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滿星
[摘要] 墓室壁畫,不僅體現(xiàn)著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反映著人們的宗教取向,更為可貴的是通過對墓室壁畫的研究,填補早期傳世繪畫作品的缺失,能夠明確地認識古代繪畫各時期的變革及其傳承關系,構建完整的美術史教學過程。
[關鍵詞] 墓室壁畫美術史教學
唐代之前的中國美術史,繪畫是作為巫術或者禮教的一種儀式所存在。巫術和禮教,需要用各種手段來表現(xiàn),繪畫就是一種“形象”的手段,但繪畫概念和意識未取得獨立的地位,畫家個人的地位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唐代之前的繪畫藝術是淹沒在社會禮教之中的,而畫家作為個人也是淹沒在整個社會群體之中的,美術史雖然提及一些畫家的名字,但非常含糊。同時,繪畫主要以殿堂、寺廟墻壁為載體,因時代久遠,隨著殿堂、寺廟的倒塌,繪畫作品也已蕩然無存,因此,美術史把唐之前稱為無名的美術史。所謂無名,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沒有傳統(tǒng)觀念上的繪畫實物留存(卷軸畫),二是及少有畫家留名。對于這段美術史的研究和教學,以往主要依靠文獻記述和少許宋代以后摹本,隨著考古資料的漸趨豐富,墓室壁畫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實物資料,不僅能聯(lián)系文獻,具體認識各個時期繪畫藝術的成就,而且彌補了早期傳世繪畫作品的缺失,能清楚地了解到古代繪畫發(fā)展的一些重要環(huán)節(jié),明確認識古代繪畫各時期的變革及其傳承關系,已成為美術史教學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組成部分。
墓室壁畫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只有文獻資料,沒有實物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最早的墓室壁畫,始于西漢。從西漢到清代,各個時期的墓葬中都有壁畫發(fā)現(xiàn),其中以漢唐兩代墓室壁畫最為興盛,藝術價值也最高。
以圖繪形式裝飾墓室的行為雖然在漢代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但是把墓室壁畫作為一種思想和觀念的載體,并最終演變?yōu)橐环N喪葬文化現(xiàn)象,卻是始于漢代。漢代統(tǒng)治階級推行儒家倫理政治,在儒家看來“孝道”是人之本性,只有個人對自己長輩“孝親”,才能達到日后“忠君”,并把忠、孝作為人品的評價標準,人們在喪葬形式上比高低,以博得“孝”的桂冠,顯名于世,因此,厚葬之風風靡全國。仿照生前住宅形式,營造大規(guī)模的地下墓室,除了貴重器物和陶俑殉葬外,還流行在墓壁上繪制壁畫,描繪死者生前的權勢和財富,以及表現(xiàn)死者道德觀念理想的各種神話、歷史故事。西漢墓室壁畫題材多見驅難逐疫、祥瑞升仙以及歷史人物,代表性的有廣州象崗山的南越王墓、河南永城芒山柿園的梁王墓、洛陽卜千秋墓以及河南燒溝61號西漢墓,其技法是在涂有白粉的墓磚上先用墨線勾畫輪廓,再平涂設色,最后勾勒局部形象,常見的顏色由朱、紫、綠、黃、黑、赭石等。
到了東漢,墓室壁畫以宣揚死者生前殊榮和仙國盛宴的圖像為題材,內蒙古和林格爾墓室壁畫是這一時期的代表,現(xiàn)存畫面50多組,面積超過100平方米,墓壁繪有城池、幕府、官署、樓閣、官舍、莊園等各種建筑,并有車馬儀仗、宴飲府廚、樂舞百戲等場面,有農耕、牧放、養(yǎng)蠶、漁獵等勞動生活的場景,畫中筆法簡潔豪放,線條粗曠勁利,對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都描繪得淋漓盡致。
唐代墓室壁畫大多集中于西安,保存較為完好,不僅真實刻畫當時的人物、器用、車馬以及宮廷貴族的生活,而且用嫻熟的技法表現(xiàn)出各種人物的精神面貌,所繪人物神態(tài)安詳,相互呼應,生動傳神,藝術水準較高,特別是章懷太子李賢、永泰公主李仙惠、懿德太子李重潤等墓的墓室壁畫,形制宏偉、內容豐富、技法熟練,可謂集唐代墓室壁畫之大成,顯示了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成就。
漢代是繪畫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隨著漢靈帝鴻都門學的創(chuàng)立,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培養(yǎng)文藝人才的學校,在民間畫工之外,開始出現(xiàn)幾種不同的繪畫群體,分別是尚方畫工(即宮廷畫家)和文人畫家。對于墓室壁畫的作者,目前尚無資料查證,但作為厚葬的產物,同帛畫、像石畫、畫像磚一起服務于王公貴胄,其繪畫風格和形象必然受宮殿壁畫的影響,能夠反映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繪畫水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藝術水平和時代特征。
根據《歷代名畫記》和《唐朝名畫錄》等畫史文獻的記載,唐代絕大多數(shù)有名的畫家都畫過寺廟和宮殿壁畫。作為墓室壁畫的繪制也眾說紛紜,據《舊唐書·志二四·職官三》的記載,應該屬于“將作監(jiān)右校署”的工匠所畫。[1]薄松年先生認為屬于“宮廷畫工或技藝熟練的民間畫工之手?!盵2]黃苗子在《唐墓壁畫瑣談》中認為唐墓壁畫“應是屬于唐代匠作監(jiān)右校署的工匠們的作品,是由全國各地挑選到長安來服役的”。[3]巫鴻認為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的風景壁畫和李思訓有必然的聯(lián)系。“李思訓曾直接參與和影響了這個墓葬的設計建造和裝飾:第一,中正卿的職責之一是為皇室成員安排葬禮,懿德太子重新安葬在當時具有非同尋常的政治意義,很難設想作為“中正卿”的李思訓未參如這個活動。第二,墓葬前室屋頂上的一則題記稱,一位姓楊的畫家向懿德太子表示“愿得常供養(yǎng)”。有人曾認為這位畫家即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楊某,是一位擅長畫山水,取法“李將軍”的畫家”[4]。到目前為止,雖然還不能確定有名的宮廷畫家的參加,但從目前流傳下來的作品和資料來看,墓室壁畫各個時期的風格和傳世的卷軸畫基本吻合,從繪畫的技巧來看,也與畫史記載一致,能夠相互印證,尤其是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室壁畫,人物造型豐滿,勾線圓渾、挺勁,設色明凈。這也從一方面說明,不管這些壁畫是出自宮廷畫工還是民間畫工,墓室壁畫的作者應該和宮廷畫家水平相當,而且能夠和宮廷畫家產生交流。當然,對于皇家陵墓,就如北齊婁睿墓一樣,皇室也極有可能派遣宮廷畫師去繪制皇室成員的墓室壁畫,或通過宮廷畫師組織民間畫工進行。另外,因為幾乎所有的唐墓壁畫出土在長安附近,靠近都市,必然緊跟時代潮流,必然統(tǒng)一于大眾化的流行風格,這些壁畫也必然能夠從各個方面反映當時活躍在都城的著名畫家的作品風格,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墓室壁畫了解整個唐代繪畫的風格特點和歷史性變化。
唐代是海納百川的時代,西域畫風無論在畫法還是題材上都對唐代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除道釋外,肖像、仕女畫風靡一時,出現(xiàn)了閻氏兄弟、尉遲乙僧、吳道子、周昉等杰出畫家,把人物畫推向高峰,他們純熟的技巧自然反映到墓室壁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