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慶慶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是從舊式的婚俗,到中西合璧的婚禮,再到完全新式的婚戀。
1889年,他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說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王昭有潔癖,而且花錢極節(jié)省,但蔡元培卻生性豪放、不拘小節(jié)。
兩人婚后經(jīng)常發(fā)生口角。
1900年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西方民主與科學的思潮開始越來越多地滲入中國古老的血脈。這一年,蔡元培寫出了《夫妻公約》,重新調(diào)整與妻子王昭的關系,這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復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這一年,王昭因病離開了人世。王昭去世后,蔡元培面對紛至沓來的媒人寫下了一張征婚啟事。他提出了五個條件:第一,天足(即:不纏足);第二,識字;第三,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和,可以離婚?!安焕p足、再嫁、離婚”,這些驚世駭俗的字眼兒竟出自翰林之手,這種離經(jīng)叛道、混淆綱常的做法無異于在向封建陋俗開戰(zhàn),媒人們頓時一個個退避三舍。
蔡元培在杭州辦學的時候,結識了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黃仲玉。他請朋友從中撮合,兩廂情愿。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掛三星畫軸的傳統(tǒng),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1920年底,黃仲玉病逝。蔡元培非常悲痛,寫了一篇《悼亡妻黃仲玉》文。黃仲玉留給蔡元培的只有對亡妻的無限追思。《悼亡妻黃仲玉》,字字血淚、情真意切,后來被收入了中學課本,成為抒情散文的典范。此時的蔡元培已經(jīng)54歲了,時任北大校長的他日常事務繁多,出于工作和家庭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再次續(xù)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條件:一、本人具備相當?shù)奈幕刭|;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而能成為研究助手。這時,一個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進了他的生活。
周峻是原來蔡元培先生在上海成立的愛國女校的一位學生。這位學生對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種敬佩與熱愛的情感。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蘇州留園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這是蔡元培的第三次婚禮。這次的婚禮完全是現(xiàn)代文明式的,當時的蔡元培身著西裝,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紗。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攜子女威廉、柏齡赴歐洲學習,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讀西洋美術課程。她把對蔡元培的愛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則在上面題詩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也就是離周峻50歲生日還差兩天的時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摘自《世紀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