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晨
2012年6月,蘇州市中心景德路上,占地60畝的蘇州慈濟志業(yè)園區(qū)已經拔地而起。其中健康促進中心的醫(yī)療器械均已運抵,開業(yè)在即。這將是臺灣慈濟在全球最大的園區(qū),使用面積近10萬平方米。
慈濟發(fā)起人證嚴法師,于1966創(chuàng)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至1980年核準為“財團法人佛教慈濟善事業(yè)基金會”,改稱“慈濟基金會”。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慈濟以宗教和慈善緊密結合為其特點。
自1991年救助華東水災開始,慈濟已進入大陸整整20年,足跡遍布28個省市自自治區(qū)。
“如果不是宗教,怎能做到今天?”
在當年皈依的時候,證嚴法師的師父印順大師授她“為佛教、為眾生”六字。自上世紀60年代慈濟功德會建立,慈善就和宗教修行結合在一起。慈濟在發(fā)展初期便號召“日行一善、粒米成籮”,最早追隨證嚴法師的是30位家庭主婦,每天出門買菜前,會在一個竹筒中投入五毛錢。這一方法很快在花蓮推開,成為慈濟事業(yè)的基礎。直到40年后,還影響了另一位佛教徒李連杰。它發(fā)起的壹基金,倡導“一人一天一塊錢”的公益思維,可以看到慈濟的影子。
因佛教本身具有極大的包容度,傳統(tǒng)禮儀、人道主義和現代科技等等,種種思想資源在慈濟事業(yè)中并不沖突。近半個世紀以來,慈濟發(fā)展為一個具有慈善、醫(yī)療、人文和教育四大志業(yè)體的綜合實體。上述四項,與慈濟的國際賑災、骨髓援助、社區(qū)志工和環(huán)保,并稱為慈濟的“四大志業(yè),八大法印”。截至2011年,慈濟的事業(yè)已惠及全球74個國家地區(qū),并在51個國家設立了571個據點。
慈濟志工因身著深藍色T恤,白色長褲,而被稱之為“藍天白云”。事實上,“藍天白云”制服均為慈濟志工自費購置。如遇國際賑災,連往返機票、住宿均為志工個人負擔。如此自掏腰包從事慈善事業(yè),并能持之以恒,除了宗教的力量,恐怕難以找到第二種解釋。
臺灣慈濟基金會副總執(zhí)行長林碧玉,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我們里里外外就是宗教。如果不是宗教,怎么能做到今天?但慈濟不是一個求神拜佛的宗教。如果是求佛祖保佑我賺大錢,然后我就給你10%的供養(yǎng),這不是賄賂神明嗎?”
在宗教學者、人民大學副教授魏德東看來,慈濟已經完成了現代化的過渡,“它把佛教制度化了,這是對傳統(tǒng)佛教的突破。所以慈濟是佛教和現代社會適應的一個典范,也是人間佛教最成功的表達?!?/p>
“慈濟宗門”的社會實體是慈濟基金會。因為佛教本來就注重包容,“藍天白云”雖以佛教徒為主流,實際上會集了幾乎所有宗教信徒。如臺灣大林慈濟醫(yī)院副院長黃佳經,是一位基督徒且是教會“長老”。每天清晨,證嚴會帶領弟子做早課。當她講習佛法時,其他宗教的信徒可各行其便,包括研讀自己的宗教經典。
林碧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印尼,慈濟旗下的大愛電視臺獲準覆蓋全境。證嚴法師雖是比丘尼的身份,每天卻都在說,哪里又有了災難,要趕緊救人,以至于印尼政府將其視作播報國際新聞的頻道。同樣是在印尼,感念于慈濟在慈善關懷與義診服務上的持續(xù)貢獻,證嚴法師的照片被貼在一些回教習經院的墻上。
專業(yè),且持之以恒
1991年中國華東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水災,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發(fā)出了救援申請,這在歷史上屬首次。在時任臺灣“陸委會”副主任馬英九、中國民政部副部長閻明復等兩岸官員的牽線和幫助下,慈濟第一次進入了大陸地區(qū)。當年8月,慈濟在8月成立了“大陸賑災小組”,勘災第一梯隊以副總執(zhí)行長王端正一行6人前往大陸災區(qū)。此后,慈濟在大陸的活動漸次展開,1990年代以來歷次的自然災害,慈濟鮮有缺席。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災行動中,慈濟的表現被普遍認為是專業(yè)的救災團隊,也受到大陸官方的表彰?;貞浧疬@次救援行動,慈濟志工何建明會一再強調四個字:“埋鍋造飯”。
這也算是“救災”?當地官方曾表示過疑惑。但這四個字,的確是慈濟最重要的救災經驗之一。慈濟于災難發(fā)生的第四天進入重災區(qū),當時政府的救災物資如干糧、水、藥品都已迅速到位,但長時間沒有熱食,一方面災民有營養(yǎng)不良之虞,另一方面則是處于被動等待的受災心理之中。
慈濟的“埋鍋造飯”,其實是心理干預。志工會盡一切辦法把災民從帳篷里請出來——“與其待著帳篷里難受,不如出來做事”“我們人手不夠,拜托來幫幫忙”“實在不行,麻煩菜刀借我們用一下”——只要能走出帳篷,災民就不再被悲戚裹挾,自然會相互安慰,相互支持。慈濟志工是一副催化劑,其作用在于激起災民的互助,恢復社會交流。
“埋鍋造飯”只是慈濟用于四川的經驗之一。針對不同的災難,慈濟會因地制宜設計援助方案。慈濟對志工的培訓,在全球則完全相同——連吃飯的動作(慈濟人稱為“儀軌”)都一模一樣。動作要領是,左手四指在下托碗,拇指在上按住碗的邊緣,這一姿勢叫“龍口含珠”。而且,要以碗就口,而不能做出彎腰俯身、以口就碗等不雅動作。
如此儀規(guī),和救災時的心理撫慰,都在日常的慈善活動中反復訓練?!吨袊侣勚芸酚浾咴痛葷竟ひ黄穑L問蘇州某敬老院。一路上,培訓即已開始。開車之后,所有志工,都會在一位資深慈濟志工的帶領下,向大巴車司機和負責各項雜務的志工,一一大聲致謝:“感恩您!”
到達敬老院之前,除了學習慈濟著名的手語歌曲,資深志工也會告訴大家諸多注意事項。如不要問老人有多少子女;不要許諾;老人如坐輪椅,志工一定要蹲下,與老人平視方可開口說話;多聽,哪怕只是聽牢騷話,但千萬不要說火上澆油的話......
除了探訪敬老院以外,慈濟人還有定期“訪視”活動。一般以小組為單位,以每月一次的頻率探訪殘疾孤寡老人或單親兒童等弱勢群體,并給他們發(fā)放助困金,觀察他們的生活困難。在蘇州,《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隨機加入的一組訪視,始于2004年。而訪視對象一般都把這一天當作重要的日子,早早倚門而望。
一般要待到老人去世,或兒童長大步入社會以后,訪視個案才結束,故而動輒延續(xù)十年以上。
與政府良性互動
慈濟的一大戒律,是不參與政治活動。環(huán)保一直是慈濟的主營方向,但當環(huán)保議題被媒體熱炒,民眾走上街頭形成社會運動時,卻從不見慈濟的蹤影。另外,志工如有意從政,競選公職,則不能擔任慈濟相關職務。慈濟的歷史說明,恰恰是其主動與政治“絕緣”,埋頭行善,卻能在不經意間收獲善果。
證嚴法師早年曾發(fā)愿,要建立一個不收保證金的醫(yī)院,以幫助窮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一想法幾乎是癡心妄想。慈濟醫(yī)院在1980年代建院初期曾經遭遇瓶頸,蔣經國為此曾與證嚴法師討論土地置換方案。到了1986年慈濟醫(yī)院建成的時候,免受住院“保證金”的做法開始實施。很快,臺灣醫(yī)療主管部門即要求全島公、私立各醫(yī)院比照辦理。這成為了慈善基金會與政府良性互動的典范
目前,慈濟在大陸的事業(yè)一般通過兩種方式開展。其一,大陸各地方的民政、教育部門行文,發(fā)出邀請給“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以在大陸臺商為主的“藍天白云”,進入各地勘察實情后,與民政、教育部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即使是一些訪視活動,也往往有當地官員陪同。此類案例,多以探訪弱勢群體,教育助學為主。
如江西、貴州的助學和甘肅水窖的建設,都由大陸臺商及其家屬為主體的“藍天白云”,每年定期到相關地點活動。因為臺商的時間有限,按照慈濟的規(guī)定還要一對一將援助資金發(fā)放到援助戶手中,因而當地政府也盡力配合,使用鄉(xiāng)政府或學校作為慈濟志工發(fā)放善款的場地。之后,慈濟還會隨機抽取一些家庭,上門看望。在貴州一些山區(qū),有些家庭往往要步行數小時方可到達,但無論多遠,當地官員和孩子也會興高采烈地陪著慈濟志工一起爬山前往。長此以往,許多人在感佩之余,自愿成為慈濟的志工,他們當中還包括一位地方官員。
另一種情況,則是當自然災難來襲,慈濟會與政府主動聯系,確定災情后在全球發(fā)動專項募捐,再由臺商中的慈濟志工負責執(zhí)行。翻閱慈濟在大陸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大陸近20年來的自然災害歷史。1991年華東發(fā)生水災后,慈濟主動與大陸政府聯系,請求去最貧苦、災難最重的地方。于是,在中央和地方官員的幫助下,慈濟很快將安徽省全椒縣確定為賑災區(qū)域之一。
按慈濟的慣例,援建房屋后,要將土地證和房產證發(fā)給災民,確保災民本人長期使用。而在當時,土地、房產市場在大陸尚未建立,如此要求猶如天方夜譚。林碧云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雙方曾為此反復磋商,“連續(xù)幾天都從早上談到深夜”。最后,在大陸官方的體諒之下,這一要求競然也得到批準。災民入住當天,就拿到了土地使用權證和房產證。
本土化是必經之路
十多年后,慈濟在大陸已積累了豐富人脈。在1990年代初,慈濟就因救災等開始了與江蘇省的合作。也是因此基礎,當地政府主動邀請慈濟到蘇州注冊,推行慈善事業(yè)。在大陸出臺《基金會管理條例》(2004年)之前,慈濟先行成立了蘇州慈濟慈善志業(yè)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是慈善、咨詢、志工培訓等。這在當時是開創(chuàng)之舉。到了2008年,慈濟慈善基金會在蘇州成立,至今為大陸唯一一家境外非營利組織舉辦的全國性基金會。
不過,因為大陸的社會土壤與臺灣有較大差異,慈濟在大陸的工作也有特殊之處。比如,因為理念和管理方式特殊,慈濟在大陸的骨干至今多為臺商及其家屬。此外,慈濟大陸基金會是非公募基金會,在募款時需要專案審批,因此在大陸募集的善款較低。而在臺灣,慈濟基金會可以向公眾募款,因此會有來自整個社會的小額捐贈,或者個人工資到賬之后的自動捐款轉賬。據林碧玉透露,目前慈濟在大陸的資金,仍以全球慈濟輸入為主,約為90%。
慈濟能夠在大陸獲得今天的合法地位,殊為不易。林碧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慈濟一直受困于兩個問題,一是“境外”,二是“宗教”,“但我還是要強調,我們確實是宗教組織,因為有宗教的信仰,我們才能做這樣的事情。大家想到我們,就想到我們是宗教,為什么不能把宗教想成一種好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楊團認為,慈濟目前的難點在于,作為一個慈善組織,它具有兩重特性:一方面是以資金為中心的基金會,另一方面是以教會會員為核心的社團。作為基金會,它已經在大陸獲得了注冊;但是作為一個具有會員性質的社團,并未獲得注冊?!岸?,《基金會管理條例》中,有‘境外基金會‘非內地居民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會等規(guī)定。但是《社團管理條例》中,卻沒有此類內容,這也使慈濟這樣具有社團和基金會雙重性質的機構,陷入一種困境。”
幾位受訪專家都認為,在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并不區(qū)分社團、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yè)等組織,將他們區(qū)別對待。一般都只是根據其申請免稅與否,而將其劃定是否為非營利機構。也因此,教會和社團在管理類別上并無太大差異。
“大陸的習慣,似乎是大家對基金會捐了款,就完事了。其實慈善也往往是有一個組織方式的。國外的慈善組織,在募捐之后,捐款人繼續(xù)以會員或非會員的形式參加它的活動,作為一種監(jiān)督,這是很正常的狀況?!北本煼洞髮W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恰恰是國內的各類慈善組織,這方面在將來應該多向慈濟學習,以與捐贈者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p>
王振耀曾任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yè)促進司司長,以他的經驗,慈濟過去在大陸的瓶頸,除了“境外”和“宗教”以外,還不得不遭受海峽兩岸的政治氣候的影響。當下,宗教和慈善之間互動,隨著2012年六部委6號文件的出臺而獲得了突破,而兩岸的互信和交流,近年來也有很大的進步。所以,王振耀說:“我對慈濟的本土化,非??春??!?/p>
慈濟方面也認為,本土化是必經之路。在慈濟全球的實踐中,本土化最成功的案例發(fā)生在南非。在那里,慈濟的臺籍志工僅有16人,而黑人志工已達5000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