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性感,它個性,它帶有這個國家、這個島嶼所獨有的慵懶氣質(zhì),卻又講求精確。面對紛繁的世界,它不為所動,所以無論走到何處,我們都能吃到這來自西西里的美味佳肴。是的,它就是意大利面。
數(shù)字意面:
全世界共有600余種意面!
意面全球產(chǎn)量達1000萬噸。
世界最長的意面有50米之長,用去了250個雞蛋和50公斤面粉。
在意大利,每人每年至少要吃掉28公斤意面。
數(shù)百年來,意面跟隨意大利人走南闖北,幾乎遍布了世界的每個角落,在很多人眼中,意面似乎比比薩、番茄醬更能代表意大利,代表意大利這個民族。這和它更加悠久的歷史不無關(guān)系,畢竟它已陪伴這個民族走過了近千年。
又見馬可·波羅
凡是和意大利有關(guān)的歷史,有一個人總是會被頻繁提及,似乎什么事都要和他扯上點關(guān)系,這個人就是馬可·波羅,而意大利面往往被說成是他大老遠從中國帶回的。不過盡管他成就無數(shù),發(fā)明意面可絕不是其中之一,因為在他那個年代,意面早就在那兒了。
真正的意面的誕生過程和意大利南部的許多文化演變相似,都與公元8世紀(jì)的阿拉伯入侵有關(guān),這次入侵大大影響了南意人民的生活,當(dāng)然飲食也逃不過這種改變,正是在阿拉伯人的影響下,他們學(xué)會了將食物風(fēng)干儲存,這就是最為廣泛接受的意面誕生記。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沒有歷史名人的介入,就和意大利人的生活一樣稀松平常。好了,讓我們略過這段有些無聊的歷史,總之在這個時期,一種和意面相似的風(fēng)干面條在西西里誕生了。由于這種面條能存放很久,漸漸的,整個意大利都開始流行吃這種面條。到了大航海年代,意面更成了海員們的首選食材,于是在接下來的100年間,意面就這樣被帶到了世界各地,與此同時,意大利面的形狀、種類也隨著藝術(shù)逐漸豐富起來,這時意面已經(jīng)可以自豪地說自己是意大利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當(dāng)意面遇到番茄
可以這么說,意面在沒有遇到番茄之前,甚至都不能稱為真正的意面,這就是番茄之于意面的意義。番茄和意面相遇在1839年,雖然番茄很早之前就被人從新大陸帶回了歐洲,但直到19世紀(jì)它才從“毒藥”的名單中被劃除,而當(dāng)那一年,它和意面在那不勒斯相遇了,幾乎是頃刻間,這個組合就紅遍了世界各地,至今番茄醬仍是意面的最佳拍檔。
新鮮意面
印象中意大利面一般是硬硬的,但其實它也分為新鮮手工面和機制干燥面兩種。所有意面一開始都是新鮮的,不過這里說的手工面不僅是純手工打造,而且下鍋時都是“軟”的。
最早的意面其實都是手工面,那時意大利城市的廣場到處可見晾曬意面的場景。手工面一般由雞蛋和面粉制作而成,由于加入雞蛋,手工面會比機制面來得軟,而且煮面所需時間也比較短。但新鮮意面并非一定比干燥面好,只是各有特色罷了。不過手工面的配方很重要,為此許多小作坊還會把做面的獨門秘方束之高閣,不肯輕易示人,甚至有人把意大利面的秘方鄭重地寫進遺囑。
干燥意面
直到18世紀(jì),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二世才請來巧匠,發(fā)明了揉面機。1740年,第一座意面工廠建成,干燥的機制意面才得以誕生,廣場曬面的大場面從此成為歷史。在意大利,南部的人們喜愛食用干意面,而手工意面則在北部較為流行。
機制意面儲存時間長,所以經(jīng)常被運送到較遠的地方,不過正是托干燥意面的福,我們才能在萬里之外吃到純正的意面。與手工意面不同,機制意面的原料多為粗粒小麥粉和水,有時為了增加風(fēng)味也會加入雞蛋,并且要在低溫環(huán)境中干燥一段時間,才能得到質(zhì)地較硬的意面。
百變意面
長形意面 (Spaghetti)
最常見的意面,根據(jù)粗細度以1-16編號,一般多為5號。
意大利餃 (Ravioli)
面皮多做成正方形袋狀,常以火腿、羅勒、干酪為餡兒,也有素餡兒。
天使意面 (Capelli d’angelo)
誕生于14世紀(jì),細長如發(fā)絲,經(jīng)常用來燒湯或搭配輕薄的海鮮醬料。
千層面 (Lasagna)
用多張寬如手帕的面皮疊起來,內(nèi)夾多種乳酪及肉醬,焗制而成。
蝴蝶意面 (Farfalle)
呈漂亮的蝴蝶結(jié)形,制作時多加入菠菜或番茄汁,和奶油或番茄醬最搭。
斜管面 (Penne)
根據(jù)鵝毛筆筆尖設(shè)計,斜口讓醬汁進入空心面條,讓醬料包裹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