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陽
茶席,始于唐,興于宋,發(fā)展于明清及民國,由一群詩僧與遁世山水間的雅士對飲而成,進而逐步發(fā)展為茶文化之重要部分。小小一席,于斗方之間,便可通過壺、杯、托、桌布、桌旗、插花等的組合點綴,通過茶與水的靈動交融,形象展現飲茶時色聲香味觸法的短暫過程,折射出茶人豐富的審美觀念、漫游于方外的自我情緒及那股超然物外的神秘能量。
中國茶葉博物館與盤扣年代共同承辦的“青羽·剎那間的永恒”主題茶席賞,集華貴與簡約、禪意與浪漫、靜謐與民族等多種或交融,或對應的元素于一體,共展示出9款內容、形式各異的主題茶席,時間跨越漢唐、明清,地域橫穿藏區(qū)、日韓,旨在通過結合茶人精神和品茗雅境,進而主導茶席設計所帶來的極大精神愉悅。
“盤扣”,或許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女人旗袍上的各色扣子,茶席賞上,“盤扣”也可以是茶席。設計者匠心獨具,將半片旗袍直接擺于茶席之上,而席間搭配的同一時期歐洲玻璃茶具,更是實現了東西方文化地碰撞與交流。
明清茶人品茗改飲散茶,瀹之。江南地區(qū),文士茶自成體系,浪漫典雅是其追求的飲茶之意,隱逸清靜是其追求的飲茶之境。茶席上,展現了優(yōu)雅的杭繡工藝和有著歷史傳承感的老繡片,極致典雅,將明清時期江南文人的水墨風流體現到極致。
開元盛世,大唐繁華。金樽、銀盞,霓裳、華章,唐之風采可窺一斑。鎏金的宮廷茶具,陳列于展柜之中,華美的銀質茶具,靜置在茶席之上。才華出眾的唐代大家與華貴典雅的風雅茶具,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宋代士大夫與茶密不可分,茶因士大夫的推崇而日漸繁榮,士大夫的品格也在品茗之中得以升華。單色釉的雋永沉斂,超脫現實、蕩滌塵埃,其簡潔樸實、自然天成的氣質,用以表現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最是恰到好處。
禪茶之飲需環(huán)境清靜,獨自飲茶品茗,自我靜觀,益神思,方得茶之神韻。禪茶即將茶席作為觀想曼荼羅,于即精心又隨意中構建出一個渾然的茶席場域的妙境。趙州和尚一句偈語“喝茶去”,常樂我凈,禪意縈縈,將禪茶的意理演繹得大徹大悟。
史料記,茶至漢,已有“客來烹茶”的習慣。因量少罕有,只限于富家或皇室,實屬貴族飲品。漢代宮廷無專門飲茶器具,酒席同茶席,茶酒同器具,青銅彩陶、朱漆羽觴,遙想雙手執(zhí)耳、一飲而盡,之景之境,豪邁大氣。
都說藏茶源自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實則是人類在藏區(qū)的生存需求。藏茶特點“紅、濃、陳、醇”,茶器、茶席與佛教息息相關,從茶器到飲茶禮儀,無不與佛教息息相關。茶之于藏,人神共享,高原之源。
日本茶道是移植中國的“唐物宋品”,將茶事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茶席的布置更是精致考究?!耙黄谝粫钡恼f法,則是把每一次的相聚都當作是今生的最后一次,嚴謹、莊重、精致,不言而喻。
“茶馬古道”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從此對西域的商業(yè)交易方始;元朝有一地名“步日部”,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普洱由此得名。普洱茶史古樸悠長,普洱茶湯濃厚深沉,普洱茶席自是積淀厚重,古遠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