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向陽
(1.美國禮來亞洲公司上海代表處,上海 200021;2.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豬回腸炎又名增生性腸炎、增生性出血性腸炎,是由胞內(nèi)勞森氏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感染所致的以回腸、盲腸、結(jié)腸黏膜呈腺瘤樣增生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重要豬腸道疾病。該病易感染生長育肥豬、后備母豬,嚴重影響豬只飼料效率與生長速度,對養(yǎng)豬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影響嚴重[1]。據(jù)Jensen報道,在美國每頭回腸炎感染豬的經(jīng)濟損失至少1.531美元[2]。
依據(jù)臨床癥狀差異,本病可分為急性型、慢性型與亞臨床型。急性型多發(fā)于后備母豬及17周齡以上的育肥豬,健康豬群似乎更易感染急性型回腸炎[3]。常表現(xiàn)為出血性下?。▓D1),甚至突然死亡。慢性型與亞臨床型回腸、盲腸與結(jié)腸增厚(圖3),糞便無成型(圖4),但無典型臨床癥狀,2周齡~20周齡的豬只均易感染[4],無法依據(jù)臨床癥狀進行診斷。
本試驗采用LawsoniaFIRSTtestTM回腸炎診斷試劑盒對該豬場糞便樣品中的胞內(nèi)勞森氏菌進行了檢測,以期了解回腸炎的感染狀態(tài)與感染時間點,為該病的精準化策略性用藥預防或疫苗免疫提供實驗依據(jù)。
2011年12月,在江蘇省某規(guī)?;i場隨機采集特定周齡的新鮮松軟或水泥樣的糞便樣品,各3 g。樣品主要來自于4、6、8、10、12、14周齡的保育豬、后備母豬與經(jīng)產(chǎn)母豬,每階段作2~3份重復,采樣后立即檢測。
圖1 后備母豬急性出血性下痢
圖2 回腸、盲腸等部位出血
圖3 慢性回腸炎,腸黏膜增厚,呈腦回狀
圖4 慢性回腸炎導致糞便松軟
本檢測采用德國Microcoat公司開發(fā)的LawsoniaFIRSTtestTM回腸炎現(xiàn)場診斷試劑盒(免疫磁珠法,美國禮來公司擁有專利權(quán))。其原理與雙抗體夾心ELISA類似。以包被在磁珠上的多克隆抗體捕捉糞便中的胞內(nèi)勞森氏菌,然后通過連接在多克隆抗體上的過氧化物酶(POD)催化TMB顯色,通過顏色變化,對胞內(nèi)勞森氏菌的感染狀態(tài)進行定性檢測。通過對比顏色變化,對胞內(nèi)勞森氏菌的感染狀態(tài)進行半定量檢測。(圖5)。
圖5 FIRSTtestTM 試劑盒作用原理圖
依照FIRSTtestTM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①樣品稀釋與 沉淀:將1 g糞便樣品與5 mL樣品稀釋緩沖液在樣品收集管中混合,搖勻后,放在試管架上靜置5 min;②樣品轉(zhuǎn)移:分別使用不同的移液管吸取0.5 mL的上清液至分析管(管內(nèi)含有勞森氏菌多克隆抗體包被的免疫磁珠)中,設立陽性對照組(陽性對照為0.5 mL勞森氏菌菌液),搖勻后,將分析管放在試管架上孵育30 min;③磁珠分離與洗滌:將分析管轉(zhuǎn)移至磁體架上進行磁頭分離,然后洗滌2次;④加入抗體-過氧化物酶共軛物:分別向分析管中加入0.5 mL的抗體-過氧化物酶共軛物,搖勻后,將分析管放置在試管架上孵育20 min;⑤磁珠分離與洗滌:同步驟③;⑥加入TMB顯色:分別向分析管中加入0.5 mL的TMB底物顯色液,并設立陰性對照(陰性對照管內(nèi)含有勞森氏菌多克隆抗體包被的免疫磁珠),搖勻后,孵育7 min;⑦結(jié)果判讀:將分析管放置在磁鐵架上,記錄顏色變化,陽性呈藍色,陰性液體透明。
FIRSTtestTM是一種定性檢測勞森氏菌的方法,通過待檢樣品與陽性對照、陰性對照間的顏色對比(圖6),將回腸炎在該場的感染狀況匯總于表1。從檢測結(jié)果可發(fā)現(xiàn):4周齡與6周齡各有1份樣品(33%)呈陽性,8周齡的樣品胞內(nèi)勞森氏菌檢測呈陰性,而自10周齡保育仔豬起至14周齡的生長豬及母豬的胞內(nèi)勞森氏菌檢測均呈陽性,特別是14周齡與母豬樣品呈強陽性。
目前回腸炎的主要診斷方法包括利用PCR、免疫過氧化酶法檢測糞便樣品中的勞森氏菌或采用ELISA、IFA等檢測胞內(nèi)勞森菌抗體[5]。本檢測采用的FIRSTtestTM檢測可在豬場現(xiàn)場快速檢測糞便中是否含有感染劑量的勞森氏菌,適用于規(guī)?;i場回腸炎感染狀態(tài)與防控效果的自我評估。
回腸炎多發(fā)生于生長育肥階段,但各場間感染時間存在差異[6],所檢樣品來自于4周齡~14周齡的保育豬、生長豬、后備母豬及經(jīng)產(chǎn)母豬。本次檢測時未刻意挑選有頑固性腹瀉的糞便進行檢測。但豬群從第10周開始感染,說明該場回腸炎處于亞臨床感染狀態(tài)。
圖6 該豬場不同周齡豬糞樣中胞內(nèi)勞森氏菌的檢測結(jié)果
表1 胞內(nèi)勞森氏菌感染分布狀況
由于該場母豬已感染胞內(nèi)勞森氏菌(強陽性),母豬通過主動免疫自身可產(chǎn)生抗勞森氏菌的抗體,并通過母乳傳遞給仔豬,使仔豬特別是哺乳仔豬獲得被動免疫,抑制了胞內(nèi)勞森氏菌在哺乳仔豬腸上皮細胞內(nèi)的大量增殖。哺乳仔豬于3周齡斷奶,4周齡的糞便樣品胞內(nèi)勞森氏菌66.7%呈陰性。但斷奶后(3周齡后),失去了母源抗體的保護。據(jù)Guedes等人[7]發(fā)現(xiàn)抗體陽性的母豬所產(chǎn)仔豬的母源抗體可持續(xù)至5周齡,可保護哺乳仔豬與保育前期豬免受勞森氏菌感染。隨著母源抗體的消退,加之保育轉(zhuǎn)群應激、環(huán)境溫度變化與衛(wèi)生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等,豬只自身抗病能力下降,促進了胞內(nèi)勞森氏菌的繁殖,并通過糞便相互傳染,特別是衛(wèi)生消毒工作不徹底時,往往造成全群帶菌。故該場自4周齡與6周齡開始部分豬只(33%)被感染并排菌。10周以后的豬及母豬勞森氏菌的感染率高達100%。14周齡保育豬與母豬的糞便樣品顏色最深(超過陽性對照的顏色),即說明14周齡以后的糞便中的胞內(nèi)勞森氏菌濃度最高,豬只感染壓力大。母豬群回腸炎感染壓力大,是回腸炎重要的傳染源。
該場保育階段使用過強力霉素,使得8周齡的仔豬樣品完全呈陰性,此時體內(nèi)沒有足夠量的抗原使機體形成主動免疫,故不能徹底地阻斷胞內(nèi)勞森氏菌在該場的傳播。10周齡時,胞內(nèi)勞森氏菌再次感染,并在14周齡時達到高峰,將嚴重影響飼料的轉(zhuǎn)化率、豬只生長速度與經(jīng)濟效益。
1)盡量降低轉(zhuǎn)群并欄時的應激,減少不良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如:加強通風,避免豬舍內(nèi)溫度的波動,合理的飼養(yǎng)密度以提供足夠的飼喂空間與飲水供給。
2)在飼養(yǎng)管理上,實行全進全出,批次管理,加強清潔與消毒工作,特別是轉(zhuǎn)群后批次間的棟舍的清掃,消毒與干燥等工作。
3)加強生物安全防范。特別應避免因鳥類、工作人員及鼠類傳播病原菌。在引進新的后備母豬或公豬時,應做好隔離適應工作,在確認沒有回腸炎感染時或完成適宜的藥物干預后,尚可混群。
胞內(nèi)勞森氏菌屬于專一性的細胞內(nèi)病原菌,在藥物防控方面應注意以下3點:第一,敏感藥物及其藥動學。所選藥物應在腸道上皮細胞內(nèi)有較高藥物濃度[8],如泰樂菌素、替米考星、泰妙菌素等。第二,用藥周期。用藥周期應在14 d以上,最好可達到21 d;第三,用藥時間。在胞內(nèi)勞森氏菌感染高峰期到達之前給藥可取得良好效果。若給藥時間“太早”,豬群就無法產(chǎn)生針對胞內(nèi)勞森氏菌的主動免疫,潛在暴發(fā)急性出血性回腸炎的風險。
泰樂菌素在控制回腸炎感染時,既抑制了胞內(nèi)勞森氏菌在腸壁的大量繁殖,又不影響動物機體針對胞內(nèi)勞森氏菌形成主動免疫,停藥后能依賴機體的主動免疫進行自我保護,因此泰樂菌素目前是全球控制回腸炎的首選藥物。結(jié)合本次檢測結(jié)果,對回腸炎的策略性投藥作如下推薦:
方案一,生長育肥期:為了降低生長豬回腸炎的感染壓力,建議在10周齡~12周齡使用磷酸泰樂菌素110 mg/kg拌料,連續(xù)3周,以后每月用一周,110 mg/kg拌料,直到上市前5 d。
方案二,分娩母豬群:為了降低環(huán)境中的勞森氏菌的感染壓力及阻斷勞森氏菌由母豬傳遞給仔豬,建議在產(chǎn)前1周至產(chǎn)后2周使用磷酸泰樂菌素(110 mg/kg拌料)。
方案三,后備母豬:為防止后備母豬引種時引入胞內(nèi)勞森氏菌,后備母豬混群后造成母豬群呈持續(xù)性高感染壓力狀態(tài),建議在后備母豬群轉(zhuǎn)入到基礎母豬群前,利用磷酸泰樂菌素(110 mg/kg拌料)連續(xù)3周。使母豬群更健康,在降低回腸炎感染的同時,也可防控支原體,萎縮性鼻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 Smith S H, McOrist S. Development of persistent intestinal infection and excretion of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by piglets [J]. Res Vet Sci,1997,62:6-10.
[2] Jensen M.Health management with reduced antibiotic use-experiences of a Danish pig vet[J]. Anim Biotechnol,2006,17:189-194.
[3] Winkelman N L, Dee S.Ileitis:an update[C].Comp Contin Educ,1996,18:S19-S25.
[4] Jensen T K, et al. Naturally acquired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infection in pigs studied from weaning to slaughter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ntibody test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n faeces[J]. Res Vet Sci, 2005,79:93-98.
[5] 楊小燕,鄭新添,陳杰,等.閩西地區(qū)豬增生性腸炎的調(diào)查[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0,31(10):126-128.
[6] Stege H, Jensen T K, M!ller K, et al. Infection dynamics of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in pig herds[J]. Vet Microbiol, 2004, 104: 197-206.
[7] Guedes R M C, Gebhart C J,Armbruster G A, et al. Serologic follow-up of a repopulated swine herd after an outbreak of proliferative hemorrhagic enteropathy[J].J Vet Res,2002,66 (4):258-263.
[8] Paradis M A, Pauling G E,Brennan M J. Evaluation of tylosin tartrate in drinking water for treatment of 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ileitis)[J]. J Swine Health Prod,2004,12(4):1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