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單霽翔接替鄭欣淼上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在此之前的一年,故宮一度處于前所未有的批評之中,博物院內隱秘的私人會所、展品被盜、文物損毀……公眾開始質疑“這是誰的故宮?”曾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并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在這個當口上任故宮院長。上任不久,他即對媒體表示,“故宮的工作應該更透明、更陽光?!?月21日,單霽翔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專訪。
“先救命后治病”
中國新聞周刊:你多次提到過故宮將加強對外開放,那么這個開放會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除了現有的,觀眾將來去故宮可以參觀到哪些地方?
單霽翔:目前,故宮的開放區(qū)域已經從大修前的30% 提高到45% 以上,全部規(guī)劃完成后開放區(qū)與非開放區(qū)的比例約為8:2。未來故宮博物院對公眾開放的面積大約占全部面積的76%?,F在故宮的西部除了武英殿已經以書畫館的形式與觀眾見面了之外,其他都沒有開放。此前,慈寧宮、壽康宮、慈寧宮花園這些地方曾是辦公用房和地面文物庫房,現處于正在修繕或即將完成修繕階段。
中國新聞周刊:增加故宮開放地點的時間表是怎樣的?你提到的故宮未來對公眾的開放面積將占76%,實現這一目標會是在什么時候?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正在進行《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的工作,下一步的所有工作都要按照規(guī)劃要求進行。我們初步設想把慈寧宮等區(qū)域開辟為展廳,具備整體開放的條件后才能確定。修繕后的慈寧宮、壽康宮都將設立與其風貌相符的展廳,與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廳共同組成西部開放區(qū),吸引更多的觀眾從中軸線分流過來。
中國新聞周刊:因為游覽人數眾多,一些很好的展品觀眾也來不及細看,往往都是走馬觀花,在增強展覽和觀眾互動方面,故宮會有什么好的舉動嗎?會不會借鑒國際和國內其他博物館和美術館,在重要的展覽上設立專業(yè)的導覽人員耐心地為觀眾服務?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擁有180萬件(套)文物,我院利用數字展示項目增加與觀眾的互動,并開拓展示空間,已經開發(fā)了電子畫廊(應用于延禧宮古書畫研究中心展廳)、電子說明牌(應用于陶瓷館、書畫館)、沉浸式音畫《走進清明上河圖》(應用于書畫館)、《故宮是座博物館》等多部視頻宣傳片(應用于太和門等處大屏幕),陶瓷魔鏡、裸眼3D等新媒體技術已經嘗試制作了多個節(jié)目,即將與公眾見面。我院書畫館、鐘表館都有常設的講解志愿者常年提供義務專業(yè)講解服務,2011年在午門展廳舉辦的《蘭亭特展》也嘗試提供志愿者講解服務,都受到了觀眾的歡迎。下一步我們將繼續(xù)擴大專業(yè)講解的范圍,力求為觀眾提供更好、更專業(yè)的服務。
中國新聞周刊:可以聊聊故宮的修繕情況嗎?進行到什么程度了?
單霽翔:目前,故宮古建筑修繕共計完成47192平方米,約占故宮古建筑總量的1/4強。故宮修繕工作已經進入常態(tài)化修繕階段,現在有條不紊地按原定計劃組織實施,要堅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則,優(yōu)先修繕存在嚴重危險隱患的、能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更好發(fā)揮社會功能的文物建筑。今后不但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大修,還要注重文物建筑的歲修,注重日常的保養(yǎng)和維護,同時還要努力處理好保護修繕工程與正常開放的矛盾。
中國新聞周刊:從森嚴的皇宮到如今的博物院,故宮給人的感覺始終是距離大眾很遙遠,在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拉近與大眾的距離方面,故宮有沒有什么具體的想法和措施?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網站于2001年正式開通,網站日點擊率始終穩(wěn)定在60萬左右。故宮官方微博已經在新浪網、騰訊網開通,可以更好地與公眾進行互動,向公眾介紹館內藏品、對外展覽、為聽眾答疑解惑。春節(jié)期間還舉辦了為慶祝故宮微博開通一周年,回饋博友系列活動,反響很好。人民網微博也將在近期開通。
“去年的事件,我們會引以為戒”
中國新聞周刊:1924年最后一位皇帝離開故宮以后,“故宮是所有人的故宮”就成了一個理想,然而到現在離這一“理想”似乎遠未實現,這一點從去年故宮的“各重門”,媒體及社會的炮轟程度就可以看出來。你上任以后也提到“故宮的所有工作,應該更透明,更陽光”,然而這一目標如何實現呢?管理和監(jiān)督方面,有沒有具體的措施?
單霽翔:去年的一些事件給我們沉痛的教訓,我們會引以為戒,請全國人民放心。很多人都覺得故宮去年出了失竊案、瓷器損壞,肯定是安防制度落后、文物管理制度落后。其實不然,故宮關于安全保衛(wèi)的制度有幾十個,專門印刷了一個單行本,保衛(wèi)人員人手一冊,小到鑰匙和鎖封的領用也有專門的規(guī)章。我在文物局的時候就聽說,故宮人神經質,經常下班路上因為鑰匙還了沒有、燈關了沒有之類拿不準的事兒重新返回單位,確認沒事兒了再走。(故宮)各種應急預案也是健全的,但是一些環(huán)節(jié)落實不細致、責任心不到位。故宮的藏品管理制度是全國博物館甚至世界上博物館中最嚴格、最全面的,同樣是落實制度的時候出了問題。
社會的監(jiān)督是保障故宮博物院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外部條件,輿論監(jiān)督可以使我們更清醒。在這一點上我們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主動增強故宮工作的透明性、公開性,讓社會更多地了解故宮。
中國新聞周刊:現有的故宮安保方面是如何做的?故宮的安防設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設立的,那么在增強安保這方面,將來會有什么新的措施嗎?
單霽翔:故宮現運行的安防報警系統(tǒng)是1989年籌劃設計,1992年開始施工至1998年1月1日通過了公安部檢測中心檢測,并經國家文物局組織驗收后正式投入使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的安防系統(tǒng))經多輪次的專家論證后,2008年10月我院完成了立項、招標等工作,于2009年11月正式開工,工期為4年,預期在2014年完工。
中國新聞周刊:新的安保技術和設施方面,會有怎樣的突破?
單霽翔:截至2011年12月,施工單位已安裝完成的前端報警設備約占總工作量的60%,已投入正常運行的區(qū)域有城墻周界防范、神武門城樓、會典館、齋宮、誠肅殿、景仁宮、養(yǎng)性殿、閱是樓、保和殿西廡等,截止到今年年底,計劃將珍寶館區(qū)及東六宮區(qū)建成并投入使用。系統(tǒng)的設計是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范和標準進行的,結合故宮的特點,嚴格執(zhí)行國家文物保護的法規(guī),注意與古建原貌協(xié)調和不破壞歷史信息。
白天對開放地區(qū)一些部位,可以根據需要對所發(fā)生的情況進行全程圖像監(jiān)控;夜間可利用黑光技術或其他輔助光源,室外攝像機圖像質量可提高至清晰辨別人與物體,對重要通道及室內利用輔助光源圖像質量基本達到錄制取證的需求。防盜控制由單一的室內擴展到室外,通過建立區(qū)域性的周界報警和局部的外圍預警,實現國家規(guī)范要求形成縱深防護體系。值機人員將可以全天候的對各種報警信息進行智能化處理,直接從屏幕上獲取報警現場所反映的情況,并在2秒鐘的時間內做出準確報警判別,自動聯(lián)動切換時間不大于4秒鐘。
故宮博物院安防等管理系統(tǒng)希望能夠以物聯(lián)網技術,通過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全球定位系統(tǒng)等多種先進的、綜合的信息手段,把特定的對象與互聯(lián)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特定對象的智能化的識別、定位、跟蹤、監(jiān)控和管理。故宮的安全設施和技術手段必須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設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不但要加大資金投入,還要加強全體人員的素質,提升安全保衛(wèi)等級,更新安全保衛(wèi)理念。
“我們始終堅持公益性第一位”
中國新聞周刊:故宮的商業(yè)化之路也是受關注最多的一個方面,那么故宮會逐漸考慮走商業(yè)化之路嗎?如何走?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不僅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平臺和窗口,同時也是文物研究、遺產保護、文化傳播和兩岸交流的重要基地,其歷史地位和承載的文化內涵不言而喻。我們始終堅持公益性第一位的主導思想,深刻挖掘故宮藏品蘊含的文化價值。
中國新聞周刊:研發(fā)和售賣衍生品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一些博物館的潮流,故宮在這一方面會考慮走得更遠嗎?
單霽翔:我們每年要展出近1萬件的文物,為了配合每一次陳列展覽,文化服務中心都會研發(f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文化產品,有針對性地開發(fā)產品,要求產品開發(fā)的元素必須要突出故宮特色,源于故宮文物藏品,產品的色彩、圖案、造型、功能等方面都要處處蘊涵皇家宮廷文化特色,使更多的觀眾能夠心滿意足地將“故宮文化帶回家”。另外,我們擁有全國博物館唯一的出版社,近年來不斷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出版質量和出版數量不斷提升,今后仍將成為故宮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
服務觀眾是博物館的重要責任與使命。大量涌入的觀眾,對于故宮博物院的接待能力和質量是嚴峻的考驗。作為公共文化設施,故宮博物院應該熱情歡迎每一位到訪的觀眾,盡最大努力為所有觀眾提供優(yōu)質服務,需要進一步處理好文物保護和開放參觀的關系,滿足觀眾的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