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林
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情感活動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情感和個性,是要付出巨大努力和艱辛的。中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不僅是認知過程,而且也是情感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人們常說要做到“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雖幽必顯?!边@導出了情感在審美欣賞中的重要作用。情感這個詞語是從詞源中產生的,他和手有關。它的原意是通過觸覺,也就是用觸覺來獲得知識。這個詞把情感與獲得知識的方式和手段連接起來。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均說明教育人的艱難和不易。中學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人的工作。只要我們以“情”感人,以“理”喻人,就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人的思想和情感在發(fā)展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的,因而情緒生活是為思想而鋪路的,而情感有時思想的特殊表現形式。每一種行為都隱含著一種需要,而在個體的所有活動中都有情感的流露,一般用愉快或不愉快來表述情感的狀態(tài)。愉快的情感伴隨著個人有益的行為。不愉快的情感,伴隨著動機和計劃受挫折的行為??傊?,情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產生和發(fā)展的,而且伴隨著個人的立場 、觀點和生活閱歷而轉移?!叭朔遣菽荆肽軣o情”就是其真實寫照。
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真實流露。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情感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時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于思想情感的陶冶。這些都肯定了語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學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是以語言為媒介,通過情感的傳遞使學生學習并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從語文角度來看,語言是表情達意的一種工具,這就充分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情感性。
中學語文教學有它獨自的規(guī)律。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如下的情形:講臺上的教師教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講臺下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昏昏欲睡,學生常常處于消極被動狀態(tài)。筆者認為其癥狀就在于教師只把語文課當做工具課,把語文訓練當做一種單純的聽說讀寫的技術訓練,而忽略了對學生情感因素的激發(fā),一直把本應講得“活生生”的課文講“死”了。
有一位德國著名學者說得好:“教育就是喚醒”。學生不是容器,不是口袋,他們無法忍受機械被動的灌輸。情感教學能喚醒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靈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與作品中的情感共鳴,達到彼此溝通,達到作者與學者的情感交流,使得寓教于樂得以具體實施。
凡文質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別宜于激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更能撥動他們的心弦,只有當學生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時,才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語言、情景作種種品味、鑒賞,在情感極美的魅力感染下,才會入境、入情、入理地吸取課本中的豐富養(yǎng)料,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并使其情感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極力開拓課文中內在的感情因素,盡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調節(jié)課堂氣氛,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通過阿爾薩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qū)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這篇課文的感情是悲憤的、激越的、感人肺腑的。教學這樣的課文時,首先要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從而為更好地進行課文內容學習做好鋪墊。課前應充分醞釀感情,調動莊嚴悲憤低沉的情緒,讓學生邊看書邊朗讀,通過情真意切的范讀,把學生帶入課文人物所表現出來的不愿做亡國奴,對侵略者的憤恨和對自己祖國的無比熱愛的氣氛中去。教學中,學生們個個表情肅穆認真,說明他們已進入到教學內容所要求的教學情境中,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
這個時候,在引導學生進入悲憤,莊嚴的氣氛后,教師要進一步展現、演繹課文內容所蘊含的深層含義,鼓勵學生探究情感產生的根源,也就是課文內容本身。分析小弗朗士的不同心境,理解韓麥爾先生的真摯深切的愛國熱情,以及小弗朗士不斷增長的愛國意識,分析師要設計好提問,難度由淺入深。在和學生一同對結尾“宣布散學”部分反復朗讀體會。這部風即是故事的高潮,也是使師生感情發(fā)展的高潮,共同和文中人物產生共鳴的地方。然后再聯系我國人名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歷史,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更加堅定不忘過去、珍惜今天、為了明天而努力學習的決心。這樣,學生的激情被調動了起來,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的作用,再次突出課文授課重點,至此,再大家談、大家評、大家討論,進一步調動情緒,使學生同時接受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教育。
古人云:“善教者人繼其智,善歌者人繼其音”。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法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和熱情,使學生能比較輕松地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并產生共鳴。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發(fā)展智力與非智力個性心理因素的過程,中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貫穿其始終。情感教育對培養(yǎng)訓練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獨立思考,調整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讓學生樂學、愛學、好學、會學,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教師的真本事就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鳴,使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教學是教與學的協同活動,具有其雙邊性,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情感認識活動,即使教師的“獨角戲”再演得好,教學效果也會不佳。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實際,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喚醒”學生“沉睡”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盡可能的把學生的各種情感、感覺、運動知覺都“激活”起來;盡可能多的為他們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和條件。只有使他們“沉睡”的情感“醒”來,中學語文教學才會取得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