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
在復制或復原幾片老街區(qū)成為動議的某個早晨,我自河邊僻靜的街巷穿行。走過一座躬身而臥的石拱橋,端詳鑲嵌著武康巖和青石的階級,以及被腳步磨損了的紋飾。橋面留下修葺的痕跡,新補的幾塊花崗巖,顯得有些生硬。石隙間的那些雜樹亂藤哪兒去了呢?薜藶在橋邊構成綠中間黃的瀑布,是最入畫的啊。
不見檣帆,沒有浪濤,漂浮著樹葉的市河仿佛一條雞皮鶴發(fā)的老人的手臂,無力地伸展。
凝滯而又渾濁的市河,令人可慨可嘆的市河!誰曾想,自古以來,你就是太湖東流出海的必經之途,日夜行舟走楫。唐宋年間,人們將你進行大規(guī)模修治,使你成為漕運要道。這里曾運送過無數鄭和下西洋寶船上的物資,去往瀏家港。日常往來的客商們,常常在此歇息,上岸吃飯購物,或洽談交易。市河沿岸于是人煙浩穰,構成了熱鬧的市廛,也演繹悲歡離合。真的,有好多彪炳史冊的思想家、文學家、理學家和他們一生的故事,與你有關。
記得當我還是個毛頭小伙子時,有一天晚上騎車走過市河,車輪嵌在石梁橋的縫隙里,一個側翻跌落河中。幸好河水不深,僅僅是腳踝擦傷一點皮,受了點驚嚇。后來我才知道,這座看似平常的石梁橋,它的存在早已超越了為人們提供便利。武康巖構件和橋柱上的鐫刻表明,它是始建于南宋的,在江南水鄉(xiāng)十分罕見……
世事變幻,如白云蒼狗。今天,借助于汽車輪子匆匆來去,躲在樓宇中靠機器調節(jié)溫度,讓電腦網絡牽著鼻子跑的我們,每時每刻追逐新潮,卻難得關心自然界的四時演進,也懶得看一眼瞬息萬變的城市中衰變的古老事物。蜿蜒伸長的市河,少說也有1000年的生命了。疏浚,淤塞;清澈,渾濁;鬧猛,冷寂……幾組形容詞足以構成你的變遷史。你從來不愿停止呼吸吐納,代謝更迭,哪怕無法擁有昔日的使命與榮耀,僅僅贗服于城市的宣泄。
用一句笨拙的比喻,市河是古城的一條賁張的血脈。然而在今天,面對光鮮的服飾、嬌美的容顏和動人的聲腔,被越來越膨脹的欲望所驅使的人們,已無暇顧及一條皮膚下日漸萎縮的青灰色靜脈。
無論如何,殘存的駁岸、河埠和橋梁,讓我眼前一亮。除了它們,哪一座建筑能有經歷上千年風霜雨雪,觀照今天的資格?
小橋,流水,人家,離開了哪一點,江南神韻都將不復存在。
去年,我在洛陽看“天子駕六”,發(fā)現(xiàn)周朝最高領袖浩浩蕩蕩出行時,乘坐六匹馬拉的車子,也占據不了六車道。城市的道路,是在后工業(yè)時代被奔馳的汽車輪子以一種不可遏抑的趨勢撐大的。
汽車著實強勢。城市所有的設施——道路、橋梁、住宅區(qū)以及各種公共建筑,都不得不服從于它的四個輪子。印象中,我們這座城市,上世紀70年代初只有一輛軍用吉普車,走的是高低不平的卵石路。今天滿街都是私家車,哪天不堵車反而覺得很奇怪。汽車多了,馬路必須拓寬;馬路拓寬了,汽車更多。仿佛是魔術一般,城市被撐大了胃口,不斷吞噬郊區(qū)的農田,又接納更多的投資者,迅速呈現(xiàn)都市氣派。高架橋、快速路、立體停車之類的詞匯,占據了城市規(guī)劃文本。
城者,城墻也;隍者,護城河也。從前的人們常常設城隍廟作祭祀,這意味著城市發(fā)展以后,族姓地祗祭祀的擴大。據《周禮》記載,古代有八種祭祀,城隍——城市的守護神是其中之一。但是,汽車時代的到來,迅疾地顛覆了舊時的城市概念。城墻和護城河豈能將汽車的輪子束縛?無數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老屋古橋,連同市河兩岸的街區(qū),就這樣摧枯拉朽地消失了。
剩下的,是對市河的懷舊。
盡管我知道,一個人的懷舊,仿佛一根孤立無傍的蘆葦,并不可靠。我們的城市需要集體記憶。
當年,那些臨街面河的民居,或建于街巷與河道之間,挑出水面,或跨水而筑,巧得“人家盡枕河”、“樓臺俯舟楫”的韻味。兩岸,是綿延伸長的小街。街面狹窄處,寬不過丈余,主婦們喜歡將洗凈的衣服用竹竿挑出,擱在對面樓窗上晾曬。站在河埠上喊叫一聲,船孃一邊應答一邊搖著船兒過來,手里拎一籃嗶卟亂跳的魚蝦。夏天的夜晚,老人們將躺椅放在河埠上,沏一杯佩蘭花茶,搖著蒲扇,給孩子們講許多名人的趣事逸聞,連蚊子都聽得忘記了嗡嗡飛動。枇杷葉隙中,正飄來為昆曲伴奏的竹笛聲。緩步走在早年鋪砌的花崗巖石板上,聞聽跫跫足音,散落的記憶仿佛都被撿拾起來了。
《詩經》這樣寫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親水的意象,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孕育成熟,穿越漫漫時空,一直流貫到今天。流淌,是生命的本質。盡管,有些河,被填平后打上樁基,蓋起了高聳入云、流光溢彩的樓宇。盡管,市河兩端的水閘門,任隨濃綠的青苔漸漸攀升……
水,依然東流,找不到一條返回母腹之路。
人,從來是逐水而居的。很多年前,尚未形成集市前,最初的居民便在這里醅酒結廬,繁衍生息。市河,所以成為城市之源,歸結于世世代代的人們的情感維系。哪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母親河,譬如塞納河之于巴黎,蘇州河之于上海,黃河之于鄭州。一旦母親河干涸,城市就消亡了,譬如孔雀河之于樓蘭古國。
詩人們皺著眉頭說,被污染的河流如同被污的心靈般讓人抑郁,所以我們一直在尋找,尋找清澈的河流,寧靜的家園,和純凈的心靈棲息地。然而,他們離嚴酷的現(xiàn)實太遠。讓母親永葆青春容顏,不是夢囈,便是童稚的天真。
變遷(或者稱作更新),是城市的慣性??倳懈鞣N各樣的原因讓繁華街區(qū)從這里轉移到那里。尤其是在城市化大潮勢不可擋的今天,誰也不愿意像《封神記》里的申公豹似的,長著一顆腦袋只能朝后看。排斥摩天大樓根本不理智。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輝煌與夢想,也有痛楚、悲哀、郁悶,乃至血淚創(chuàng)傷。千百年間,歷經兵燹戰(zhàn)亂,天災人禍,跌宕起伏,從興盛轉而式微,從衰落逐漸鼎興,在尋找中迷失,在迷失中尋找,構成了城市紛繁復雜的歷史。是生活在往昔的彤影里,還是去營建今日的霓彩?這個題目絲毫也不難回答。
我在河岸邊屏息凝神。那是一個人的河祭,沒有任何儀式的河祭。我的心境,仿佛是在圖書館古籍部,面對著泛黃紙頁散發(fā)的氣息,敬畏,復又憐惜。更新?是的,市河,你可以也應該得到更新。相信會尋找到不止一種方式,哪怕脫胎換骨。放大了一點講,整個一座城市被地震一抖成了廢墟,不也照樣能重建嗎?
畢竟,你是血脈,是根啊。
只不過,以前是先有河,再有市,現(xiàn)在是先有市,再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