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中
茶,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道路;茶,向人類奉獻出獨具東方文化色彩的茶文化;茶,不但是“國飲”,而且成為中華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與交流,飲茶之風早已吹遍五大洲,茶葉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飲料之一,是當代最佳的健康飲料,有“東方飲料皇帝”的雅譽。
從古到今,無數(shù)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及各種專家、學者等都口不離茶,并因此而健康長壽。
乾隆皇帝嗜茶成癖,并寫了不少茶詩。他在85歲高齡讓皇位時,有個老臣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卻認真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好一句“君不可一日無茶!”短短七個字,乾隆皇帝把自己對茶的嗜愛表達得人木三分、淋漓盡致!
近代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高度評價“茶為文明國所既知已用之一種飲料,是最合衛(wèi)生、最優(yōu)美之人類飲料”。
一代天驕毛澤東,一生嗜好飲茶,并精于品嘗好茶,甚至連茶渣也要吃掉。他的“飲茶粵海未能忘”的詩句,在我國人民中有口皆碑。
受人崇敬和熱愛的周恩來,也一生嗜好飲茶,他認為“客來敬茶,以茶贈禮,禮輕義重,即不失禮,又能傳播中國文化”。他還親自潤色采茶歌的歌詞。
德高望重的朱德元帥,不但喜歡飲茶,而且十分重視茶葉生產(chǎn),鼓勵茶農(nóng)發(fā)展茶山茶園。他有一首茶詩云:“廬山云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p>
歷代騷人墨客,于茶情有獨鐘,寫下了數(shù)不盡的千古傳頌的名詩佳句。
唐代詩人盧仝,寫了一首為后世稱道的玉川茶歌,即《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只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飲茶飲得飄飄欲仙,以致到了“吃不得”的程度,只有茶的真正知音,才能將飲茶的快感寫得如此深刻生動。
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等都寫有茶詩,其中劉禹錫的茶詩,筆者以為頗得飲茶三味:“炎帝雖嘗未解煎,桐君有篆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余?!彼圆伞⒆灾?、自煎、自飲,認為比古人更會品茶,并津津樂道,別有一番情趣。
宋代散文大家歐陽修寫有《茶歌》,對茶推崇備致:“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唯飲茶。……論功可以療百疾,輕身久服勝胡麻”也是宋代詩人的杜耒,其《寒夜》詩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圍著爐火,品茗暢敘,以茶當酒,更顯現(xiàn)出純樸的友情和高雅的情操。
近代文人名士關(guān)于茶的吟詠更是浩如繁星,不可勝數(shù)。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也是著名詩人,他的詩寫到茶的地方特別多,如在視察南海時就留下了“千花競秀功名樹,一葉回甘云霧茶”的佳句。著名已故外交家林林,重視中日茶文化交流,曾有詩贈日本茶道貴賓:“一碗盛情茶,英華韻味佳,情和交鏡界,親誼結(jié)鄰家?!贝笪暮拦粼髟娰澮环N茶:“腦若冰雪心如火,舌不短訂眼不花;協(xié)力免教天下醉,三間無用獨醒磋。”有這樣的好茶,屈原也用不著悲憤投江殉節(jié),科學而幽默的贊嘆溢于言表。
用對聯(lián)這種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來吟詠茶,更是引人入勝,韻味無窮。
“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岳茶?!?/p>
“美不美家鄉(xiāng)水;香不香園中茶。”
“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p>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p>
“嫩色新香采得云中滋味;含英咀華覓來人世清涼?!?/p>
通俗性的茶謎也頗值得玩味。有一猜字謎語:“話說青山不是清,二人土上找原因,三人騎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辈滤膫€字組成一句話,謎底是“請坐奉茶”。這個謎語不難猜,但謎底卻道出了我國人民熱情待客的古韻流風。
“徹旦休云倦,烹茶更細論?!闭f到我國茶文化,不能不提歷代的茶經(jīng)茗賦。唐代茶學家陸羽,撰有我國首部、也是世界首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系統(tǒng)地論述了唐代以前我國勞動人民種茶、制茶、飲茶的歷史?!恫杞?jīng)》的問世,標志著我國的茶業(yè)發(fā)展進入一個新時期?!恫杞?jīng)》的流傳,使天下皆知茶,對于茶知識的廣泛傳播、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后世尊稱陸羽為“茶圣”、“茶祖”、“茶仙”、宗師等,他是當之無愧的。
‘
陸羽以后,我國歷代有人在《茶經(jīng)》的基礎(chǔ)上對茶進行研究。如唐代蘇廩著《十六湯品》、張又新著《煎茶水記》;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蔡襄著《茶錄》;明代許次紆著《茶疏》,以及清代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名人,如科學家沈括,藥學家李時珍,文學家魯迅、郭沫若、老舍等都對茶有所研究,且有論述。尤其是老舍,人們根據(jù)他的劇作《茶館》,在北京辦起了“老舍茶館”,一展我國茶文化繁榮昌盛的風貌。
(作者:廣東省梅州市外事僑務(wù)局,郵編:51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