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之作,但是作者當時所處之境,卻是其人生中的最低谷。與其他文豪相比,逆境中能把失意之態(tài)寫得如此云淡風(fēng)輕,實是難能可貴,無數(shù)次品讀,總能讀出其美其妙,本文試整理之。
關(guān)鍵詞:高深立意 純美意境 巧妙結(jié)構(gòu) 奇葩 文質(zhì)兼美
蘇軾詩文,在文壇上最大的貢獻是,一改唐五代盛行的纖巧柔媚、婉約綺麗之風(fēng),從題材、內(nèi)容、寫作手法等各方面開曠達豪放之先河。因此,蘇軾詩文被人傳唱不絕的往往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式的灑脫奔放。
但是,細究其詩其文,我們卻很容易發(fā)現(xiàn),和很多因宦海沉浮,而文風(fēng)大改的文學(xué)大家一樣,蘇軾也因官道坎坷而深諳世事,詩文風(fēng)格有了明顯的分界。
如果說,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詩文前期是飄逸靈動、汪洋恣肆、精新奇巧,讓人讀來暢快淋漓的話,那么,被貶黃州之后,其詩文風(fēng)格則轉(zhuǎn)向了坐看云卷云舒、笑談疾風(fēng)驟雨的閑淡寧靜,有了更多的禪意佛理?!队洺刑焖乱褂巍芳词且黄砹似浜笃谠娢娘L(fēng)格的名篇。
《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統(tǒng)共85字,卻是一篇值得揣摩,甚至是值得“臨摹”的佳作。
一.逆境中的高深立意
作者何以寫作此文?為己。放在今天,就是一篇日記而已,把今天發(fā)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夜游承天寺——寫了出來。用我們今天的話譯出來,是一篇多么簡單,多么平凡的一件事情。那么,其立意之高遠、之深刻從何而來?
文題告訴我們,此文所記乃“夜游承天寺也”,何以夜游?且地點是承天寺?文首告訴我們,夜游時間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個曾經(jīng)的科考舉人,官場驕子,當是“案牘”纏身,何以有此雅興?
連作者都自問:“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今夜有何特別?
心境不同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此兩人:蘇軾、張懷民,倆“閑人”,遭貶謫,被流放之人。
元豐二年,蘇軾因與當庭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為“新政”中人所不容,遂興“文字獄”,蘇軾因詩獲罪,下獄御史臺(又稱“烏臺”),遭受103天的審問折磨,幾次瀕臨被殺境地。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任團練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quán)的閑官。果然是閑人一個啊,曾經(jīng)胸懷報國惠民之大志,而今落得朝不保夕之境地,在黃州一呆四年,心境該是何等凄涼?
但是我們細品此文,既無悲秋傷月,更無滿腔憤懣。少許失意,間有不平,但都是那么地輕,那么地淡,更多的卻是對世事的洞察,對人生的頓悟:追名逐利之人,趨炎附勢,在宦海中起起伏伏難以自拔,哪有閑情逸致靜享這清虛冷月之仙境?自己盡管遭不平之待遇,但能有此佛境可參禪,能有此美景可品評,實在也是人生之一大幸事。那些糾纏不清的官場世事,那些忠貞為民確遭貶謫的失意,都在這靜謐的佛院中,如水的月光下化開,變淡。
人生之事,失意常十有八九,有志同道合之友,有如此美景,這般寧靜的心境,足矣。
此為本文立意,不糾結(jié)于自己心中的憤懣,不強調(diào)自己超乎常人的苦處,而是苦中尋樂,逆境中尋出路,以一種恬靜淡泊的心境去對待世事變幻。人閑,心靜,淡泊,安閑自適。其立意之深之遠如此可見。
二.失意中的純美意境
官場不得志,人生不盡歡,但是作者的筆下,給我們的卻盡是美。
不愧為詩文畫全才,信手拈來,就勾勒了一幅“月光竹影”圖:“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贝司凹兠溃涸鹿獬纬喝缢?,竹影斑駁如畫,“水”上浮著、漾著“藻、荇”,虛實、靜美、動感,就這么組合在了這18字之中?;蛟S把月光喻為水,把竹影看做荇,都只是作者一時之感,但妙就妙在,蘇軾這個大文豪不僅善于捕捉事物之美,更善于描繪腦中稍縱即逝的奇思妙想。
更妙的是,曾經(jīng)遭受如許磨難的蘇東坡,在難以入眠之夜,在失意難以排解的狀況下,也只是寥寥幾筆,點到即止,“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辈槐馗嗟陌@,也不必矯情地抒情,兩問一答,一切盡在不言中。
三.敘、繪、議的完美結(jié)合
此文堪稱表達方式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由事貫穿,有景有情。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巧妙結(jié)合。先敘:交代時地人事,48字;自然順承:描寫,繪一幅竹影冷月圖,18字;最后抒情議論:19字,道出此時此地之事、之人、之景實乃人生大幸。
其次,此文表現(xiàn)手法細膩傳神?!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生動貼切的比喻,化靜景為靈動,實景虛寫,不多費一點筆墨,卻不欠缺一點美感。簡、美宛如詩歌。
作者此文,短短85字,讀來流暢自然如行云流水,細品之下,則是字字珠璣惜墨如金。此文很好地體現(xiàn)了蘇軾文章藝術(shù)境界上的理念:“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答謝民師書》)
四.獨具匠心的巧妙結(jié)構(gòu)
最巧妙的文章結(jié)構(gòu)也一定是最自然的。品讀此文,我們甚至忘記了此文之結(jié)構(gòu),作者一氣呵成式的行文結(jié)構(gòu),天衣無縫。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事——景——情,如此結(jié)構(gòu)恰如諸多名家名詩,借事喻理,借景抒懷,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結(jié)合緊密。作者寫作此文,其匠心蘊于自然之中,其作文功夫,與其詩詞并駕齊驅(qū)。
此外,蘇軾此文,從詳略處理上看,其獨到之處顯而易見:敘事部分,尋友夜游,張懷民,何許人?作者為何偏去尋他?作者不費一墨,因為我們可以從文末了解:“閑人如吾兩人?!焙伪刭樖??又如寫景部分,寺院中當有其它景致,作者何以只寫明月、竹影?文末又告訴我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取的就是天下人身邊都有,卻非人人都能共賞的景致呀!非“如吾閑人”,哪來心境?另外,此為的語言精辟凝練也是一絕,上文有所涉及,在此不作一一贅述。
綜上所述,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恰如一株文學(xué)奇葩,無論從其立意選擇、文章意境,還是寫作手法、文章結(jié)構(gòu)等等各方各面,均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之作。放在今天,就是我們學(xué)生學(xué)習(xí)寫作的典范。
參考文獻:
[1]周克勤.烏臺詩案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xué),2002年。
[2]姚復(fù).“烏臺詩案”起因新探[J].中南政法學(xué)院學(xué)報,1987(03)。
[3]宋·魏泰.東坡筆錄,卷十[M].上海市,中華書局,1983第10月版,第114頁。
[4]《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
[5]趙理直.揭示文豪的真面目—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被扭曲和被誤讀[J].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論叢,2006年第26卷第7期。
[6]《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
[7]《蘇軾詩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2。
彭麗冬,廣東珠海南屏中學(xué)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