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黎
合作學習是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通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達到思維的“共振”。同時,合作學習適應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他們用不同的視角觀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在合作中一起交流和討論問題,在合作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它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fā)揮,使同學問的友誼得到升華,集體主義觀念(團隊精神)得到加強。通過合作交流學習,不僅能使學生獲取必要的學科知識,而且對提高每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及合作意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筆者在初一、初二生物教學中開展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旨在通過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授、生活中和課堂中觀察、實驗等多種方式獲得相關知識。筆者嘗試在不同的教師教學中或學生學習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且獲得了很不錯的學生合作效能。
1 在解決課堂問題中的小組合作
【案例1】在學習“光合作用”的相關內(nèi)容時,課前準備:
①課前一周分工,每個小組派出一名學生參加興趣小組活動,其余三名學生合作收集一則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史的資料交給教師。教師將學生收集的資料及學生自己制作幻燈片,按時間順序編排好,以備課堂教學時請他們來介紹。教師提前通知,對準備上臺演示講述的小組稍做引導,如讓小組商量怎樣講、怎樣提思考題等。
②興趣小組的學生重做2個著名實驗,普利斯特利在1774年所做的實驗和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課堂教學:由學生主持并由學生講述與討論相結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科學家設計思路的巧妙之處等。
學生在收集資料和準備過程中,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協(xié)作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小組代表重做科學家的實驗,拉近科學家與學生距離。雖然教科書里也有多個例子,但學生自己課外找來的,學生就更有新鮮感和親切感。另外,讓學生自主課堂,到講臺上講述,更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為了講得更好,提出精辟的思考題,小組學生積極配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了他們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動接受學習也許會使他們覺得累,實驗班學生在收集資料和準備過程中,完全是一種主體參與,充滿了興趣,他們往往樂此不疲。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提出問題。
2 實驗中的小組合作
【案例2】在學習“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時,課前在每兩個學生的桌子上放好兩條鯽魚和兩個魚缸,然后讓兩個學生一起對鯽魚的外部形態(tài)觀察討論,研究出一個鯽魚適應水中生活可能有的特征,并設計出一個實驗的方案來。因為小組較多,提出的方案是五花八門,到實驗結束時,教師請每一組匯報通過實驗所獲得的結論。這時教師只要在實驗時組織和引導一下,對于個別有困難的小組教師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小組中去,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新知識。在輕松、和諧、快樂的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地獲得了生物學的知識;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和動手能力。課后有的小組甚至不相信別人的探究結果,要自己重新設計一個比他們更好的實驗方案來。這也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學生的探究和提問的過程是對生活中生物的理解以及對所學知識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認識到學習生物的意義和價值,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調查中的小組合作
【案例3】在進行“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時,在課前確定好每一個小組的成員和組長后,給每一個小組一個干濕器和30min的時間,讓他們小組自己分工與合作在校園內(nèi)完成對裸地、草坪、灌木叢空氣濕度的測試(在活動之前,還應告訴他們?nèi)绾斡酶蓾衿鳎??;氐浇淌液螅俗寣W生匯報實驗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外,還可以讓小組推選代表來講講是如何分工,怎樣合作的。如有時間還可以通過比賽的形式來看看那一個小組的分工最合理,用的時間最少,效果最好。
這種開放性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活動中親身參與,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積極構建自己的生物知識,獲得生物學知識,發(fā)展生物學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符合新課程的最終目標: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為市場經(jīng)濟提供競爭型人才。
4 在辯論中的小組合作
【案例4】在初二學完“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相關知識后,筆者參閱了大學生辯論賽的有關資料,根據(jù)所教班級學生的能力,選擇了一個班級,利用“辯論賽”的形式,開展了題目為“生態(tài)危機可能會毀滅人類”的辯論:正方“生態(tài)危機可能會毀滅人類”、反方“生態(tài)危機不可能會毀滅人類”。雙方學生在辯論中,圍繞人類與生態(tài)危機的關系擺出各自論點,尋找論據(jù)進行辯論。
這種辯論不僅圍繞教材、解決教材中的問題,而且學生還通過查找了許多資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辯論中雙方學生還從正反兩方面例舉了自己親眼所見的周圍生活環(huán)境的情況,用以說服對方。通過這種辯論促使了學生深刻理解“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與人類生存的關系。最后教師應在辯論的總結時,明確人類活動與生態(tài)危機的關系。通過辯論促使學生獲得知識和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加深了認識。這樣使學生原有的一些不全面盼認識通過自己主動的學習,如查閱資料、瀏覽和下載網(wǎng)絡信息等,得到逐步改變,并進一步改進了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解,給學生全新的感覺。
辯論賽是學生學問的比試,是智慧的交鋒,是才華的檢閱,是素質的抗衡。辯論的過程應是正反兩方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是學生判斷、推理的過程,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展示過程,是學生展示應變能力的過程,是學生張揚個性的過程。生物學教學中引入“辯論賽”的嘗試,是筆者試圖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開展的,它促使了學生學會查閱資料、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更能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以及對問題認識和闡述的深刻性,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合作理念是整個教學主旋律,小組合作學習貫穿于整個學期教學的始終。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讓生物教學充滿了生氣。生物教學中小組合作的效能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了學生認知品質。
組內(nèi)討論、組間交流均離不開學生的口頭表達,而心理學認為,口頭表達訓練對信息的儲存和促進長時間的信息記憶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在小組互動中,始終離不開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們都是在圍繞問題解決的背景下展開活動。俗話說思源于疑,在尋找問題解決途徑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認真閱讀教科書、查閱參考書、搜集文獻資料、分析推理、歸納綜合。
(2)培養(yǎng)了良好的合作技能。
在小組合作互動中,學生們分享到了同伴的觀點,體驗到了同伴的奉獻,經(jīng)歷了不同思想觀點碰撞,這使學生間的關系更為融洽,更易于接受彼此之間的能力,個性上的差異。特別是在合作中對學生良好合作技能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遇到人際障礙時,學會了克制,學會心平氣和地談一談。一位學生在對合作教學的看法中寫道:本來我對生物課認識很膚淺,通過這學期的合作學習,使我感受到了生物學科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我學得很愉快,既掌握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又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特別是我的個性得到了改善,變得更活潑、自信。
(3)面向全體學生。
在小組合作中,教師規(guī)定小組成員的每個人都必須獨自完成一定的書面作業(yè)或承擔一定的子任務。這樣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4)增強了課堂教學活動。
當每一位學生都在為達到小組目標共同努力時,積極的課堂氣氛已悄然形成。教師角色的變化(成了一名參與者與促進者)更使學生產(chǎn)生安全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在討論時無拘無束,暢所欲言。通過班級心理氣氛測量表檢測表明:94.1%的學生喜歡幾個人在一起學習、交談;92.4%的學生能仔細聽同學的發(fā)言,并把不對的地方指出來;94.8%的學生能在同伴出現(xiàn)問題時給予幫助;97.2%的學生喜歡上生物課。
(5)重新認識了學生。
從學生的組間討論,到講臺上的答辯,從探究過程中的假設推理,到面對社會的從容自若,使筆者深深感受到了學生潛能的巨大,他們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有寬廣的知識視野,有巨大的創(chuàng)新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