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又
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有標識為50 TFSI的新奧迪A6L,就以為它的排量是5.0升,那你就落入圈套了,它的心臟還是奧迪普遍采用的那款V6 3.0升機械增壓發(fā)動機。這是個數字游戲,但當它實實在在左右了你是否掏錢的時候,就不再是簡單的游戲了。
奧迪這種新的排量標識命名方式只針對中國市場,新A6L率先采用,其他各款車型都將陸續(xù)跟進。2.5升和2.8升的A6L自然吸氣車型分別標識為30 FSI和35 FSI,3.0T發(fā)動機標識為50 TFSI。這些看似無厘頭的數字對應其實并非故弄玄虛,它以平均加速度的G值來標定車輛的性能。道理很簡單,如果車輛的加速越快,這個數字就越大,隱含說明它的排量越大,這和實際排量標注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初看這些排量序列不免讓人云里霧里,但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立刻喜歡上這種標識,因為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迅速估計出車子實際的加速性能:用300除以車輛的排量標識數字,就是它大概的百公里加速時間。比如,標識為30 FSI的A6L,加速時間應該就在10秒左右。
但這聽起來完美的做法也并不那么完美。就像雙手互搏一樣,奧迪甚至都很難讓自己的增壓發(fā)動機和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和平共處。它那更便宜的2.0T車型加速比2.5升自然吸氣要快,如果真給2.0T命名一個更大的排量標識,哪個腦子不好的人會去買更貴但排量標識更小的2.5升車型?所以沒辦法,奧迪的2.0T車型和1.8T車型依然還在采用實際排量的標識方式。
奧迪為什么要啟用這么一個略帶矛盾的命名方式呢?它自己宣稱,是提前為新能源時代的來臨做準備。以電動機作動力或者輔助動力的新能源汽車,再完全根據內燃機的排量來衡量動力肯定是不可行的,故此醞釀出這個普遍適用的命名方式。但事情出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動作最為緩慢的奧迪身上,并且還只針對中國市場,我們就不憚以小人之心理解奧迪這個醉甕之意可不全在酒上了。
奧迪這樣做其實有自己的苦衷,因為他們也開始廣泛采取一款發(fā)動機,不同調校,賣不同價錢的策略了。之前的Q7已經用3.0TFSI發(fā)動機取代了老款的3.6升和4.2升兩款發(fā)動機,但那時奧迪只是堅持用“高功率版”和“低功率版”這種既不高雅又惹麻煩的稱呼來區(qū)別。同樣的發(fā)動機,調校不同就有幾十萬元的價格差,不管買高功率還是低功率的版本,恐怕心里都會有些不爽吧。有了新的命名系統,不管您是不是了解發(fā)動機都認可這個事實,至少給了“排量”不同的錯覺而讓消費者心安理得。
當然,引領了加長之風的奧迪是對中國消費心理吃得最透的德國品牌,稍帶手用這個新排量標識方法再取悅一下中國消費者豈不一舉兩得,因為新數字遠比實際排量來得更大。換成您,是喜歡車屁股上頂個3.0 TFSI的標,還是喜歡掛個50 TFSI的標?后者貌似更顯威武和唬人。但針對行政用車市場,尤其在有人把A8L標識扣下來換個A6L上去的低調中國,這種稍顯招搖的馬屁拍對地方了嗎?
其實,奔馳和寶馬早就不使用實際排量做標識了,因為它早就采用一個發(fā)動機多個動力的伎倆了。比如奔馳的C200CGI和C260CGI都使用1.8T的發(fā)動機,寶馬目前的318i和320i也都是直列四缸2.0升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如果奧迪的新標識造成了有人心里或多或少的反感,只能說錯在動作有些晚了。當初Q7應用不同調校發(fā)動機就應該采用新命名,那本是個水到渠成的事兒,而今糾正這個問題,卻用一個非全球化的手段和企圖更高尚的借口,顯得有些變味兒了。
回到技術本身,其實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都正在面臨著類似問題。隨著汽車越來越講環(huán)保,碳排放法規(guī)越來越嚴格,各廠家都在普及渦輪增壓或機械增壓等強制進氣系統,燃油直噴等大量新技術也都武裝上身,目的不外乎就是實現小排量和大功率這魚與熊掌的兼得。比如,目前一臺2.0T發(fā)動機的動力都不低于2.5升的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發(fā)動機的實際排量不能再與動力輸出劃一個簡單的約等號了。但直接用2.0T這樣的標識也不完善,不同廠家的2.0T發(fā)動機性能也相差懸殊。采用復雜技術獲得更高動力的品牌,必定非常迫切表達出自己發(fā)動機的與眾不同和高科技含量。像大眾的TFSI、別克的SIDI、福特的GTDI等這些略顯冗長的字母其實都出自這種訴求,恨不得把關鍵技術都標識出來,但對幫助消費者認識發(fā)動機實力也并沒有太多幫助,反而可能被廠家誤導,比如您知道國產大眾的1.4TSI發(fā)動機和德國的1.4TSI雙增壓發(fā)動機不一樣嗎?
2.0T的福特蒙迪歐-致勝也是分兩種不同動力調校的,他們用發(fā)動機的實際功率作為標識來區(qū)分,所以我們能從致勝的尾部找到兩種標識:GTDi200和GTDi240,分別代表發(fā)動機輸出功率大概為200馬力和240馬力。但只用發(fā)動機輸出功率來標識汽車排量也不全面。發(fā)動機功率更大的意義是車輛能夠勻速維持在一個多快的最高速度,而發(fā)動機扭矩對車輛的加速性作用更大,這在電動車上表現得更明顯。2010年12月,標致EX1就創(chuàng)造了0~100km/h加速3.49秒的電動車最快加速世界記錄,它的0~400米成績也只需要12.6754秒,足以讓不少超級跑車汗顏。它憑借的就是兩個電動機能夠在瞬間提供480牛米的扭矩,當然還有自身750公斤的極輕重量,而它具有的輸出功率只有區(qū)區(qū)340馬力。
最初,僅憑排量標識,人們就可以對一輛陌生汽車的檔次、動力、油耗有個大概的估計,但現在排量對車越來越不具有指導性作用,汽車需要什么樣的數字標簽呢?國外有研究,把動力除以碳排放作為指標,因為它最能反映出發(fā)動機把燃油轉化為動力的效率,也很符合目前環(huán)保而運動的趨勢。但對沒有任何碳排放的電動車,這個辦法又行不通了。回過頭來,奧迪的方法倒是不錯的嘗試,它用實際的加速表現做衡量標準,不但結合了發(fā)動機功率和扭矩的綜合表現,又把車重和變速器等眾多因素融合其中,是一個更具現實意義而普遍適用的指標。甚至它對加速的熱忱,還多少能消除些人們對電動車缺乏駕駛樂趣的擔憂。
如果能把這個命名機制推廣為所有品牌車輛的全球標準,倒可以便利我們很多,你不用再去四處找數據比較寶馬320i和奔馳C200 CGI到底誰加速快,你也不會在路上輕易挑釁一輛2.0升的三菱EVO了。雖然動力和加速遠不代表車輛的一切,但它代表的意義比單純的發(fā)動機排量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