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青青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泗洪縣位于江蘇北部、淮河下游、洪澤湖西岸,西與安徽省泗縣接壤,處在安徽與江蘇交界地帶。泗洪取名于泗縣的“泗”和洪澤湖的“洪”,縣政府駐青陽鎮(zhèn)。
泗洪方言屬官話方言中的江淮官話,《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它劃歸江淮官話洪巢片[1]B3。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方言普查時,泗洪與南京、淮陰、鹽城、泗陽、洪澤、盱眙等28個市縣一起歸入江蘇方言第一區(qū)。本區(qū)聲調(diào)都是五個,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古入聲獨立成一類,比較穩(wěn)定。[2]1-2上世紀九十年代編寫的《泗洪縣志》詳細記錄當時的泗洪方言,認為泗洪話因處在兩大方言相接地帶而受到影響,中原官話向江淮官話滲透是主要傾向,泗洪話處在江淮官話向中原官話迅速靠攏階段。縣志同時指出泗洪話過渡性、參差性和模糊性等三個特點,還根據(jù)有無入聲調(diào)類和入聲調(diào)數(shù)量將泗洪話大致分為三個區(qū):第一區(qū)入聲獨立為一個調(diào)類,主要是靠近洪澤、泗陽的鄉(xiāng)鎮(zhèn);第二區(qū)入聲分化為兩個調(diào)類,縣政府駐地青陽鎮(zhèn)屬于該區(qū);第三區(qū)沒有入聲,主要是靠近宿遷的鄉(xiāng)鎮(zhèn)。[3]931-935當時記錄的青陽鎮(zhèn)單字調(diào)系統(tǒng)為陰平213、陽平55、上聲214、去聲51、陰入13、陽入5,并記有12個入聲韻。1998年出版的《江蘇省志·方言志》[4]75-76里泗洪方言單字調(diào)系統(tǒng)及入聲韻與《泗洪縣志》相同,可見《泗洪縣志》對泗洪方言的描寫是可信的,但沒有給出泗洪方言過渡性的具體例子?!督K省志·方言志》特別指出,有150個左右古入聲字在泗洪方言里已脫離入聲,調(diào)值由5變?yōu)?3,向陰平213靠攏,形成一個過渡性調(diào)類。[4]28《江蘇方言總匯》將原來陽入一類去除,只保留陰入一類,因此描寫出來也是五個調(diào)。[5]31-32石紹浪(2001)系統(tǒng)調(diào)查研究泗洪方言語音,認為《中國語言地圖集》把泗洪全境劃歸江淮官話洪巢片的做法籠統(tǒng),泗洪縣境內(nèi)西北部梅花、歸仁和西陳集三個鄉(xiāng)(鎮(zhèn))及北部金鎖、重崗、車門三個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組,入聲已經(jīng)消失,大致規(guī)律是清入和次濁入歸陰平,全濁入歸陽平。按李榮先生的標準,這一區(qū)應歸入中原官話。[6]11但石文沒有給出具體例證,沒有描寫古入聲在泗洪境內(nèi)的讀音差異。
已有研究表明,泗洪方言入聲處在不穩(wěn)定狀態(tài)。有入聲是江淮官話的一個重要特征,泗洪方言雖劃歸江淮官話洪巢片,但隨著入聲的變化,泗洪方言性質(zhì)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泗洪方言整體上是否還可以歸入江淮官話就需要檢驗。本文以220個常用入聲字在泗洪三地方言里的讀音為材料,檢驗泗洪方言的性質(zhì)。
我們從入聲最穩(wěn)定的地區(qū)選擇一個代表點(天崗湖),從入聲消失的地區(qū)選擇一個代表點(馬公),把調(diào)查結果與石紹浪的調(diào)查結果放在一起比較,可以看出泗洪方言入聲的變化情況。表1給出了三個地點共有的220個方言入聲字的讀音。
表1 泗洪方言入聲字讀音對照表
?i??5 ?i??5 pi??5 p?i??5 mi??5 t?i??5 ni?1 ?i??5 ??i??5 i?1 m??5 mu?1 t?u??5 tu?2 ly1 ??u?1 k?u??5 xu??5 xu??5 xu??5 ua1 su??5 ku??5 ?y??5 ?y??5 su??5 y?1 fa1 f??5 u??5 y??5 y??5 ?y??5 ??y??5 ?i??5 ?y??5 pi?5 pi4 p?i?5 mi?5 ??i?5 ?i?5 s??5 ????5 s???5 z???5 ?i?1 ?i?1 pi?1 p?i?1 mi?1 t?i?1 ni?1 ?i?1 ??i?1 i?1 m?1 m?1 t?u?1 tu?2 ly1 ??u?1 k?u?1 xu?1 x?2 xua2 ua1 ?ua1 kua1 ?y?2 ?y?1 ?u?1 y?1 fa1 fa2 ua1 y?1 y?1 ?y?1 ??y?1 ?i?1 ?y?2 pi2 pi2 p?i1 mi1 ??i1 ?i1 ??1 t??1 ??1 ??1 i1 i?5 ??i3 p??5 p?2 ?i??5 ?i??5 pi??5 p?i??5 mi??5 t?i??5 ni??5 ?i??5 ??i??5 i??5 m??5 m??5 t?u??5 tu??5 ly1 ??u??5 k?u??5 xu??5 x??5 xu??5 u??5 su??5 ku??5 ?y??5 ?y??5 ?u??5 y??5 f??5 f??5 u??5 y??5 y??5 ?y??5 ??y??5 ?i??5 ?y??5 pi?5 pi?5 p?i?5 mi?5 ??i?5 ?i?5 ???5 t???5 ???5 ???5 i?5 i?5 ??i?5 p??5 p??5 ??i3 pu1 p?2 i1 i1骨窟忽律出橘物屈掘博薄膜寞摸托落作鑿昨各惡雀嚼削綽若腳虐約藥擴剝桌戳角握北墨德賊塞克黑力息直色食識飾國歇蝎憋撇篾鐵捏節(jié)切噎末抹脫奪捋撮括豁活滑挖刷刮絕雪說悅發(fā)罰襪月越?jīng)Q缺血穴筆必匹蜜七疾虱質(zhì)失日乙一乞不勃ku??5 k?u??5 xu??5 ly?5 t??u?5 ?y?5 u??5 ??y?5 ?y??5 p??5 p??5 m??5 m??5 m??5 t?u??5 lu??5 ?u??5 ?u??5 ?u??5 k??5 ??5 ??y??5 ?y??5 ?y??5 t??u??5 ?u??5 ?y??5 y??5 y??5 y??5 k?u??5 p??5 t?u??5 t??u??5 k??5 u?1 p??5 m??5 t??5 ?ei2 s??5 k???5 x??5 li?5 ?i?5 t???5 s??5 ???5 ???5 ???5 ku??5 ??y??5 ?y?2 ?y??5 ?u??5 zu??5 ?y??5 ny?1 y?1 y??5 k?u??5 p??5 ?u??5 ??u??5 k??5 u?4 pei1 m?4 t??5 ?ei2 s?1 k???5 x??5 li?5 ?i?5 ????5 s??5 s???5 s?4 s?4 ku??5 ku?5 k?u?5 xu?5 ly?5 ??u?5 ?y?5 u??5 ??y?5 ?y?2 p??5 p?2 m?1 m?1 m?1 t?u?1 lu??5 ?u??5 ??2 ?u?2 k??5 ?4 ku1 k?u1 xu1 ly1 ??u1 ?y1 u1 ??y?1 ?y?2 ?y?1 t??u?1 ?u?1 ?y?1 y?1 y?1 y?1 k?u?1 p?1 t?u?1 t??u?1 k?1 u?1 pe1 me1 te1 ?e2 se1 k?e1 xe1 li1 ?i1 t??2 se1 ??2 ??1 ??1 ku1 ??y1 ?y?2 p?1 p?2 m?1 m?1 m?1 t?u?1 lu?1 ?u?1 ?u?2 ?u?2 k?1 ?1
pei1 p???5 pei2 ????5 ???5 ???5 pe1 p?e1 pe2 t??e1 t?e2 t?e1 ?2 ?1百拍白拆宅窄額嚇掰麥冊隔核脊席只適石x??5 pei1 mei1 ????5 k??5 x??5 ?i?5 ?i?5 t???5 ???5 ???5 pei1 p??1 pei2 ????5 ???5 ???5 ??5 x??5 p?1 mei1 ????5 k??5 x??5 ?i1 ?i?5 ??1 s?4 s???5 xe1 pe1 me1 t??e1 ke1 xu2 ?i1 ?i2 t??1 ??1 ??2 p?i1 ti2 ??i1 xu?2 p?1 mu1 tu2 su1 k?u1 tu2 fu1 su1 su?1 ??u4 ?y2 lu1 ?u1 p?i?5 ti?5 ??i?5 xu?4 p??5 m??5 tu?5 su??5 k?u??5 tu2 f??5 su?5 su??5 z?u4 ?y?5 lu?5 zu1 p?i?5 ti?5 ??i?5 xu?4 p??5 m??5 tu?5 su?5 k?u??5 tu?5 f??5 su?5 su?5 ?ou4 ?y?5 lu?5 ?u?5劈笛戚獲卜木讀速哭毒福宿縮肉菊綠辱玉y4 y4 y4
從表1可以看出,石集話有16個入聲字已舒化,占全部入聲字的7.3%。其中,讀成陰平的有6個,占全部入聲舒化字的37.5%;讀成陽平的有6個,占全部入聲舒化字的37.5%;讀成上聲的只有1個;讀成去聲的有3個。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天崗湖話有67個入聲字已讀成舒聲調(diào),占全部入聲字的30.5%。其中,讀成陰平的有38個,占全部入聲舒化字的56.7%;讀成陽平的有17個,占全部入聲舒化調(diào)的25.4%;讀成上聲和去聲的分別有2個和10個。馬公話所有入聲字都讀成舒聲調(diào),入聲消失。其中讀成陰平的有162個,占全部入聲字的73.6%;讀成陽平的有53個,占全部入聲字的24.1%;讀成上聲和去聲的分別只有3個和2個。220個共有入聲字三地讀音分布如表2。
表2 泗洪三地入聲字讀音分布表
石集話入聲字讀音分析如下。在6個讀成陰平調(diào)的例字里,2個來自影母(腌、握),2個來自幫母(百、掰),另外2個分別來自明母(麥)、來母(捋)??梢钥闯觯捓锶肼曌冏麝幤蕉际莵碜灾泄诺那迓暷缸趾痛螡崧暷缸?,這與普通話的入聲歸派規(guī)律不同,顯然不全是受普通話的影響。6個讀成陽平的例字全部來自中古的全濁聲母,1個讀成上聲的例字來自中古的清聲母,3個讀成去聲的例字來自中古的次濁聲母,這些都符合大部分北方方言的入聲演變規(guī)律。
天崗湖話入聲字讀音分析如下。在38個讀成陰平調(diào)的例字里,24個來自中古清聲母,14個來自中古次濁聲母;17個讀成陽平調(diào)的例字全部來自中古的全濁聲母,這與普通話的入聲歸派規(guī)律不同,而與中原官話的入聲歸派規(guī)律相同。讀成上聲和去聲的例字有來自中古清聲母的,也有來自中古次濁聲母的,符合普通話的入聲歸派規(guī)律,可能是受了普通話的影響。天崗湖話和石集話雖然還可以歸入江淮官話,但它們受到中原官話和普通話的影響已十分明顯,方言性質(zhì)并不純粹。
馬公話入聲字讀音分析如下。在162個讀成陰平調(diào)的例字里,117個來自中古清聲母,45個來自中古次濁聲母;在53個讀成陽平調(diào)的例字里,有5個例字來自中古清聲母外,其它48個例字全部來自中古全濁聲母。讀成上聲的3個例字來自中古的清聲母,讀成去聲的2個例字來自中古的次濁聲母,這些可能是受了普通話的影響。根據(jù)李榮(1985)以入聲有無為標準對官話分區(qū)的意見[7],我們認為,馬公話應該屬于中原官話。
石紹浪調(diào)查結果顯示,處在第一區(qū)的天崗湖話入聲最穩(wěn)定。而我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天崗湖話的入聲現(xiàn)在變得也不穩(wěn)定,除了受普通話的影響之外,中原官話的滲透是最大的原因。而處在泗洪西邊的馬公,因與泗縣接壤,與中原官話接觸十分深入,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中原官話。結合石集話入聲字的讀音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石集話、天崗湖話、馬公話代表泗洪方言演變的三個階段。入聲簡化與消失是泗洪方言總的特點,數(shù)量上三個地點方言的表現(xiàn)是由少到多,速度上三個地點方言的表現(xiàn)是由慢到快,入聲消失的方向是由西北向東南推移,即由邊界地帶向縱深地帶擴展。賀?。?995)在研究漢語官話方言入聲消失的成因時推斷,現(xiàn)在有入聲的方言可能是受無入聲方言的影響,而在逐步變化,向舒聲轉化。[8]李慧敏(2004)[9]、劉祥柏(2007)[10]等都提到有獨立的入聲調(diào)是江淮官話最重要的特點,但從泗洪方言的入聲調(diào)變化情況看,現(xiàn)在的泗洪方言已不是純粹的江淮官話,而是糅合著江淮官話、中原官話、普通話特點的過渡型方言,中原官話對泗洪方言的影響明顯超過了普通話?!躲艉榭h志》認為泗洪話處于從江淮官話迅速向中原官話靠攏的階段,通過我們的調(diào)查分析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這種變化。
泗洪方言受到普通話的影響主要是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政策所致,這種影響在其他方言里也可以觀察到。泗洪方言受到中原官話的影響可以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qū)劃和風俗習慣等因素來解釋。
從歷史上看,夏商時期泗洪境內(nèi)屬徐,西周至春秋末期境內(nèi)因徐都遷入而成為徐國政治中心,且為南北文化交匯處,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秦時,境內(nèi)置徐縣,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臨淮郡,徐為郡治。三國時屬魏國下邳郡,晉時徐縣仍屬臨淮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原東楚州為泗州,治宿豫,泗州之名從此始,境內(nèi)屬高平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高平郡,更名徐城縣,后又改為泗州。唐初為徐城縣,武則天大安四年(704年)分徐城縣南境為臨淮縣,仍屬泗州。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被金人攻占,割讓與金。元代泗州屬淮南行省。明初為泗州,洪武六年(1373年)改隸中立府,后隸鳳陽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泗州升為直隸州,轄盱眙、天長、五河三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泗州遷于虹城,省虹縣入泗州,原泗州稱泗地,虹縣稱虹鄉(xiāng)。民國元年(1912年)4月廢州制,泗州改為泗縣,屬安徽省。民國29年10月,以泗縣為中心建立泗東、泗南、泗宿、泗北、泗五靈鳳5個辦事處,后改為縣。民國36年6月,泗南縣與洪澤縣湖西部分合并,建立泗洪縣,同年11月撤銷。1949年4月泗南縣的8區(qū)、泗宿縣的5區(qū)、泗陽縣的3區(qū)、洪澤湖管理局的16區(qū)合并,并正式新建泗洪縣,隸皖北行政公署宿縣專區(qū)。1952年隸安徽省宿縣專區(qū)。1955年3月劃歸江蘇省淮陰區(qū),1983年隸屬淮陰市。[4]72-741996年8月江蘇省宿遷市成立,改隸宿遷市??梢钥闯?,泗洪境內(nèi)的大部分地區(qū)自古就與徐州、泗縣有密切關系,這些地區(qū)現(xiàn)在都通行中原官話,在古代也是中原的統(tǒng)轄范圍。即使明代由于政治因素,基礎方言為南京話,江淮官話成為優(yōu)勢,影響周邊的一些地區(qū),但就在建縣之初,泗洪境內(nèi)的方言仍不一致,泗南縣、泗宿縣地區(qū)多通行中原官話,泗陽縣、洪澤縣地區(qū)多通行江淮官話,泗洪境內(nèi)至少兩種官話方言相互接觸影響。可能因為縣政府所在地青陽鎮(zhèn)通行江淮官話,江淮官話的勢力大些,阻礙了中原官話的影響,使得泗洪方言內(nèi)部相對統(tǒng)一,再加上建縣之后沒有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入遷出,泗洪方言的內(nèi)部相對統(tǒng)一性得以維持。但不能否認泗洪方言內(nèi)部存在中原官話的特點。
從地理上看,泗洪縣西接安徽泗縣,北鄰宿遷市,西北與徐州市接壤,這些地區(qū)都通行中原官話?,F(xiàn)在泗洪隸屬宿遷市,政治上兩地經(jīng)常有聯(lián)系。徐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經(jīng)濟和文化上遠勝于泗洪,泗洪與徐州的聯(lián)系也很密切。在語言接觸的過程中,周邊勢力較大的中原官話必定會對泗洪方言產(chǎn)生影響。而泗洪的南面和東面被洪澤湖包圍,阻礙了南部的江淮官話勢力對泗洪方言的影響,只有東北的泗陽縣和淮安市還是江淮官話,但泗洪與泗陽地位平等,行政上也不隸屬淮安,泗洪與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明顯少于與徐州、宿遷等地的聯(lián)系。泗洪方言正是在這種周邊方言影響力懸殊的拉鋸中向中原官話靠攏。
從風俗習慣上看,泗洪、泗縣都流行泗州戲、黃梅戲;二月二都有用草木灰在門前畫圓圈以祈求豐收的習俗;端午節(jié)會在門框上插艾條,小孩要拴“耍線”;十月初一有祭祖、上墳的習俗;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有祭灶的習俗;婚禮講求八碟八碗,喪事都有圓墳之禮等。兩地也有共同的禁忌習慣,如人“死了”忌說“死”,老人說“老了”、“倒頭了”,小孩說“走了”、“跑了”、“壞了”;出門探親訪友要選三六九,回家選二五八;對“婦女”忌說“女人”;生孩子未滿月的婦女忌入鄰家室內(nèi)等。風俗和禁忌習慣,泗洪與泗縣都有相通的地方,禁忌用語兩地有共同的地方。
綜合歷史、地理、風俗禁忌習慣可以看出,中原官話勢力已深深影響到泗洪方言,泗洪方言原有的江淮官話性質(zhì)正漸漸被中原官話覆蓋,現(xiàn)在的泗洪方言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zhì)。
[1]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中國語言地圖集[Z].香港:(香港)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1987.
[2]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調(diào)查指導組.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0.
[3]泗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泗洪縣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4]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季華權.江蘇方言總匯[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
[6]石紹浪.江蘇泗洪方言語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1.
[7]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5(1).
[8]賀巍.漢語官話方言入聲消失的成因[J].中國語文,1995(3).
[9]李慧敏.江淮官話的歸屬與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
[10]劉祥柏.江淮官話的分區(qū)(稿)[J].方言,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