條件雖然不止這些,但我覺得如果能符合這六點,那一定是一個很合格的大學校長。
不進行教育改革的啟蒙,何談改革
有人形容,中國面臨教育災難。是不是災難可能有分歧,分歧主要是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人,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體制內的人往往由于本位主義或是利益所限,當然他們不可能看到問題之所在。但是,危機是客觀的,真正熱愛教育的工作者,都能實事求是地做出評價。
現在全社會需要一場教育改革的啟蒙運動,啟蒙就是去掉蒙昧,啟迪文明。為什么現在公務員熱,70%的博士都在官場,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反映。把學習目的極度功利化,如顏如玉、黃金屋和千鐘粟等,廣義上都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體現,這是造成學生壓力大和負擔重的主要原因。歐美國家的教育,教學生會提出問題,特別是稀奇古怪的問題,學會質疑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并不要求學生考高分,注重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與我國傳統教育根本不同的,我們應當深刻反思,盡快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
大學合并運動就是逼良為娼,我的觀點是:強強合并是不可取,強弱合并似可慮,弱弱合并有其需。當初,合并運動有兩個理由,一個是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建造學科齊全的航空母艦。但世界任何一個名大學也不一定是一個學科齊全的大學,哈佛大學就沒有農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就沒有法學院、商學院和醫(yī)學院,所以這是站不住腳的說法,搞強是假,“好大狂”才是真的。第二個理由是中國的大學太多了不好管,合并了以后好管,這也是站不住腳的。合并前中國890多所大學,不是太多,美國有4000多所大學。還有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大了好管還是小了好管呢?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明明是強詞奪理嘛。功利主義的思想誘導人們合并,為什么呢,因為合并以后就進“211”工程,不合并就成不了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比如說在貴州,新貴州大學是7所大專學校合并起來,合并之前進不了“211”,合并之后就順利進了,而且7所當中合并了4所??茖W校,這就戳穿了“強強聯合”的謊言。
在漢字中,世和代是相同的概念,一世也就是一代人,往往是指30年。許多人尚沒有意識到,中國大學的危機,二三十年后將更為嚴重,因為3個因素的影響將是持久的。一是學風壞了,一個好的學風需要幾代人培育,好學風遭到破壞,又將殃及到幾代人;二是人才的素質大大的降低了,由不合格的人培育出更不合格的人,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三是大學合并背上的沉重包袱和負面影響將會是長遠的,至少是50年,1951年院系調整的不良后果,至今尚沒有完全消除就是證明。
《詩經》有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是的,我一己之力的確不能改變什么,但我還是會“像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那樣不停地呼喚,希望喚回教育的春天,找回我國大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