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獻通考·經籍考·集部》對宋代文學的闡說

      2012-06-22 08:02:18
      關鍵詞:集部經籍古文

      柳 燕

      (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目錄之學被學者認為是“讀書最切要者”[1]61,是“導路之南針,照迷的明燈”[2]1,由此登堂入室,則可避免“孤舟泳海,弱羽憑天,銜石填溟,倚杖追日”[3]1965的茫然和勞苦,更快捷、更清晰地看到人類歷史劃過的痕跡。目錄著作之集部是相對全面著錄文學類文獻的部類,它以細類為綱反映文學的分野和特點,以時間為系列舉人物及其作品,從橫的方面可以了解文學靜態(tài)的發(fā)展狀況,從縱的方面則可以探悉文學動態(tài)的傳承態(tài)勢。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集部就像是一塊記錄文學發(fā)展的活化石,它以蘊含著大量文學史創(chuàng)作所必需的元素而成為近世文學史著作的根?!段墨I通考·經籍考·集部》以馬端臨的會通思想為基礎,采用輯錄體的編纂方式,匯集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學史意義,其中有關宋代文學的文獻資料占有相當的比重,《經籍考·集部》實際上以目錄著作的特殊形式闡說了宋代文學。

      一、《經籍考·集部》提供的豐富、珍貴、精要、信實的文獻資料構成解讀宋代文學的史料基礎

      目錄著作總聚群集、部次甲乙,都較為詳備、分門別類地反映出文獻客觀的流傳、承變情況。文獻是學術的載體,故而后世學者能夠從目錄著作記載的具體文獻入手,探尋學術的流變、承傳?!督浖肌肥恰段墨I通考》中卷帙最龐大的一部,也是馬端臨用力最勤的一部。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序》中闡述其輯錄體體例時云:“所錄先以四代史志列其目,其存于近世而可考者,則采諸家書目所評,并旁搜史傳、文集、雜說、詩話,凡議論所及可以紀其著作之本末,考其流傳之真?zhèn)?,訂其文理之純駁者,則俱載焉?!盵4]他將史志目錄綱要性的提示和私家目錄的解題、諸史本傳、諸家傳記、家傳、墓志銘、序跋、題辭、語錄、筆記、策對、書信……中的相關內容輯錄出來并歸屬于同一主題之下,再加以刪浮汰繁、裁剪打磨,最終成為一套更全面、更完備的解題系統,其文獻價值是任何一種資料單獨存在時所無法比擬也無法企及的。而相對于其他朝代而言,《文獻通考·經籍考·集部》對宋代文獻的收集是最為豐富的(詳見表1)。

      由表1我們可以看到馬端臨收列的宋代文獻有778種,約占《經籍考·集部》收載文獻總數的65%,僅這一個朝代的文獻數量即超過唐、五代和以前各朝文獻數量的總和。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序》中闡述其創(chuàng)作目的是“俾覽之者如入群玉之府而閱木天之藏,不特有其書者,稍加研窮即可以洞究旨趣,雖無其書者,味茲題品,亦可粗窺端倪”[4],《經籍考·集部》輯錄的豐富的宋代文獻資料無疑為我們解讀宋代文學提供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表1)《文獻通考·經籍考·集部》文獻收錄情況一覽表

      然而僅僅有數量上的優(yōu)勢并不能從根本上說明其中蘊含的文學價值,《經籍考·集部》的文學價值還體現在它所輯錄的有關宋代文學的文獻資料是珍貴、精要而信實的,而這恰恰是我們通過《經籍考·集部》這部目錄著作解讀宋代文學的重要前提。

      馬端臨生活于宋末元初,因此他對于宋代文學的記載更直接、更鮮活,這是它之后很多影響巨大的目錄著作,包括目錄著作的巔峰之作《四庫全書總目》都無法做到的。也正是因為他生活在宋元之交,所以他一方面對宋朝的社會思潮、文學現狀等感同身受、體悟良多,另一方面,社會轉型也從客觀上促進了他對宋代社會思潮、文學流變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馬端臨將這些深層的體悟和思考融會在《文獻通考》的編纂中,承載著馬氏思想的文獻資料內在體系更嚴密,顯得更為珍貴。

      另外,馬端臨在選錄諸家之言時,有一個刪浮汰繁、擇其精要的過程:“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足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錄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傳之記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辯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私著已意附其后焉。”[4]馬氏擇其精要的編纂思想也為后人提供了最為精要的文學史料。

      再則,在傳統學術結構中,目錄學是從屬于史學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史學的一些特征。馬端臨是目錄學家,更是一個史學家。馬端臨的父親馬廷鸞,在南宋時曾擔任過史館??薄吩壕幮薰?、實錄院檢討官、右丞相兼樞密使,是宋代有名的史學家,馬端臨的史學思想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史學強調信實,馬端臨在輯錄眾家之言時,“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充分體現出征實精神;史學注重探尋因仍會通之道,馬端臨在目錄編制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正是這種“會通”的史學觀,在這種征實思想和“會通”思想的指導下,《經籍考·集部》所收錄的文獻資料不僅是真實、可信的,而且包蘊了大量的學術信息,成為深入挖掘其學術價值的重要前提。

      二、《經籍考·集部》融會錯綜眾家之言,展現出宋代文學橫向的靜態(tài)的發(fā)展狀況

      “會通”的史學觀是馬端臨史學思想的核心和靈魂,也是他編纂《文獻通考》這部目錄杰作的出發(fā)點和要髓所在?!叭跁e綜”是馬端臨“會通”史學觀的具體表現之一,主要體現“會”的一面?!皶本褪侨跁沤瘛㈠e綜群言,“融會錯綜”體現的是資料的會通,它是在馬端臨會通思想的指導下,對流傳于世的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文獻資料的會通。眾所周知,魯迅先生刻畫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時,采取“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5]519的方法,“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6]394,通過加工組合而形成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震撼人心的典型人物,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是浙江的嘴、北京的臉、山西的衣服等單獨存在時所無法達到的?!督浖肌ぜ俊吩谄吩u人物、作品時,也采取了組合加工的方法,和魯迅之舉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家之言畢竟是有局限性的,其知識結構使得他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于問題的某一方面也許頗有研究,但另外很多方面可能是他認知的“死角”?!督浖肌ぜ俊份嬩洷娂抑裕∑渚A而存之,不僅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死角”的存在,而且具有相當的借鑒參考價值。如果我們把《經籍考·集部》看作是一片靜寂遼闊的蒼穹,則其中相對獨立的解題便是無數顆晶瑩透亮的星星,星星點點的勾連則又組成勺子、雄獅、蝎子、雙魚等美妙的圖案。我們不僅看到了每顆“星”所發(fā)射出的光芒,更能捕捉到蘊含于其中的點和點的完美結合體。最終無論是“點”,或者是由點構成的“面”,都將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鑒證,這也正是《經籍考·集部》的價值所在。

      比如對西昆體的描述,楊文公《刀筆》十卷馬氏輯《古今詩話》曰:“楊大年、錢文僖、晏元獻、劉子儀,為詩皆宗李義山,號‘西昆體’?!盵7]1399首先指明西昆體的主要代表人及其淵源所自?!独盍x山集》三卷馬氏引《詩話》曰:“義山詩合處信有過人,若其用事深僻,語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世人反以為奇而效之。故‘昆體’之弊,適重其失,義山本不至是云?!盵7]1613由此則知“西昆體”在宗法李義山詩風的同時,進一步向用事深僻、語工而意不及這個方向發(fā)展了。馬氏又輯《東齋紀事》曰:“夏英公言楊文公文如錦繡屏風,但無骨耳”[7]1399,此語最為準確而生動;再如劉筠“為人不茍合,學問閎博,文章以理為宗,辭尚致密,尤工篇詠,能侔揣情狀,音調凄麗。自景德以來,與楊億以文章齊名,號為‘楊劉’,天下宗之”[7]1401;還如夏竦“善為文章,尤長偶儷之語,朝廷大典策,屢以屬之。為詩巧麗,皆‘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之類”[7]1410。從這些解題我們可以看到西昆體之勢可謂鋪天蓋地,而將“楊億、劉筠、李宗諤、晁某(注:指晁元獻)、錢惟演及當時同館十五人唱和詩,凡二百四十七章”[7]1777編成《西昆酬唱集》后,“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7]1777,這個時期的文壇開始被“西昆體”論卑而氣弱的文風所主宰。

      眾所周知,歐陽修的橫空出世將宋初詩文革新運動推至高潮階段。同時,歐陽修以其強大的感召力及卓著的詩文創(chuàng)作,使得詩文革新運動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歐陽修之前,雖有柳開、王禹偁、尹洙、穆修、蘇舜欽、梅堯臣等人的努力,但他們都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文壇上以偶儷工巧相尚的風氣,只有到歐陽修時,才真正從氣格上改變了當時的文風,戰(zhàn)勝了壟斷一時的“西昆體”?!读痪邮考芬话傥迨?、《附錄》四卷、《年譜》一卷對歐公的崛起為雄、力復古格有著極其精彩獨到的演繹。馬氏所引東坡蘇氏集序中有這樣一段話:“宋興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極矣,而斯文終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舊,論卑而氣弱。自歐陽子出,天下爭自濯磨,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說為忠,長育成就,至嘉祐末,號稱多士……”[7]1423在這前后鮮明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歐公改變世風的偉大成就,難怪“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7]1423。然而歐陽修何以具有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呢?此問于輯錄的眾家解題中也能找到答案。首先,歐公“博極群書,好學不倦,尤以獎進天下士為己任,延譽慰藉,極其力而后已”[7]1422。古語有言:“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歐公勉勵后學、重視人才的做法,必然會從一定程度上擴大古文運動的聲勢和影響。其二,歐陽修以其精妙的詩文折服眾人?!芭c尹洙皆為古學,遂為天下宗匠”[7]1422?!皻W公本以詞賦擅名場屋,既得韓文,刻意為之,雖皆在諸公后,而獨出其上,遂為一代文宗”[7]1423。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歐陽修如此卓著不凡的詩文造詣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去注意和創(chuàng)作古文,從而為古文運動推波助瀾。第三,“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達于孔氏,著禮樂仁義之實,以合于大道,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7]1423;“歐公文意及二蘇文好處只是平易說道理,……”[7]1425。俗語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蹦軌虬训览碇v通,即使是那些與己意相悖的人也只得口服心服。歐陽修正是以此攻心之術,征服了異己勢力,從而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總之,歐陽修成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并進而產生巨大影響實非偶然,《經籍考·集部》以其充實翔盡的資料多角度論述,從而將此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為后人研究歐陽修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江西詩派是宋代詩壇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派系,《經籍考·集部》雖然沒有像文學史著作那樣列專章專節(jié)進行闡述,但如果把散見于別集、詩集及總集類相關的解題組織串聯起來,則無論是江西詩派的個體研究,還是詩派的主旨,或是后人對詩派的認識都能找到充足的資料予以說明。

      《江西詩派》一百三十七卷、《續(xù)派》十三卷馬氏輯《漁隱叢話》曰:

      呂居仁近世以詩得名,自言傳衣江西,嘗作《宗派圖》。自豫章以降,列陳師道、潘大臨、謝無逸、洪芻、饒節(jié)、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韓駒、李彭、晁沖之、江端本、楊符、謝薖、夏倪(“倪”原文作“隗”,誤)、林敏功、潘大觀、何颙、王直方、僧善權、高荷合二十五人以為法嗣,謂其源流,皆出豫章也[7]1793。

      查《陳留集》一卷馬氏輯陳振孫言曰:

      開封江端本子之撰。以上至林子仁,皆入詩派[7]1681。按圖索驥,我們發(fā)現“以上至林子仁”收列的《宗派圖》中涉及到的詩人及作品有:楊符《楊信祖集》一卷,李《李希聲集》一卷,王直方《歸叟集》一卷,夏倪《遠游堂集》二卷,汪革《青溪集》一卷,晁沖之《具茨集》三卷,呂本中《東萊集》二十卷、《外集》二卷,徐俯《東湖集》二卷,高荷《還還集》二卷,韓駒《韓子蒼集》三卷,洪炎《西渡集》一卷,洪芻《老圃集》一卷,洪朋《清非集》二卷,李彭《日涉園集》十卷,謝薖(“薖”原文作“邁”,誤)《竹友集》七卷,謝逸《溪堂集》五卷、《補遺》二卷,潘大臨《柯山集》二卷,林敏修《無思集》四卷,林敏功《高隱集》七卷,以上共19家。對照《四庫全書·史部四三二·目錄類·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其所載詩派的詩人及作品當還有饒節(jié)《倚松集》二卷。《經籍考》依《郡齋讀書志》名之為《饒德操集》一卷,其下引陳振孫言:“節(jié)為僧,號如璧。其詩名《倚松集》,二卷?!盵7]1579蓋別集中已經述及,故于詩集中略去。另外,《經籍考》通常將僧、釋、布衣、女子之作列于每一大類之后,故僧善權《真隱集》三卷[7]1706、僧祖可《瀑泉集》十三卷[7]1706在詩集類之末才標列出來。對于江西詩派之二主黃庭堅、陳師道,則更在諸人之前,已收錄于詩集中。和《漁隱叢話》所列人次相比,則《經籍考》尚有何颙和潘大臨尚未錄入。按馬氏所輯后村劉氏總序曰:“內何人表颙、潘仲達大觀,有姓名而無詩。”[7]1794這是否就是《經籍考》未載錄的原因呢?然而這只能是猜測罷了,真實情況現已不得而知。除以上諸家外,曾纮、曾思父子被列入續(xù)派,卷七十二有曾纮《臨漢居士集》七卷[7]1685、曾思《懷峴居士集》六卷[7]1685,其輯陳氏曰:“纮父子皆有官,而皆高亢不仕。楊誠齋序其詩,以附詩派(“派”原文作“泒”,誤)之后?!盵7]1685

      總的說來,對于江西詩派及續(xù)派的27位詩人,除了“有姓名而無詩”的何颙及潘大觀外,另25位均已收錄。更難能可貴的是,《經籍考》除引錄《直齋書錄解題》所言,另外還將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劉克莊《后村詩話》、胡仔《漁隱叢話》、葉夢得《石林詩話》、《朱子語錄》中大量內容列入相關條目下,從而將江西詩派的框架搭構得更為充實、生動、耐人尋味。如陳無已《后山集》十二卷引石林葉氏曰:“世言陳無已每登覽得句,即急歸臥一榻,以被蒙首,謂之‘吟榻’。家人知之,即貓犬皆逐去,嬰兒稚子亦皆抱持寄鄰家,徐待其起就筆硯,即詩已成,乃敢復常?!盵7]1475由這一典型事例,人們便可想見陳師道做詩時的用心良苦以及一種近乎癡狂的精神狀態(tài)。

      對于呂本中《江西宗派序》闡明的詩派主旨及特點,馬氏標列出胡仔及劉克莊的相異觀點。如對宗派人員的選定,胡仔認為“選擇弗精”[7]1794,“所列二十五人,其間知名之士,有詩卷傳于世,為時所稱者,止數人而已,其余無聞焉,亦濫登其列”[7]1794。后村劉氏則對去取原則頗為不理解:“派中如陳后山,彭城人;韓子蒼,陵陽人;潘邠老,黃州人;夏均父、二林,蘄人;晁叔用、江子之,開封人;李商老,南康人;祖可,京口人;高子勉,京西人;非皆江西人也。同時如曾文清,乃贛人,又與紫微公以詩往還,而不入派”[7]1794,只可惜“當日無人以此叩之”[7]1794。馬氏輯錄的胡仔及劉克莊之言實則道出了眾多人頭腦中殘存的疑慮。這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必將吸引更多人投入更多的關注?!督浖肌吩诖藷o疑起到了一種拋磚引玉的作用。

      三、《經籍考·集部》原始要終,因仍會通,勾勒出宋代文學縱向的流動的發(fā)展脈絡

      “原始要終”是馬端臨“會通”史學觀的又一具體表現?!叭跁e綜”主要反映“會”的一面,“原始要終”則更側重于表現“通”的一面?!叭跁e綜”是為了“原始要終”,是為了探尋“因仍會通”之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會”是“通”的基礎,“通”是“會”的升華。

      如果將《經籍考·集部》輯錄的各種文獻進行歸納總結,我們可以構成靜態(tài)的文學史的一個“面”?!督浖肌ぜ俊房梢苑指畛蔁o數個小的解題系統,每個小的解題系統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具體的“面”,它們的內容雖然各不相同,但歸根到底,其核心都是一個字——“人”。馬端臨輯錄眾家之言所要揭示的就是這個“人”的生平、性格、風格、成敗及作品版本、流傳等,都是圍繞著一個具體的人而展開的。人是社會的人。任何人都不能以一種全封閉的模式出現。這就決定了這些以“人”為核心的解題系統在某個范圍內必然會有交叉點:或是因親緣關系、或是因文風相近、或是因旨意對立、或是因師承關系……總之,這些解題系統內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把其中一些交叉點勾連起來,則一個相對具體的“面”便樹立起來。另外,構成每一個“面”的“點”同時又和另外一些散見的“點”構成另一個“面”。如此“點”與“面”、“面”與“面”之間便連環(huán)扣似的組合在一起。細究其解題,文學發(fā)展的大致脈絡實際已包蘊其中。這也正是馬端臨所要推尋的“因仍會通”之道。

      比如宋初古文運動。在西昆體大張其勢的同時,另一批文人卻以提倡并創(chuàng)作古文為旨,從理論和實踐上樹起了挑戰(zhàn)“西昆體”的大旗,從而展開了又一場詩文革新運動。且看《經籍考·集部》中有關這一次古文運動的論述:

      《柳仲途集》一卷中馬氏輯晁氏曰:“開幼奇警,有膽氣,學必宗經。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字紹先。既而易今名字,自以為能開圣道之途也?!庇州嬯愂显唬骸氨境癁楣盼淖蚤_始,然其體艱澀?!盵7]1389

      《張晦之集》二十卷馬氏輯晁氏曰:“師事柳開,學為古文,名震一時。”[7]1390

      《穆參軍集》三卷馬氏輯晁氏曰:“……尹洙兄弟亦從之學古文……”又輯水心葉氏曰:“柳開、穆修、張景、劉牧當時號能古文,今《文鑒》所存《來賢亭記》(柳)、《河南尉廳壁記》(張)、《法相院鐘記》、《靜勝亭記》(穆)、《待月亭記》(劉),諸篇可見?!盵7]1390

      王元之《小畜集》三十卷中馬氏輯水心葉氏曰:“王禹偁文,簡雅古淡,由上三朝,未有及者。”又輯竹溪林氏曰:“王元之又在尹、穆之前,雖未能盡去五代浮靡之習,而意已務實,但未得典則之正?!盵7]1392

      陳文惠公《愚邱集》馬氏輯晁氏曰:“堯佐屬辭尚古,不牽世用,喜為二韻詩,詞調清警雋永?!盵7]1402

      《孫漢公集》三十卷馬氏輯晁氏曰:“幼篤學嗜古,為文宗經,與丁謂同為王元之所稱,時謂之‘孫、丁’?!盵7]1406

      《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別集》四卷馬氏輯晁氏曰:“為學明經術,跂慕古人事業(yè),慨然有康濟之志,作文章尤以傳道為任?!盵7]1408

      《李復古集》一百卷馬氏輯晁氏曰:“少從柳開學為古文。開嘗謂其門人張景、高弁曰:‘此公輔器也?!盵7]1409

      何圣從《廬江文集》二十卷、《刀筆》五卷、《奏議》二十卷馬氏輯晁氏曰:“為詩章,簡重淳淡,有孟東野之風?!盵7]1413

      《滄浪集》十五卷馬氏輯晁氏曰:“慷慨有大志,好古工文章。……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又輯歐陽氏序曰:“子美之齒少于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間,予舉進士子有司,見時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擿裂,號為時文,以相夸尚。子美獨與其兄才翁及穆參軍伯長作為古歌詩雜文,時人頗共非筆之,而子美不顧也?!盵7]1416~1417

      梅圣俞《宛陵集》六十卷、《外集》十卷馬氏輯晁氏曰:“幼習為詩,出語已驚人。既長,學《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然最樂為詩。”又輯陳氏曰:“圣俞為詩古淡深遠,有盛名于一時?!边€輯歐陽氏序略曰:“圣俞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悅于世?!盵7]1418~1419

      《尹師魯集》二十卷馬氏輯晁氏曰:“文章自唐末卑弱,柳開始為古文,天圣初,(尹洙)與穆修大振起之。”又輯陳氏曰:“洙與穆伯長同為古文,……歐陽公亦稱其文簡而有法。”另輯竹溪林氏曰:“本朝古文,自尹、穆始倡為之。然二公去華就實,可謂近古,而未盡變化之妙,所以歐公謂老泉曰:‘于文得尹師魯、孫明復,而意猶不足?!盵7]1421

      《六一居士集》一百五十二卷、《附錄》四卷、《年譜》一卷馬氏輯晁氏曰:“與尹洙皆為古學,遂為天下宗匠?!庇州嬯愂显唬骸皻W公本以詞賦擅名場屋,既得韓文,刻意為之,雖皆在諸公后,而獨出其上,遂為一代文宗。”還輯東坡蘇氏集序略曰:“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盵7]1422~1423

      《薛簡肅公文集》四十卷馬氏輯歐陽公序略曰:“……其為文章,氣質純深而勁正,蓋發(fā)于其志,如其為人云?!盵7]1429

      《劉公是集》七十五卷中馬氏輯公是劉氏文集后序曰:“……是好古博雅之士,所以貴乎學圣人而得其道真者。鳴呼!先生之文,優(yōu)出于前人者在是矣!傳曰:‘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馬氏又輯《朱子語錄》曰:“劉原父才思極多涌將出來,每作文,多法古,絕相似?!盵7]1430~1431

      曾子固《元豐類稿》五十卷中馬氏輯晁氏曰:“其文慓鷙奔放,雄渾瑰偉,其自負要自劉向,藐視韓愈以下也。……贍裕雅重,自成一家。歐公門下士,多為世顯人,議者獨以子固為得其傳,猶學浮屠者所謂嫡嗣云?!盵7]1436

      《皇朝文鑒》一百五十卷馬氏輯水心葉氏曰:“文字之興,萌芽于柳開、穆修,而歐陽修最有力。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繼之,始大振。”[7]1790

      以上解題都涉及到了宋初古文運動,把它們融匯在一起,則古文運動從興起到發(fā)展、壯大,到最后取得成功的線索就清晰地凸現出來了。

      再比如詞體的創(chuàng)作?!霸娭镣硖莆寮?,氣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長短句獨精巧高麗,后世莫及……”[7]1711。進入宋代,詞的創(chuàng)作在內容、技巧、體制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fā)展,同時也涌現出一批卓有成就的作者。《經籍考·集部》收錄的有晏殊、張先、歐陽修、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晁無咎、晏幾道、周邦彥、賀鑄、葉夢得、李清照、張孝祥、辛棄疾、姜夔等。在蘇軾之前,詞作題材比較狹窄,以吟詠男女戀情、感嘆時光流逝、抒寫山水閑適及羈旅窮愁為主。蘇軾詞則“橫放杰出,自是曲子內縛不住者”[7]1715,而且東坡“以詩為詞”[7]1715從而使詞的語言表現爭取了更多自由,“也使詞的語言表現方式從單一化的格局中掙脫出來,取得搖曳變化、舒卷伸縮的新穎效果”[8]387。繼蘇軾之后,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晁無咎、張耒,在詞壇各領風騷?!瓣耍ㄑa之)嘗云:‘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他人不能及也?!欢~,亦自有不同者,若晁無咎,佳者固未多遜也”[7]1716。另外如周邦彥“多用唐人詩語,櫽括入律,混然天成。長調尤善鋪敘,富艷精工,詞人之甲乙也”[7]1718,賀鑄“其盛麗如游金、張之堂,而妖治如攬嬙、施之祛,幽索如屈、宋,悲壯如蘇、李,覽者自知之”[7]1718,在當時亦頗有聲名。對于南宋諸位詞人,《經籍考》大多只列出篇卷、作者,其他資料甚少,故它們僅能使詞的發(fā)展線索呈現出相對完整的狀態(tài),不能作進一步詳細分析。在集部其他部類中,這種情況也有發(fā)生。我們不能以此來苛責馬端臨,畢竟在他編纂《經籍考·集部》時,文學領域中的諸多問題或闡釋得較為膚淺,或根本尚未涉及,而且憑一人之力收集的資料也會有一定局限性,故我們探尋出的線索也只能是較為粗糙、較為簡單的,然而它為后世文學史著作勾勒史脈奠定了基礎這一點是無法抹殺的。

      總之,《經籍考·集部》解題中蘊含著眾多有關宋代文學發(fā)展線索的內容,它們散見于集部的各個部類,是各自獨立而且斷裂開來的。研究其個體,我們只能了解文學史的某個斷面,無法全面把握文學流動的史脈。但當把它們從眾多解題系統中抽離出來并加以歸納、梳理,則它們共同透現出的文學發(fā)展軌跡便清晰可見了。

      《文獻通考·經籍考·集部》以傳統目錄的形式反映了宋代文學靜態(tài)的水平式的發(fā)展狀況,也呈現出宋代文學動態(tài)的縱向的流動態(tài)勢。其中靜態(tài)的水平式的描述主要表現在融會錯綜眾家之言、刪浮汰繁后形成的一個個文獻解題系統;動態(tài)的縱向式脈絡則以業(yè)已形成的一系列文獻解題系統為基礎,原始要終,推闡、連貫其中模糊、零星的發(fā)展線索而成。以“融會錯綜”、“原始要終”為主旨形成的靜態(tài)描述和動態(tài)流變,無疑是對馬端臨“會通”史學觀最具體、最直接、最有力的闡釋?!督浖肌ぜ俊穼λ未膶W的闡說雖然和現在通用的文學史著作還存在很大差距,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學術價值。我們通過實踐再次證明了目錄和傳統學術之間天然的聯系,這也是對“凡目錄之書,實兼學術之史”[9]7這一論斷的又一實證。

      [1]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中國書店,1987.

      [2]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鄭振鐸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6]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7]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8]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9] 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集部經籍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彝文經籍《祭龍經·祭彩虹經》中的敬畏自然觀研究
      《四庫全書總目》對《國史經籍志》的利用與考訂
      圖書館研究(2021年5期)2021-01-06 14:12:47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到《隋書·經籍志》“集部”看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變化
      文教資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稱象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從目錄學看古代文體分類意識的演進
      中國瑤族文化經籍的海外傳播及其意義
      《郡齋讀書志》子部與集部類目的設置
      镇沅| 芜湖市| 永福县| 台北县| 上饶县| 西华县| 延安市| 阳高县| 和田市| 海安县| 武山县| 科技| 门源| 霍山县| 界首市| 安新县| 乡宁县| 高邮市| 拉孜县| 射洪县| 韶关市| 泽普县| 鄱阳县| 阜宁县| 抚州市| 盐山县| 曲麻莱县| 手机| 河东区| 石家庄市| 兴文县| 洪泽县| 遵化市| 吉安市| 密山市| 嘉定区| 株洲县| 绥阳县| 绥芬河市| 两当县|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