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泉州鋪錦郊商黃清文、黃清和研究——以碑刻、譜牒、志書、題刻等為例

      2012-06-11 08:39:52胡曉偉
      閩臺文化研究 2012年1期
      關鍵詞:生員重修嘉慶

      胡曉偉

      引 言

      “郊”,又稱 “郊行”、“行郊”,是清代閩臺地區(qū)的商業(yè)貿(mào)易組織,由眾多從事相類貿(mào)易的商號結(jié)盟組成?!敖肌迸c其他商業(yè)團體之會館、公所、公會、行會或幫類似?!敖肌奔婢哂械鼐壭?、宗教性、業(yè)緣性與血緣性,可謂為一商業(yè)公會、同鄉(xiāng)會、神明會、宗親會的綜合體[1]。

      乾隆49年 (1784),臺灣中部之鹿港獲準與泉州蚶江通航,鹿港商業(yè)漸趨繁榮。嘉道年間盛極一時,當時到鹿港經(jīng)商定居的富商越來越多,貿(mào)遷發(fā)達,人口號稱十萬,其中很多人來自泉州,人稱為 “小泉州”。在清嘉慶21年 (1816)前鹿港已設有泉郊金長順等八郊[2]。泉郊因成員眾多,財力最厚,為鹿港八郊之首,還建有泉郊商人在鹿港的會所——“泉郊會館”。道咸年間,有謂 “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據(jù)張炳楠先生 《鹿港開港史》,時鹿港泉郊所屬商號最盛達約200家[3]。

      道光12年周璽修 《彰化縣志》卷九《風俗志》“商賈”條曰:“遠賈以舟楫運載米、粟、糖、油,行郊商皆內(nèi)地殷戶之人,出貲遣伙來鹿港,正對渡于蚶江、深滬、獺窟、崇武者曰泉郊。”[4]換言之,“鹿港泉郊”是運載臺地米、粟、糖、油等貨品,到泉州之蚶江、深滬、獺窟、崇武進行對渡貿(mào)易的郊行的總稱。鹿港行郊商人多為泉州、漳州等內(nèi)地富商大戶,是他們最早出資到鹿港設行鋪。

      與此相應,在泉州的許多鹿港郊商,運載泉州石材、木材、絲布、白布、藥材等貨品到鹿港開展對渡貿(mào)易,這些郊行總稱 “鹿港郊”。道光年間,鹿港郊商人依托泉州南門浯江鋪塔堂宮,設立 “泉州鹿港郊公堂”,作為 “鹿郊”商人在泉會所。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泉州府晉江縣龜湖鋪錦黃姓從事泉臺兩地貿(mào)易和航運的人越來越多,且大都聚居于彰化縣鹿港。他們在鹿港泉州街建立 “鋪錦巷”,并把石獅祖家供奉的集英堂佛祖、清暉堂薛大巡迎到鹿港,以示木本水源之意。在鋪錦黃氏家族,相繼出現(xiàn)黃汝濤、黃樹珍、黃宏度、黃景辰等著名郊商,在泉臺商貿(mào)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關于泉州鋪錦黃氏郊商的研究,學者們已有一些重要成果,主要有:李國宏 《尋根問祖·泉臺鋪錦黃姓一家親》[5],陳支平 《清代泉州黃氏郊商與鄉(xiāng)族特征》[6]、《清代泉州黃氏郊商的鄉(xiāng)紳關系》[7]、《從 〈約亭公自記年譜〉看清代泉州郊商的文化意識》[8]等。近年來,筆者在工作中,獲見一批與泉州鋪錦郊商黃清文、黃清和相關的碑刻、譜諜、題刻及文獻材料?,F(xiàn)加以整理分析,試作論述如下。

      一、 《重建作述堂碑記》

      2008年5月,筆者參加泉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石獅市寶蓋鎮(zhèn)鋪錦村黃氏宗祠,見到宗祠墻壁上嵌有 《重建作述堂碑記》碑 (如圖1)。是碑分刻2方,黑頁巖質(zhì)地,碑高48㎝,總長69㎝,豎書,陰刻。筆者抄錄碑記原文,試加標點如下(“/” 表示碑文行首):

      重建作述堂碑記

      本堂,我房祖遺安公舊宅也,原號遺安堂。明嘉/靖間毀于倭,我派祖新庭公重修,復遭回祿,因/是頹廢將近三百年。顧其間子孫豈無能起而新/之者,意或阻于人眾不一之故乎?今年春,文因祭/事與本房人聚議其間,思先人有志未逮,盍勉/力以成其美,爰審量舊址,相機度事,所需財,邀大/功兄清和兩肩分之,兄踴躍欣應。文乃董其事,飭/材庀工,頗費勞瘁,幸數(shù)月而落成,并粉堊丹漆,修/設祭器,升主其中。計靡白金二千五百余兩,于/是,房侄正昇亦遂感于義,而愿需所用三分之一/矣,念前業(yè)一殿毀瓦頹垣之地,今乃輪奐雙美,以/奉祖先,以時祭祀。雖子孫之分豈曰有功先業(yè)/而倡率之,以相與有成,使廢者修舉,則不妨究其/原委,俟后人踵起,俾繼繼繩繩于永久焉!堂今立/額,作述云。

      嘉慶捌年嘉平望日裔孫清文勒石從碑記可知,作述堂乃遺安黃公宗祠。嘉慶8年 (1803),黃清文、黃清和與侄孫黃正昇共捐白銀2500余兩,在黃清文主持下重建作述堂 (原號遺安堂,外額曰 “遺安黃公宗祠”)。

      宗祠為宗族的象征,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黃清文、黃清和捐出巨資,為 “尊祖睦族”而重建本房宗祠作述堂,一方面說明黃清文、黃清和作為郊商財力雄厚,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有著十分強烈的鄉(xiāng)族觀念,這與我們文化傳統(tǒng)的血緣、地緣觀念是一致的。

      二、《錦黃新厝房支譜》

      很巧的是,筆者此后在石獅市博物館收藏的 《錦黃新厝房支譜》中發(fā)現(xiàn)了記載黃清和、黃清文的一些重要信息。 《錦黃新厝房支譜》(下文簡稱 《支譜》)是龜湖鋪錦村黃氏新厝房的支譜。從 《支譜》序言知,嘉靖倭患前已經(jīng)有宗譜,此后纂修有序,纂修時間、人員整理如表1:

      表1.《錦黃新厝房支譜》纂修沿革表

      據(jù) 《支譜》,嘉慶14年 (1809)纂修者黃清英是黃清文、黃清和族兄,他們與黃正昇之間的族親關系見表2(遺安房世系簡表)所示:

      表2.遺安房世系簡表

      這一年 (1809),黃清英修成 《支譜》時57歲,清和47歲,清文43歲。既是同輩,年紀也相差不多。所以 《支譜》對有關清文、清和的記載應是真實的。再比如《支譜》所載黃清英 《新成遺安堂記》,原文如下 (標點為筆者試加):

      新成遺安堂記

      作述堂者故遺安堂,以祖號,故易今名。譜而記之,志喜也。夫本無而創(chuàng)有之,斯足喜耳。是堂固我八世祖遺安公舊宅,自前明已有,此已何喜?聞諸先人此堂一毀于倭,我十世祖新庭公重新之。復罹人火,后幾二百余年無復力能新之者。乾隆之季年,(清)英諸父暨諸房親頗為有力,議欲□理一廳事。……諸念祖者,嘗汲汲致意我從弟清和,亦數(shù)以為言,極喜義舉,顧過慎而膽拙,諸凡可與共成,而謙于倡首。壬戌、癸亥間 (1802—1803),清文弟以葬親故羈會城,事白買木以歸,告諸親曰,孰能與 (清)文□出己財新此祖宅者?惟清和曰:“是,吾心也志此已久,奈乏董事耳”。(清)文曰,諸從昆弟及子侄輩,皆可督諸役。乃諏吉而經(jīng)營之。堂深廣如故,作為浪梁稍窄,其次孔浪梁下樹木屏,作辟堵以隔絕后房居人之出入。有祭事,屏可撤起,展開為制,甚善。但其屋脊比 (黃)方繩叔立辟為辨稍低者,以東畔 (黃)植品侄居室屈就之耳。于時,裔孫 (黃)正昇乃使人道,意欲應其費三分之一。文頗任意,不從,后乃肯之。計堂之東偏房屋二間,則 (黃)清文在臺灣告諸 (黃)清榔、(黃)植駁輸己財配堂之制,而翻蓋之,今為其諸侄等所處者是。西偏房二間,一為 (黃)清詩物業(yè),彼故貧乏,則吾等功從相與勸其暫付(黃)植品侄起蓋,而簿賬其費,以俟后贖。其后一連七間,除中央印廳者為公業(yè),余則有力者自新之,無力量者公費中微波助焉。二直頭東則清和所置,清和新之。西為 (黃)鐘泰所置,清文代理焉。其前昔惟垣墻一道,中間小小蓋屋于大門上,茲制為椿門。門后有屏,左右有序,巨室象也。夫以廢屋頹垣之地,惟各房間位子孫茍完以居,今煥然觀美,下可以展祀事之孝思,上得以庇祖先之靈?!?/p>

      嘉慶己巳 (即嘉慶14年,1809)冬裔孫 (黃)清英志于譜后。[9]

      雖是記錄同一件事,但顯然黃清英《新成遺安堂記》較黃清文 《重建作述堂碑記》內(nèi)容還要詳細。如所載 “計堂之東偏房屋二間,則 (黃)清文在臺灣告諸 (黃)清榔、(黃)植駁輸己財配堂之制,而翻蓋之”。說明董事黃清文,將重建作述堂的事情告知了在臺族親黃清榔、黃植駁,他們也捐銀,翻蓋了作述堂東偏房屋二間。又比如,“彼 (黃清和)極喜義舉,顧過慎而膽拙,諸凡可與共成,而謙于倡首?!闭f明(至少清英認為)清和非常喜歡做善事,只是性情過于謹慎,膽量不足,雖參與做了好多善事,但都謙讓不做主事者。再如,《新成遺安堂記》還透露出,作述堂外額曾有名 “遺安黃公宗祠”,之前稱遺安堂,為尊祖號 “遺安”,改名作述堂。

      《支譜》中記載清和、清文如下:

      清咸,乳名涵,庠名清和,字浚虛,號蔭堂,元稱 (良驥)次子。生乾隆廿七年(1762)壬午十一月廿五日戌時。娶龍?zhí)镣跏?,名珠娟,號潔惠,生乾隆廿七?(1762)壬午四月十一日未時。

      男,植審,庠名夢麟

      清班,乳名班,職名清文,字浚均,號耕圃,由給公得布政經(jīng)歷職銜。嘉慶間蔡逆亂臺,為義首保護彰化、鹿仔港各地方,平臺大將軍賽諱沖阿題奏,恩授五品職銜,例得封奉直大夫。元詵 (鍾宜)次子,元玉 (鍾森)嗣子也。生乾隆三十一年 (1766)丙戌九月廿一日寅時。娶十九都茂霞王氏,名垂娟,號,生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五月十九日子時,例封宜人。又娶桐城□氏。

      男:植寅,一名虎,學名植衷。植畏,出繼清炳。植賓。植際,庶出[10]。

      這些信息不僅詳細記錄了黃清和、黃清文的譜名、字、號、生、娶、子等重要信息。還記載黃清文曾捐納功名,獲授布政經(jīng)歷職銜 (從六品)。海盜蔡牽亂臺,從嘉慶5年直至 14年 (1800—1809),時間長達10年,為害慘重。清文作為義首平匪,為保護彰化鹿仔港各地方作出貢獻,因平亂有功,經(jīng)平臺大將軍賽沖阿奏請,被朝庭恩授五品職銜,例得封奉直大夫?!墩没h志》卷八 《人物志·軍功》條也有記:“黃清文,捐州同,加賞五品頂戴。”

      黃清文捐資幫助官府平亂有功這件事,折射出郊商黃清文勢力之龐大,隱然已有某種行政功能。(另,《支譜》中記黃清和的父親黃良驥,字元稱,也是著名郊商,此不贅述。)

      三、道光 《晉江縣志》

      道光 《晉江縣志》卷62《列女志·節(jié)孝之二》載:

      謝氏,卓汝器妻。年三十,夫歿,矢志守節(jié),遺二孤,長撫三歲,次才數(shù)月,俱撫養(yǎng)成立。逮事舅姑,親操井臼,家貧賴女紅度日,不辭勞瘁。年八十四卒。恩學使給 “潛德幽光”匾額。子立,職員;孫應昌,職員,孫升,武庠。教職黃清和舉報[11]。

      《晉江縣志》卷64《列女志·節(jié)烈》載:

      鄭氏,黃燦良妻。年二十一,夫歿,矢志守節(jié),足不踰閾。姑性嚴急,氏事之能先意承志。無子,以夫弟長子為嗣。越二年,于夫大祥日,自經(jīng)以殉。教職黃清和舉報[12]。

      《晉江縣志》卷31《選舉志·貢生》載:

      黃清和,署理延平府學訓導[13]。這些材料透露出黃清和曾擔任過教職,并以貢生身份署理延平府學訓導。考慮到《支譜》(嘉慶14年修)中沒有記載這一重要信息,筆者分析黃清和擔任教職、以貢生身份署理延平府學訓導的時間,應在清英修譜即嘉慶14年 (1809)之后。

      道光 《晉江縣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載:

      〔王恕思記〕清源為泉郡鎮(zhèn)山古跡,有三十六洞,而蛻巖踞清源之巔,又為三十六洞之冠?!裰螐浲訋r、賜恩巖多而游蛻巖者少,蓋喜彌陀、賜恩之易于登躡,而憚蛻巖之難以攀躋也。夫非俯仰而有所興懷,觸目而行其善愿,名山其誰與作緣乎?林君文時、王君日耀、黃君清和、蔡君澤曜同游于此,見古跡之頹廢,共謀修葺,以復舊觀。嘉慶十年乙丑,四月興工,八月告竣,而蛻巖勝概奐然一新。余既嘉諸君之志,而又以知裴仙之靈,其興起人好善之心者,必有在也。諸君捐貲,不及旁人,而共力均財,亦無等差,故不序捐貲之額數(shù),第記其歲月而存其姓氏,以俟后之君子。其繕完補葺,庶幾相沿于勿替焉者耳。二十一年,又公修之而補祀顧新山與韓、蔡為三公祠?!帜习肜镌S為碧霄巖?!堕}書》:巖怪石委萃,重復相依,中廣不踰席,北來南去可百余武。仰視碧天如線,曰小有天,曰拍洪崖肩。當北入處為上碧霄,石罅刻字曰 “透碧霄”。左有亭曰 “尋真誤入”,今廢。南出左側(cè),宋三山林奭刻大 “壽”字,高二丈,以祝親。又有石刻曰 “少留冷飲”。國朝道光癸未 (1823),黃清和即其地筑小憩亭,曰 “小云關”。中琢佛像者三,為下碧霄, 亦廢[14]。

      由上引文可知:一、嘉慶十年 (1805),黃清和與林文時 (永寧林日茂族人)、王日曜 (石獅塘頭人)、蔡澤曜等捐資修清源山蛻巖。二、嘉慶二十一年 (1816),黃清和等人再捐修蛻巖,補祀顧新山與韓、蔡為三公祠。三、道光癸未年 (1823),黃清和捐資在清源山碧霄巖,修筑休憩的 “小云關”亭。 這些都是黃清和熱愛故鄉(xiāng)山水、古跡和 “極喜義舉”的明證。

      四、《重修石筍橋記》碑與道光 《晉江縣志·重修順濟橋記》

      泉州市鯉城區(qū)浮橋街道石筍橋南端的觀音宮外,保存有一方清嘉慶十四年(1809)立的 《重修石筍橋記》,碑花崗巖石質(zhì),高1.95米,寬0.80米,厚0.16米。圭首。楷書。筆者抄錄碑記原文,試加標點如下 (“/”表示碑文行首):

      重修石筍橋記

      泉郡城南以長溪為襟帶,筍江據(jù)溪之上游,溪遙當往來之沖。水道有深廣之阻,宋皇佑初,郡守陸公廣造舟為梁以濟人,/舟浮于水而為橋,名曰:“浮橋”。其后砌石易舟,故郡志以石筍橋紀其實,而里人口說相沿,至今猶以浮橋名。未砌石時,修浮/橋者守盧草及僧本觀,再修浮橋則轉(zhuǎn)運判官謝重規(guī)也。紹興三十年,提刑陳公與其弟賀州議更以石,僧文會為之募化,/而石橋始成。僧了性又造三小石橋,與大橋相聯(lián)絡,以達于臨漳之門。今橋之長與廣□□制也。明永樂洪熙間,橋石相繼/斷,里人張實暫架以木,別駕謝公琛殫力補缺,命張實之子欽領其事,以僧愍默者董□□。弘治間南梁斷,知府李公哲修。/正德間,北梁斷,知府葛公恒修。嘉靖三十八年,官斷橋以御倭寇,而僉憲陳公復其舊。/國朝康熙十七年,賊斷橋以拒追兵,而靖海侯施公復其舊。雍正四年橋崩,邑侯葉公祖烈修之。雍正距今八十載,橋之傾崎/塌陷者已甚,林君文時、余弟世迪與其同儕,既有心于利物,亦有志于慕古。于是并力捐貲,共襄其事,凡五閱月而工告竣。/一以便今人之行程,一以續(xù)前人之舊績,而請余為之記,余惟石筍橋之記載,散見襟出,自宋迄今,創(chuàng)造續(xù)修其姓氏鮮有/知者,雖樂善好義,前人非以為名,而履坦蹈夷后人,當知所自因備采而錄之。俾往來有所瞻仰,而今共修諸姓氏亦開列/于左,以俟后之踵起者,若夫譚山川之靈秀,敘景物之清美,此文人游覽寫懷,無關于橋之興廢,故不復贅云。/嘉慶十年重修姓氏:/敕授直隸州知州例封武略騎尉林文時,貢生林鳳游,生員黃清和,監(jiān)生蔡玉鑒、史承德、蔡澤曜,/誥封奉直大夫戶部主事加一級鄉(xiāng)飲賓王世迪。

      嘉慶拾肆年伍月 日龍?zhí)镣跛∷加洶衩?/p>

      道光 《晉江縣志》卷11《津梁志·順濟橋》載:

      〔蕭漢杰記〕順濟橋,自宋太守鄒公創(chuàng)建后,歷元、明、國初,旋壞旋修,載于舊碑者詳矣。乾隆丁酉,吊橋朽敝,重造者林公振嵩。嘉慶癸亥,吊橋沒于洪水,承造者林公文時。丁丑,石版折墜,暫架以木,即黃君清和。己卯狂飚折闌,伐石修整,即林君文獻。乃工成,循橋檢校,橋之第十坎、十一坎駕橋石墩已欹側(cè)裂痕,行將欹倒,呼工估價修葺,非數(shù)人所能共功。于是,王君日曜、黃君清和、林君文獻、陳君鴻謨、石君煥章倡議捐修。幸樂善者多,各宏愿力。遂興工于己卯年十月十一日,蕆事于庚辰年十一月十八日。從茲易危為安,履險如夷。諸君子利濟之功,豈不偉哉!爰勒捐貲名姓,使費數(shù)日,以誌善心,以勸來者。按是役共費白金近二千二百元[15]。

      王恕思撰的 《重修石筍橋記》碑和蕭漢杰 《重修順濟橋記》,分別簡述泉州石筍橋、順濟橋建橋歷史及修橋事。從中可知:一、嘉慶十年 (1805),黃清和與林文時(永寧林日茂族人)、林鳳游、蔡玉鑒、史承德、蔡澤曜、王世迪等捐修石筍橋。二、嘉慶丁丑年即22年 (1817),泉州順濟橋石版折墜,黃清和獨自捐銀架木修葺。三、嘉慶己卯年即24年 (1819),順濟橋毀壞,且工程浩大,黃清和復與林文獻、王日曜、陳鴻謨、石煥章倡議捐修順濟橋,歷時近一年,于庚辰年 (1820)十一月十八日工成,計費銀2200元。

      上述黃清和三次捐銀修橋造路,使得危橋易危為安,便利交通,其義行為地方社會發(fā)展可謂功莫大焉!這是郊商社會功能的體現(xiàn)。

      五、道光 《晉江縣志·重修督學試院記》與 《重修泉州府郡學記》碑

      道光 《晉江縣志》卷13《公署志·督學試院》載:

      嘉慶十年乙丑,各處坍塌朽蠹,紳士議修,以號棹搬移,易致?lián)p失,宜易石腳,棹枋宜厚乃不動搖。于是王敦仁、為章、會圖、又曙、為詩、國治、佐才、會典等兄弟,領修東廊,縻白鏹二千七百余鈒。黃清和、林文時、王日曜等,領修西廊,縻白鏹二千八百余鈒。皆立碑于廊首[16]。

      在泉州府文廟,有方 《重修泉州府郡學記》碑,嵌于金聲門內(nèi)東壁間。是碑分刻3方,黑頁巖質(zhì)地,碑高27㎝,總長63㎝,豎書,陰刻 (如圖2)。碑記原文:

      重修泉州府郡學記

      泉郡學規(guī)模宏敞,甲于天下,創(chuàng)建難,修葺亦/難。溯乾隆二十六年重修,迄今五十余載,其/間颶風霪雨,以及河水漲溢,被淹者數(shù)矣。客/歲水后,益加就圮。學師陳公鴻猷集諸生修工重葺,不費國帑,不擾民厘。就學中有力者/先勸義捐,得四百余金,擇十月中旬從/崇圣祠興工。榱桷棟宇盡皆朽腐,費已不敷。因思/大殿兩廡、戟門及明倫堂等處工程奚翅倍蓰,嗣/后好義之士踴躍趨赴,或勉力捐貲,或自行/修葺,以相與有成。越今年四月廟事告竣,爰/撮其要以記之,并將董事、議倡諸紳士暨捐/銀、用銀各實數(shù)開列于左。

      嘉慶拾伍年歲次庚午拾貳月 榖旦郡士/舉人黃奠邦敬書

      計開捐銀姓名:/生員曾世祥貳百大。生員黃清和壹百大。/生員趙應昌壹百大。生員吳哲修柒拾大。/生員李棻肆拾大。增生黃廷獻叁拾大。/生員陳鴻章叁拾大。生員呂逢原貳拾大。/生員洪受壹拾陸大。生員何繩武壹拾貳大,/黃克悟壹拾貳大。舉人薛龍光壹拾大。/增生粘啟元壹拾大。生員林近思壹拾大。/生員林鳳翥壹拾大。生員沈士猷肆大,/曹殿蛟肆大。/舉人許邦光,拔貢生蔡鴻儒,廩生史嵩華,/廩生蔡鴻章,廩生王瓊玖,增生蕭漢才,/增生郭騰霄,生員林長青、李宗旋、賴林甥,以上各貳大。廩生蘇任,/廩生蘇大炯,增生何奕纓,生員林青云,/生員盧啟元,生員將彩湖,生員王邦翰,/生員林邦彥,生員徐文衡,以上各壹大。/

      共捐佛銀柒百零柒大員,另收斫樹佛銀貳拾陸大員。/[17](余略)

      《重修督學試院記》與 《重修泉州府郡學記》碑說明:一、嘉慶十年 (1805),黃清和與林文時、王日曜等捐資修理督學試院西廊,縻白銀二千八百余兩。原有碑,惜已湮沒。二、嘉慶十五年 (1810),黃清和為重修泉州府郡學捐銀100大員,數(shù)額較多,僅次于生員曾世祥的200大員。其生員身份,說明黃清和還是一位儒商。

      從嘉慶十年 (1805)捐資修理督學試院,到嘉慶十五年 (1810)捐修府學,是黃清和重視文化教育發(fā)展做出的貢獻,這是郊商文化功能的反映。

      六、“鹿郊商捐資”石塔構(gòu)件題刻

      泉州開元寺內(nèi)有塊石構(gòu)件,呈鼓形,高約67㎝,最大腹直徑約88㎝。構(gòu)件正面刻有浮雕佛像一尊 (如圖3),左側(cè)刻有“鹿郊商捐資,錦里黃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公立”等二十字題刻 (如圖4)。

      題刻 “錦里”即 “晉江龜湖鋪錦里”(今石獅市寶蓋鎮(zhèn)鋪錦村一帶)的雅稱。曾有學者不了解黃清文身世,誤將題刻 “錦里”當作 “蚶江”或 “蚶江錦里”(今石獅市蚶江鎮(zhèn)錦里村)。

      還有學者根據(jù)這塊石塔構(gòu)件的題刻文字,推斷鹿郊商黃清文曾經(jīng)參與重修泉州開元寺。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 “鹿郊商捐資”題刻石構(gòu)件并不是泉州開元寺遺物。

      首先,陳泗東先生在其 《海水隔不斷親情——泉州和臺灣關系史料摭輯》[18]一文中提到,該 “鹿郊商捐資”石塔構(gòu)件是泉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的,而原泉州文管會辦公地點設在開元寺內(nèi),間接說明這塊 “鹿郊商捐資”題刻石構(gòu)件不是泉州開元寺遺物。

      其次,筆者曾在陳垂成先生撰寫的 《塔堂宮鹿港郊》一文中,看到有這樣的記載:塔堂宮,在泉州南門浯渡鋪。左有挑水巷同富美碼頭,右通新橋頭順濟橋,原為宋代的浯渡宏濟院,明永樂間重修,后漸廢。寺院前有鼓形石塔 (即窣堵婆式佛塔),刻有佛像一尊,旁刻 “鹿港商捐資,錦里 (蚶江)黃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 (1824)公立”。因早在乾隆四十九年 (1784),就把泉州指定為大陸與臺灣通商通航的中心港口,清廷在蚶江設海防官署,特指定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因此泉州的商業(yè)貿(mào)易大為繁榮;鹿港商人在泉州設立了許多行郊。所以,道光年間,就把古代的宏濟院重新修建為 “泉州鹿港郊公堂”,作為臺灣商人在泉會所。因堂前有石塔,故俗稱塔堂宮,地名稱塔堂宮口[19]。

      所以這塊 “鹿郊商捐資”題刻石構(gòu)件原本屬于泉州南門浯渡鋪 “泉州鹿港郊公堂”(俗稱 “塔堂宮”)前的鼓形石塔,而且 “塔堂宮”的名稱來源也與該石塔有密切關系。直至今日,泉州中山南路保存有 “宮塔巷”的地名。筆者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位于宮塔巷“泉州鹿港郊公堂”的遺址上立有紀念石碑,石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 “清代,泉臺貿(mào)易頻繁,這里是經(jīng)營臺灣鹿港生意的商業(yè)行會館所”。背面為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立,1984年6月?!?/p>

      說到 “泉州鹿港郊公堂”,就不能不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收藏的反映泉臺貿(mào)易的一級文物 “鹿港郊公置”鐵鐘 (如圖5),鐵鐘銘文曰:“泉郡南關外 浯江鋪塔堂 鹿港郊公置” “美記號、建源號、泉記號、振泰號、裕成號、勝裕號、萬泰號、振利號、復吉號、復升號、彝林號、義發(fā)號、鰲勝號、泰源號、盛泰號、長春號、義美號、源瑞號、振興號、金順號、德利號、寶源號、穎豐號、錦豐號、廣裕號、厚裕號、振芳號、源茂號、德順號、洽源號、謙泰號、泰成號、合裕號、滋源號、合瑞號、瑞源號、瑞泉號、資生號、正利號、盛源號、日升號、成順號、振益號、德豐號、豐裕號、盈豐號” “道光十七年歲次丁酉陽月日谷旦”。豐富的銘文說明鐵鐘是道光17年(1837)由所列的泉州46家 “鹿港郊” (經(jīng)營臺灣鹿港生意的)商號共同鑄立的。他們在泉州南門外浯江鋪 (也稱浯渡鋪),以一個“塔堂”的寺廟,作為鹿港郊行的公共聚會所。

      至此,我們就可以有以下幾點結(jié)論:

      一、 “鹿郊商捐資”題刻石構(gòu)件原本屬于泉州南門浯渡鋪 “泉州鹿港郊公堂”(俗稱“塔堂宮”)前的鼓形石塔。現(xiàn)泉州中山南路“宮塔巷”地名很可能與曾經(jīng)的鼓形石塔有密切關系。

      二、石塔構(gòu)件上的題刻說明,道光四年(1824),由 “鹿港郊商”出資,鋪錦黃清文主持重修了 “塔堂宮”前的石塔或者 “塔堂宮”。

      三、題刻反映出黃清文為 “鹿郊商”所信任,在 “鹿郊商”中有較高地位。如黎拔剛在 《臺灣的郊商》中曾說:“各地各行業(yè)的‘郊’,分別公推同行中的巨賈富商為首,主持其事”。[20]

      四、“鹿郊商捐資”題刻石塔構(gòu)件和 “鹿港郊公置”鐵鐘同是 “塔堂宮”遺物,是當年 “鹿郊商”在泉州活動情形的見證。

      五、若從時間上看,道光四年 “鹿郊商捐資”題刻石塔構(gòu)件較道光十七年 (1837)“鹿港郊公置”鐵鐘還要早一些,所以 “鹿郊商捐資”題刻石塔構(gòu)件也應該是反映泉臺貿(mào)易的重要文物。以筆者見,若能將這兩件反映泉臺貿(mào)易的文物聯(lián)袂展出,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七、總結(jié)

      有關分散在泉州各地的鋪錦郊商黃清文、黃清和材料,包括碑刻、譜諜、題刻、志書等文物、文獻的梳理,對于進一步深入了解清代龜湖鋪錦黃氏郊商,相信具有一些參考價值。但本文畢竟考知有限,欲求更深入研究郊商黃清文、黃清和,如他們的商號經(jīng)營等信息,還有待今后新史料之發(fā)現(xiàn)!

      致謝:感謝石獅博物館李國宏館長借閱館藏的 《錦黃新厝房支譜》,泉州府文廟管理處何振良副研究員提供的 《重修泉州府郡學記》碑拓片,以及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楊彥杰研究員、泉州文史研究者楊清江先生對本文的指正!

      注釋:

      [1]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59~62 頁。

      [2]劉枝萬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1962年,第22頁。

      [3]張炳楠:《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第 19 卷 1 期,1968年3月。

      [4]周璽等:《彰化縣志》卷 9《風俗志·商賈》,文叢本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1962年,第290頁。

      [5]李國宏:《尋根問祖·泉臺鋪錦黃姓一家親》,連載于《泉州晚報》海外版2001年12月22日第4版、25日第3版、29日第3版。

      [6]陳支平:《清代泉州黃氏郊商與鄉(xiāng)族特征》,《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4年第2期。

      [7][8]陳支平:《民間文書與明清東南族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9][10]《錦黃新厝房支譜》,石獅市博物館藏。

      [11][12][13][14][15][16]〔清〕 周學曾等纂修:《晉江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17]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編:《泉州府文廟碑文錄》,福州:海潮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2009年,第153~157頁。

      [18]陳泗東:《海水隔不斷親情——泉州和臺灣關系史料摭輯》,《幸園筆耕錄》,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1:584~585。

      [19]陳垂成:《塔堂宮鹿港郊》,許在全、吳幼雄、蔡湘江主編,《泉州掌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頁。

      [20]黎拔剛:《臺灣的郊商》,《臺南文化》(新刊)(二),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qū)第9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歡
      生員重修嘉慶
      數(shù)困棘闈:徐渭科考探賾
      榮寶齋(2024年3期)2024-06-15 00:00:00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線上建課重修的探析
      山西青年(2024年2期)2024-02-20 10:57:18
      學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續(xù)改進路徑研究
      從嘉慶元年繼德堂觀戲談起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40
      再也不怕了
      道光六年廣東文生員數(shù)量
      江海學刊(2020年5期)2020-03-02 08:02:23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養(yǎng)人像蠡探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26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慶朝刑科題本為中心的探討
      書院與官學教育
      ——以明代為例
      天府新論(2016年4期)2016-02-13 02:34:21
      語句環(huán)讀之趣
      察隅县| 恩施市| 神农架林区| 奉化市| 富锦市| 沅陵县| 河北省| 遂溪县| 邢台县| 江阴市| 鹿邑县| 沙田区| 丁青县| 和田市| 罗城| 阿图什市| 阳高县| 黄骅市| 湾仔区| 高密市| 芦溪县| 太仓市| 新建县| 安溪县| 杭锦后旗| 博野县| 普兰县| 皋兰县| 沙坪坝区| 聊城市| 固始县| 吉首市| 青州市| 东兰县| 武穴市| 平邑县| 诏安县| 迭部县| 东宁县| 连州市|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