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方
(浙江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浙江金華 321004)
科技期刊是傳播科技信息的重要載體之一,它為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起到橋梁的作用.因此,科技期刊提供的信息必須準確,數(shù)據必須精確;推導過程合理、正確,實驗過程合理、可重復.這些合理、準確的信息取決于作者對科學研究的責任心,也取決于編輯對稿件編輯加工的責任心及兩者的專業(yè)、業(yè)務水平.
在我國,大多數(shù)科技期刊為專業(yè)性較強的學術性刊物,其編輯在該專業(yè)領域具有較高或一定的的學術造詣,能夠發(fā)現(xiàn)更多的存在于原稿中的差錯或不妥之處.但對于一些綜合性較強的科技期刊,特別是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其編輯須兼顧多個學科稿件的編輯加工,對屬于非自己所學專業(yè)的稿件,單靠專家的審稿意見有時還不一定能完全消除原稿中存在的差錯.因此,要求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編輯必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較強的業(yè)務能力,運用一些其他方法去發(fā)現(xiàn)原稿中存在的差錯或不妥之處.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論文的寫作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傳統(tǒng)“爬格子”式的寫作方法已完全被電腦操作所取代.電子稿(或打印稿)稿面整潔,且復制、粘貼功能方便、快捷,這種寫作方式已為大多數(shù)作者所采用.但有可能會因“多粘少貼”等錯誤操作造成諸多隱蔽性更強的差錯,更難被發(fā)現(xiàn).
事物的發(fā)展有其一定的規(guī)律性,專家、學者能從專業(yè)的角度發(fā)現(xiàn)原稿中存在的問題,編輯則更多地依靠平時經驗的積累,通過研究編輯工作中內在的一些固有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原稿中存在的差錯.因此,編輯要加強自身專業(yè)及業(yè)務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對原稿鑒別能力的提高.在編輯初審及對稿件的編輯加工中,除了要對稿件的格式、規(guī)范等進行審查外,更重要的是應對稿件的質量進行把關,稿件中是否存在差錯是稿件質量好壞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一篇稿件中存在著差錯,哪怕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能給予發(fā)表.筆者根據多年的編輯工作經驗,對判斷原稿中的差錯有一些自己的做法,現(xiàn)把其總結出來,供同仁參考.
所謂矛盾法,就是通過查找原稿中同一個(或同一類)內容在不同處的表現(xiàn)形式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則有可能是原稿中的一處或幾處差錯.可以通過向作者詢問、查找原始文獻或請教專家等方法,最終確定原稿中的差錯并予以糾正.
例1 文獻[1]的原稿中有如下2段話:
當前最好的結果是λ(G)≤2Δ(G)+35,由文獻[5]給出;
引理 9[5]對每個 Δ(G)≥4 的圖 G,有λ(G)≤Δ2(G)+Δ(G)-2.
分析:上述2個結果均由“文獻[5]”給出,且所指的為同一內容,但結果明顯不一致,這其中就有可能有一處是錯誤的.
處理:編輯一般無法對這種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只能向作者求證.求證結果是第一句話中有誤,應為“當前最好的結果是λ(G)≤Δ2(G)+Δ(G)-2,由文獻[5]給出”.
例2 文獻[2]的原稿中有以下幾段描述:
“設R是從U到W上一個二元經典關系,則稱S=(U,W,R)為廣義近似空間…”;
“一個決策信息表S表示為一個四元組S={U,A,V,f}.…”;
“…對應的環(huán)境序列為 S={s1,s2,…,sn},…”;
“記時間序列 T={t1,t2,…,tn},…”;
“設T=(Ω,W,R)為外因驅動的近似空間,…”.
分析:在以上描述中,S分別表示廣義近似空間(U,W,R)、決策信息表{U,A,V,f}及環(huán)境序列{s1,s2,…,sn};而T則分別表示時間序列{t1,t2,…,tn}和外因驅動的近似空間(Ω,W,R).顯然,S和T都分別表示了不同的量,這是不允許的,也不利于下文對這些量的運用和描述.
處理:建議作者用不同的符號分別表示近似空間T=(U,W,R)、決策信息表 S={U,A,V,f}、環(huán)境序列 S={s1,s2,…,sn}、外因驅動的近似空間 T=(Ω,W,R)、時間序列T={t1,t2,…,tn}.因為(U,W,R)和(Ω,W,R)均為近似空間,在征求作者意見后,均用T表示.
例3 在文獻[3]中出現(xiàn)如下情況:
分析:例3的所有式子可歸結為f(x)=x+axp+bxm+o(xn),在原稿中,“m=n”的情形共出現(xiàn) 9次,“|m-n|=1”的情形也出現(xiàn)9次.因而,2種情形中必有1種是錯誤的.
處理:對于這種非常專業(yè)的內容,應首先向作者或專家求證.
在一般情況下,同一條件只能得到一種結果,特別是在數(shù)學領域及物理、化學等的實驗.但文獻[4]的原稿中出現(xiàn)了有悖于常理的情形:
例4 定義1 設f和g為2個非常數(shù)亞純函數(shù),a∈C,定義
處理:與作者聯(lián)系,第2個“≠”應為“≡”.
例5 文獻[5]的原稿中:
“所以,在給定任意一組形狀參數(shù)bs后,就能得到一個S.……”,“因此,在任意設置一組紋理參數(shù)bg后,通過式(2)就能得到一個紋理模型實例……”,“根據式(4)就可以得到0°時所對應的紋理參數(shù)pg和形狀參數(shù)ps,從而根據紋理參數(shù)pg合成正面的人臉.”
分析:文中形狀參數(shù)分別用bs和ps表示,紋理參數(shù)分別用bg和pg表示.顯然,其中必有一個有誤.
處理:經與作者聯(lián)系,確認前者為正,后者為誤.
分類討論是基本邏輯方法之一,將事物進行分類,然后對劃分的每一類分別進行研究和求解.分類討論必須保證其科學、統(tǒng)一,不重復,不遺漏,并力求最簡.運用分類的思想,通過正確的分類,可以使復雜的問題得到清晰、完整、嚴密的解答.分類后的每個類別之和必須等于總和(即整體),且每個類別不能重疊.但在編輯加工中卻經常能發(fā)現(xiàn)有違上述原則的分類討論.
例6 在文獻[6]的原稿中出現(xiàn)了如下的分類討論:
定理4 …的充要條件是:
1)當 n+1+q>p時,…;
2)當n+1+q=p時,…;
3)當 n+1+p<q時,….
分析:該定理按n+1+q與p之間的3種大小關系展開分類討論,但在分類討論中卻沒有遵循“分類后的每個類別之和必須等于總和(即整體),且每個類別不能重疊”的原則.
處理:第(3)種情況誤寫成“n+1+p<q”,正確的應為“n+1+q<p”.
式(1)中:x∈Rn;y∈R;K(xi,xj)是滿足 Mercer條件的核函數(shù);…….
分析:式(1)中的核函數(shù)“K(x,xi)”與下面解釋中的核函數(shù)“K(xi,xj)”應是同一個函數(shù),其中必有一個有誤.
處理:向作者求證后,證實解釋中的核函數(shù)“K(xi,xj)”有誤,應為 K(x,xi).
在實際編輯加工過程中,還能發(fā)現(xiàn)諸如“圖表中的數(shù)據等與正文不一致”、“百分比之和不歸一”等問題.
例7 在文獻[7]的原稿中,
……可用如下形式的函數(shù)對未知函數(shù)進行估計:
任何事物都有其規(guī)律性,它們是事物之間的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斷重復出現(xiàn),在一定條件下經常起作用,并且決定著事物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fā)展.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們能夠通過實踐去認識它、利用它.在對稿件的編輯加工中,同樣可以總結出某組公式、圖表等同類內容所具有的某些共性,為發(fā)現(xiàn)原稿差錯提供線索.
例8 文獻[8]的原稿中引入如下4個函數(shù):
分析:以上4個式子的左右兩邊具有共性,左邊分別為 ηi(i=1,2,3,4),右邊為 2 個式子之差.縱觀這 4 個式子的結構可以發(fā)現(xiàn),4個等式右邊“-”前的式子結構相同,“-”后的式子的結構也相同.但在原稿中,第3個等式右邊“-”后的式子結構與其他3個式子的結構卻不一致,因此,可判斷其可能有誤.這些共性就是我們要找的規(guī)律.
處理:當然,這類情況在某種條件下也是有可能成立的,它只不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發(fā)現(xiàn)差錯的方法.因此,在遇到此類情形時必須向作者求證.經求證,η3“=”右邊的式子確實有誤,應為
在自然科學各學科中,經常會用到一些數(shù)學式子,這些式子的正確性主要是靠作者及審稿專家把關,編輯很難發(fā)現(xiàn)其中所存在的差錯.但是,許多式子具有固定格式,我們可以通過挖掘這類式子的共有特性,通過非推導、非計算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差錯.例如,積分式應具有積分積分區(qū)域、積分函數(shù)和積分元,這四者缺一不可,對于多重積分,其積分號與積分元也應與積分重數(shù)相等;對數(shù)應包含對數(shù)符號“l(fā)og”、底、真數(shù),底大于0且不為1,這幾者也是缺一不可的,只有當?shù)诪閑或10時才可以寫成ln a或lg a,其他情形均不能省略底(很多作者將logba直接寫成log a);對于物理學中的公式,它們一般應具有量綱,式子兩邊的量綱應一致;化學反應式兩邊的原子數(shù)應相等,氧化還原反應時電子得失要相等,等等.編輯要善于發(fā)現(xiàn)、總結這些規(guī)律,努力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降低差錯率.
所謂查證法,就是通過與原文獻對照,發(fā)現(xiàn)原稿中是否存在差錯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發(fā)現(xiàn)引文、參考文獻等存在的差錯.通過這種方法,往往可以很輕松地找到一些發(fā)現(xiàn)差錯的重要線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后參考文獻的標注必須符合GB/T 7714-2005的規(guī)范要求,但由于作者對標準理解不夠,或對文后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了解不夠,往往會出現(xiàn)項目不全、結構錯誤等現(xiàn)象.對于上述這種情況,以往經常采用退修的方法,要求作者補充完整.請作者修改需要往返多次才能完成,既費時,又費力,而且還不能完全按編輯的要求修改完整,對于編輯未要求其修改的文后參考文獻,隱性差錯就無法被發(fā)現(xiàn).文后參考文獻存在著許多隱性差錯[9],其主要原因除文獻[9]給出的幾條以外,還有:1)直接引用其他文獻已引用的文獻(即引用二次文獻),如果該文獻的引用有錯,將直接導致文獻引用的錯誤;2)引用網上查詢得到的文獻,但沒有按規(guī)范標注完整;3)找不到所需條目,索性不標注,特別是會議論文或論文集.標注不完整的文后參考文獻將成為編輯發(fā)現(xiàn)原稿差錯的重要線索之一.這些差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者信息不準確,包括作者姓名與題名等其他信息不符、英文作者姓名拼寫或縮寫錯誤、作者人數(shù)不符等;
2)題名信息有誤,主要包括外文題名中某單詞的拼寫錯誤、題名與作者信息不符等;
3)卷期信息有誤,主要包括缺卷少期、卷數(shù)或期數(shù)錯誤;
4)文獻名或文獻類型有誤;
5)頁碼信息有誤.
例9 文獻[10]原稿中的文獻[1]為“Liu J C,Lee C E S S.On minimax fractional optimality conditions with invexity[J].Journal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1998,219(1):21-35.”,作者姓名“Lee C E S S(原稿,誤)”應為“Wu C S”.
例10 文獻[4]原稿中的文獻[2]為“Nevanlinna R.Einige Eindeutigkeitssatze in der Theorie der Meromorphe Funktionen[J].Acta Math,1926,48:367-391.”,題名中的“Meromorphen(原稿,誤)”應為“Meromorphe”;“Funcktionen(原稿,誤)”應為“Funktionen”.
例11 文獻[11]原稿中的文獻[4]為“Ali Akbar M M,kaliraj K,Vernold Vivin J.On Coloring of Central Graphs and Total Graphs[J].Discrete Math,2009,33:1-6.”,題名中的“On Coloring of…(原稿,誤)”應為“On Equitable Coloring……”,漏了“Equitable”;卷期中少了期,應為“33(1)”;雜志名“Discrete Math”應為“Electronic Notes in Discrete Mathematics”.
以上這些差錯往往是很難發(fā)現(xiàn)的,只有通過查找相關文獻才能被發(fā)現(xiàn).缺卷少期是促使編輯查找原始文獻的主要原因之一.編輯一般是在發(fā)現(xiàn)缺卷少期時,才會去查找它的原始文獻,從而發(fā)現(xiàn)其中可能存在的許多隱性差錯.采用查證法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與很大的精力,但這也是一個科技期刊編輯必須具備的工作素質與責任心.通過平時的工作發(fā)現(xiàn),這方面的差錯很多,如果不去查實,將會留下很多無法彌補的差錯.
無論是引文,還是文后參考文獻,可供查證的資料主要有:1)原始紙質文獻;2)對于國外文獻,可以通過谷歌網站中的“學術搜索”搜尋相關文獻;3)國內各種數(shù)據庫,如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shù)據等;4)通過其他相關網站搜尋.
科技期刊編輯要善于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各種素養(yǎng),不斷充實、完善找錯方法,為提高科技期刊的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1]湯宇翔,王維凡.2-外平面圖的 L(2,1)-標號數(shù)[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1):40-44.
[2]許黎明,何小衛(wèi).基于內外因分析的粗糙近似算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2):168-172.
[3]李樹茂,趙煥光.關于遞推數(shù)列收斂于極限的一個漸近性定理[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1):51-54.
[4]樓建兒.具有4個分擔值的亞純函數(shù)[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3):270-274.
[5]楊凡,余水映,周祥明.一種多角度的人臉識別方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2):128-131.
[6]張金芳,徐輝明.單位球上Zygmund型空間和F(p,q,s)空間上的點乘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3):275-280.
[7]陳金飚.基于LS-SVM的變采樣周期系統(tǒng)控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1):75-78.
[8]樓建兒.具有4個分擔值的亞純函數(shù)[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3):270-274.
[9]彭桃英.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隱性錯誤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68-371.
[10]童子雙.非光滑(F,ρ,θ)-d一致不變凸廣義分式規(guī)劃的最優(yōu)性條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3):262-266.
[11]趙金麗,卜月華.蛛形圖的全圖和中心圖的均勻染色[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4(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