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昭
桂林雖產(chǎn)千株桂,未解當天影日開。我到月中收得種,為君移向故園栽。
這是唐代詩人曹鄴(唐桂州人,今廣西陽朔)寫信給陽朔友人的詩。詩中作者說,家鄉(xiāng)桂林雖然產(chǎn)桂花樹,但尚未能達到遮天蔽日的地步,現(xiàn)在給友人寄去月宮收集的仙桂種子,望其栽在故園中,讓桂花生長得更為茂盛。
可見桂花深受喜愛,早在唐代,賞桂便是民間一大風俗。
桂花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而秋天正是它開放的季節(jié)(編者注:園林工作者已培育出四季都開花的四季桂,在南寧,金花茶公園和青秀山都可看到其芳蹤)。桂花用處可不小,作為植物,它可以美化園林;作為食物,它可以制作糕點;此外,它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泡茶泡酒,或者直接水煎服,有一定的除臭、止痛、解喘等作用。
據(jù)《中藥大辭典》等有關中醫(yī)藥文獻資料記載,桂花味辛,性溫,無毒,具有化痰散淤功效,除可泡制桂花酒之外,又可用來治療痰飲咳喘、口臭。另外,桂花開后所結(jié)的果實,稱為桂花子,可在果實將成熟時采收,用溫水浸泡后,曬干即成。桂花子味甘苦辛,性溫,具有暖胃、散寒、止穢作用,可用于治療肝胃氣痛。
注:煎湯時桂花用量一般為6~12克。
桂花樹的根也可入藥,其味辛甘,性溫,無毒,具有祛風、散寒止痛功效。用量一般為10~15克(若為鮮品,則為30~90克)。
桂花入藥常用方如下——
治口臭
適用于慢性口腔炎或牙齦炎引起的口臭。
組方:桂花3克,藿香6克,佩蘭5克。
用法:上述諸藥加水煎沸2分鐘,冷卻到藥液變溫或變冷時含漱,每日3~5次。
作用:清新口氣、潔口腔、除口臭。
治胃虛寒性疼痛
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少華,胃脘疼痛已久,多發(fā)作于寒冬臘月天氣寒冷時,熱敷則痛減,舌質(zhì)淡紅,苔白略厚。這時桂花便能派上用場。
組方:桂花子3克,公丁香4.5克,姜黃、香附各6克,灸甘草10克,蒼術12克。
用法:上述諸藥(注:公丁香需后下)加水煎成300毫升,每日分2次溫服。還可根據(jù)證型、癥狀不同適當調(diào)整,如長久疼痛,可加石見穿、白花蛇舌草各15克,以防惡變;大便黑如柏油狀,可加生田七粉9克(分2次吞服),以止血止痛,并注意飲食調(diào)節(jié)。
需要注意,如用此方后病情未見好轉(zhuǎn),應及時到醫(yī)院治療。
治寒冷性風濕性關節(jié)疼痛
此病即中醫(yī)學的風寒痹痛,可用桂樹根配合一些中藥,以祛寒通絡止痛。
組方:桂樹根、鉆地風各15克,川芎12克,當歸8克,羌活、獨活各6克。
用法:上述諸藥加水煎成400毫升,每日分2次溫服。還可根據(jù)證型、癥狀的不同略作調(diào)整,疼痛且感四肢略有麻木者,加細辛3克,白花蛇10克,以通絡定痛;下肢略有腫痛而乏力者,加生薏苡仁30克,豨薟草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