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良
官德不彰 法治無魂
文/宣良
前不久,被稱為我國首部以“官德”為主題的《中國古今官德研究》叢書面世,四部書中有兩本微型工具書《史說官德》和《為官史鑒》,《大道官德》和《申論官德》則是官德論,一古一今,以理論探討見長。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對現(xiàn)代官德進行了厘清,概括成“為民、忠誠、務實、公正、清廉、修己”六個方面。這讓筆者想到,近年來各行各業(yè)都在積極開展道德教育,特別在權力和司法機關,強調(diào)恪守職業(yè)道德,以此提高廉潔從政的社會氛圍。有人產(chǎn)生疑問:在一個法治社會里,道德的作用能替代和超越法治的力量?強調(diào)“官德”究竟有沒有意義?
這是一個誤區(qū)。如果說法律是一棵大樹,道德就是支撐起大樹的根基,沒有根基,再大的樹也只能是一段枯木。在一些非洲和中東國家,數(shù)百年前曾經(jīng)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依照大陸或英美法系制定了法律體系,自詡為有著純正的血統(tǒng),但又有誰認為他們是法治國家?可見,在一個沒有廣泛文化道德基礎的社會里,即便是制定了看似完整的法律體系,與海市蜃樓又有何異。在中華幾千年的道德文化的建設中,始終倡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辯證關系。可見,法律與道德本身就是一種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的關系。
雖然老子的《道德經(jīng)》只有短短的五千句,卻囊括了中華幾千年的倫理道德,它從不苛求我們該做什么,只是倡導人們清心寡欲、棄惡從善、忠誠盡孝,至今仍然是法律的根本基礎。為了使社稷高尚,官員廉潔,古往今來的統(tǒng)治者都采納諸子百家的理論,宗教玄術的思想,在國民中大力培育道德文化,或許覺得效果不夠理想,竟然還選擇牲畜、甚至昆蟲作為人類學習的榜樣,比如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犁完了地還拉磨,且俯首甘為孺子牛;比如蠶:吃的是桑,吐的是絲,不但春蠶到死絲方盡,還作繭自縛,嚴于律己;比如蜜蜂、屎殼郎等等,與它們的敬業(yè)、忠誠、忍耐、謙遜的品質(zhì)相比,人類要建立起道德高尚的完美社會,真的還任重道遠。
人類經(jīng)過了成千上萬年的文明進化,財富多了,智商高了,諸多陋習卻依然沒改。在誘惑面前,有錢的比沒錢的更貪婪,有文化的比沒文化的更狡詐!時下一些為官者的行為舉止,不僅脫離了官德的水準,甚至連做人的道德底線也屢屢突破,即使面對法律的嚴厲制裁,仍然會前赴后繼。在一個堅稱依法治國的社會中,出現(xiàn)如此龐大的見利忘義的害群之馬,根源究竟是什么?當全社會都感到不可理喻時,終于又想起了矛盾論,外因是條件,內(nèi)因才是根本。因此,在法律之外,更多的人期望依靠官德重塑來喚醒他們的良知。
然而道德建設是一個相當龐雜而漫長的過程,沒有一種文明的社會形態(tài)是單靠道德就能維系的。我們必須在加強道德建設的同時,從現(xiàn)有的法律和制度中查找原因。在強調(diào)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的反腐機制依然如故,有紀委、監(jiān)察、防腐局等,機構眾多,從中央到村委會都有分支和專管員,看似縱橫交錯、疏而不漏,可老話說,多中心即無中心。當球隊與裁判同屬一家俱樂部,誰都會覺得荒唐。而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者同屬一個單位,人們卻習以為常。看似監(jiān)督者深入第一線,可難免日久生情。把貓和老鼠一起養(yǎng)大,天敵也成了摯友,既然是一家,誰愿家丑外揚,出了問題盡量大事化小。于是,對腐敗的嚴重性,百姓的感受與官方的統(tǒng)計就像對房價的感受一樣,始終存在巨大的差異。
對于構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道德自律和法律規(guī)范就像經(jīng)線和緯線,構成一個整體,不可或缺。事實已告訴我們不必拘泥于對某一方面的偏執(zhí),但也不能把道德和法律庸俗地想象為中藥和西藥,誰都明白,當人染重病,西藥醫(yī)治無效再改服中藥,基本也不會見效,圖個心理安慰拖延時間而已。確切地說:法律規(guī)范應該是有效的抗生素,助你殺菌消毒、去除病痛;道德自律是內(nèi)在的免疫體系,隨時抵御病毒的侵擾,其作用比抗生素更為重要,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有效保障官員的廉潔。之所以感到腐敗現(xiàn)象久治不愈,是因為它像病毒一樣在不斷地變異,而處方依舊自然就難以見效。如果我們不研制新藥,再忙也是徒勞。
圖:陸華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