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芳,錢周興,周衛(wèi)川
(1. 中國濕地博物館,浙江 杭州 310013;2. 浙江自然博物館,浙江 杭州 310014;3. 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福建 福州 350001;4. 國家軟體動物檢疫鑒定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01)
浙江省杭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17.5℃,平均相對濕度70.3%,年降水量1454 mm,年日照時數1765 h。靈山洞景區(qū)位于杭州市西湖區(qū)周浦鄉(xiāng)境內,地理位置30° 7′ 3.66″ N,120° 2′ 25.86″ E,為石灰溶巖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密布,地上部分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溶巖裸露出土,景區(qū)峰巒疊翠、林木茂盛,主要為常綠闊葉林,其間有少量針葉樹種和竹子,闊葉林層次豐富,生態(tài)條件較為優(yōu)越,是陸生軟體動物較為理想的生棲場所。有關杭州靈山洞景區(qū)陸生貝類方面的調查研究迄今未見報道。由于陸生軟體動物本身的遷移能力很差,又要求有較高濕度的環(huán)境條件,因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十分敏感,是一類重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指示動物。本文報道作者2009-2011年間對杭州靈山洞景區(qū)陸生貝類的調查研究結果。
2009年5月、2010年8月、2011年10月先后3次對杭州靈山洞景區(qū)的陸生貝類進行野外考察和標本采集。調查方法主要是沿靈山洞兩側的登山道采集,每次采集時間為一天。隨機選擇采集巖石表面、林下枯枝落葉層和表土層的陸生貝類標本,同時用小鐵鏟將可能帶有微小貝類的枯枝落葉連同表層土(5 cm以內)一起采集裝入塑料袋中,帶回室內用孔徑在2.0 ~5.0 mm的土壤篩過篩,分揀小標本。將采集到的標本在室內統(tǒng)一處理,成熟的活個體直接置于裝滿水的容器中經24 h密閉悶殺后,泡浸到75%的酒精中,用于鑒定;采集到的幼螺一般在實驗室經過1 ~ 6個月的飼養(yǎng)成熟后,按上述成螺方法處理即可用于鑒定。陸生貝類成熟的標準一般是殼口外折反卷。物種鑒定方法根據文獻資料[1~16]和比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標本館與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國家軟體動物檢疫鑒定重點實驗室收藏的浙江陸生貝類模式標本和記錄,對采集到的陸生貝類進行分類和鑒定。
表1 杭州靈山洞景區(qū)陸生貝類物種組成和地理分布Table 1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molluscs in Lingshandong Scenic Spot of Hangzhou
三次野外考察與采集共獲得陸生貝類標本2138號,經鑒定為24種和亞種,分隸2亞綱、9科、20屬和亞屬,物種組成和分類地位見表1。其中褐帶環(huán)口螺、單帶巴蝸牛、多毛環(huán)肋螺、短須小麗螺采集到的標本都在 44粒以上,且多數采集點均能采到,為本地區(qū)的廣分布種類;六線兔唇螺、弱須環(huán)肋螺、綠毛蝸牛、哈氏輪狀螺、拉氏克真卷螺采集到的標本都在8粒以下,為本地區(qū)的稀有種,杭州土鷗螺[5])、小柱倍唇螺為微小貝類,雖然種群數量最高,但分布僅局限于石灰?guī)r壁上。在野外考察過程中拍攝的4種大型重要陸生貝類的生態(tài)照片見圖1。
圖1 杭州靈山洞陸生軟體動物生態(tài)照片Figure 1 Some terrestrial molluscs in Lingshandong Scenic Spot of Hangzhou
杭州靈山洞景區(qū)陸生貝類資源較為豐富,在大約4 km2的區(qū)域內,采集到的物種數量就有24種,其陸生軟體動物種類的組成和分布(除去2個廣分布種類外),主要以東洋界亞熱帶成分為主,個別種類為暖溫性及溫帶成分,其區(qū)系主要成分為東洋界華南區(qū)和華中區(qū)的種類,以環(huán)口螺科(Cyclophoridae)、煙管螺科(Clausilidae)、堅齒螺科(Camaenidae)的種類為典型代表;東洋界西南區(qū)的種類也占有一定比例;僅有赤琥珀螺為分布在古北界和東洋界的種類;同型巴蝸牛、灰尖巴蝸牛為國內自然區(qū)劃的廣分布性種類[2]。在調查所得的24種或亞種中,有21種和亞種屬于東洋界區(qū)系成分,約占總數的87.5%,有3種和亞種屬于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區(qū)系成分,約占總數的12.5%,沒有典型的古北界種類。由此可見,杭州靈山洞景區(qū)的陸生貝類區(qū)系成分以東洋界占絕對優(yōu)勢。
根據調查所得的標本分析,杭州靈山洞景區(qū)陸生貝類的物種資源還是較為豐富的,其中以環(huán)口螺科(Cyclophridae)、巴蝸牛科(Bradybaenidae)、堅齒螺科(Camaenidae)的種類最多,其它科的種類都較少。但喀斯特地貌作為陸生軟體動物最為理想的棲息地,靈山洞景區(qū)的陸生貝類與附近同為喀斯特地貌的浙江臨安天目山自然保護區(qū)(高嶺村附近山坡即為石灰?guī)r地貌;33種、12科、2l屬;張衛(wèi)紅,2009)和桐廬瑤琳仙境(通訊作者調查為35種、12科、21屬)相比,在科、屬和物種水平上都是相對比較少的。調查中還可以看到,單帶巴蝸牛可采集到大量的空殼標本,即沒有采到一個活的標本,這似乎在暗示這個物種正處在瀕危狀態(tài)。杭州靈隱寺飛來峰可采到的杭州喇叭螺(Boysidia hangchowensis)和麥氏擬管螺(Hemiphaedusa moellendorffiana)在這里也沒有發(fā)現,表明靈山洞景區(qū)有較多的人類活動,干擾了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了生物多樣性。調查中也發(fā)現景區(qū)內有較多的建筑物,并有農區(qū)、筍用竹林和茶園,這些人類生產活動對維護風景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不利的。
人類活動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是不可逆的,生棲環(huán)境一旦遭到破壞,可能導致一些適應能力低的物種滅絕,陸生貝類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種類。隨著杭州旅游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周邊地區(qū)的生態(tài)觀光游正在興起,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也隨之加大,這必然會影響到包括陸生貝類在內的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和衰退。建議在不斷發(fā)展旅游經濟的同時,要提高對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使人類與環(huán)境共同和諧發(fā)展。同時景區(qū)內退耕還林,減少景區(qū)的農事活動,也是保護景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
[1]陳德牛,高家祥. 中國經濟動物志陸生軟體動物[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1-186.
[2]陳德牛,張國慶. 中國動物志(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柄眼目:煙管螺科)[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210.
[3]陳德牛,張國慶. 中國動物志(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七卷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巴蝸??疲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482.
[4]錢周興. 浙江農田貝類[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1-425.
[5]錢周興,郭云海,陳德牛. 中國土鷗螺屬一新種記述(原始腹足目,近水螺科,土鷗螺屬)[J]. 動物分類學報,2007,32(2):430-432.
[6]張衛(wèi)紅,錢周興,陳德牛,等.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qū)不同生境陸生貝類多樣性[J]. 動物學雜志,2009,44(5):72-77.
[7]Gredler V. Zur Conchylien fauna von China VI [J]. Nachr Bl, 1881(VI):1-223.
[8]Heude P M. Notes sur les mollusques terrestres de la vallee du Fleuve Bleu[J]. Mem D’Hist Nat l’Emp Chinois, 1882: 1-87.
[9]Heude P M. Notes sur les mollusques terrestres de la vallee du Fleuve Bleu[J]. Mem D’Hist Nat l’Emp Chinois, 1885: 89-132.
[10]Heude P M. Notes sur les mollusques terrestres et d’eau douce la vallee du Fleuve Bleu[J]. Mem D’Hist Nat l’Emp Chinois, 1890: 125-188.
[11]Moellendorff OV. Binnen-Mollusken aus Westlchina und Centralasien[J]. I. Ann Mus. Zool. Peterbourg, 1899-1901: 46-144; 299-412.
[12]Pilsbry HA & Hirase Y. New land shells of the Chinese Empire[J]. Proc Acad Nat Sc Philad, 1908 (60): 37-43.
[13]Yen TC. Die Chinesisch Land-und SuBwasser-Gastropoden des Museum Senckenberg[J]. Abh Semcken Nat Ges, 1939 (444): 1-178.
[14]Yen TC. A review of Chinese gastropods in the British Museum[J]. Proc Malac Soc Landon, 1940-1942 (24): 170-289.
[15]Yen TC. Notes on land and freshwater Mollusks of Checkiang Province, China[J]. Proc Calif Acad Sci, 1948 (26): 69-99.
[16]Wei-chuan Zhou, Qiong Xiao, De-Niu Chen,et al.Plectotropis yonganensissp. nov. (Gastropoda: Bradybaenidae) from China, with revision of two Chinese camaenid species (Gastropoda: Camaenidae)[J]. Zootaxa, 2011 (2929):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