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第五中學(210004) 鄂傲君
地理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的目標分解,其實就是將相對寬泛的內容目標具體化。做好基于地理課程標準的目標分解過程,就是把上位的內容目標細化為更下位、更具體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的內容目標的分解依據,首先是基于課程標準,其次是依據學情,參考相關教學指導意見、考綱、評價資料信息。只有建立了基于地理課程標準的目標分解程序和方法,才能保證準確地解決如何將目標具體化,如何實施“教學即評價”或目標導向的教學,如何實施基于目標的作業(yè)(設計、批改與反饋)。
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的構成要素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行為程度。好的教學目標能夠清晰表達學生“學到什么”,明確學生具體的學習結果。通常教學目標的設定應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后引起學生在行為上產生實際變化,而不是教師應該怎樣做,做什么。評價教學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據應該是學生收獲了什么,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什么,其具體的進步怎么樣,而不是教師完成了什么任務。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行為動詞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行為條件是影響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等。主要有輔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時間/次數/空間等數量的限制、完成行為的情景等。行為程度是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地理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是對學生地理學習結果的基本要求。綜合各類學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內容標準和科學探究涉及五類目標,即結果性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通識性目標和能力目標。
對于結果性目標的陳述方式,主要說明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為動詞要求具體明確、可觀測、可量化。這種方式指向可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強調“知識與技能”維度,在“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等條目中,通過行為動詞“繪制”“說出”“闡述”“分析”提出了在知識技能上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
生成性目標的陳述方式,主要描述學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緒體驗,所采用的行為動詞往往是歷時性的、過程性的,因而也稱過程性目標、體驗性目標。這種方式指向難以或無需將結果量化的課程目標,主要強調“過程與方法”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比如,在“理解個人在環(huán)境保護中應具備的態(tài)度、責任和行為準則”“領悟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tài)度和責任”等條目中,通過“理解”“領悟”“認識”等行為動詞提出體驗性學習目標,其表述是體驗性的、過程性的。
表現性目標的陳述方式,主要是明確安排學生各種各樣的表現機會,所采用的行為動詞通常是與學生表現什么有關的或者結果是開放性的。這種方式指向結果開放的課程目標,如:“能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制作簡單地球儀。”
通識性目標的陳述方式,主要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則與教學目標等同起來,因而具有普遍性、內隱性、規(guī)范性??蛇m用于多個課程領域。如:“形成自然地質災害的防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通過分析自然災害的危害與防御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加強學生的災害意識,提高學生對減災、防災的認識?!?/p>
能力指標的陳述方式,描述的是一種能力。包含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比如,“提高分析與推理能力?!?/p>
教師進行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和科學探究(水平或學段目標)的分解,目的是界定清晰的教學目標,為教師選擇和組織學習內容、設計教學評價內容提供依據。
學者朱偉強認為,內容標準的常見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四種: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換一”的形式,將原內容標準A通過另一種清晰的目標B的形式進行表述。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就是把一個內容標準表述過于籠統(tǒng),將其拆分成幾個目標進行描述。比如:內容標準為“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可以拆解為三個條目的目標:“運用北京市11月7日—10日簡易天氣圖,找出高壓中心、低壓中心、冷鋒、暖鋒等天氣系統(tǒng)?!薄敖Y合簡易天氣圖,分析暖鋒影響下的天氣狀況?!薄斑\用冷鋒和暖鋒天氣系統(tǒng)示意圖,列表比較冷暖鋒的異同?!?/p>
三是聯結與聚焦策略。采取“多對一”,就是將幾個教學目標根據其內在的學科邏輯關系,進行聚焦、整合,形成一個總目標。這種課程目標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單元復習課或階段性復習課中經常用到。將多個內容目標進行聚合,形成一個概括性程度極高的目標。
學者朱偉強認為,分解地理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目標的方法,就是分析一條內容標準目標的表述結構中是否具備了教學目標的四個基本要素。若有,則依據前述課程目標內容分解的一般策略,或替代,或拆解,或聚焦/聯結,對其進一步擴展或剖析。若無,則須結合具體情境界定、補足,以形成課堂層面的教學目標。
朱偉強指出,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目標分解的步驟,一般包括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判斷內容標準的陳述方式、表述結構和關鍵詞。判斷一條課程標準的陳述方式、表述結構,找出動詞和這些動詞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詞),或修飾它們的形容詞、副詞等和規(guī)定性條件,作為關鍵詞,并予以分類。一般關鍵詞拓展與剖析要合乎學科邏輯,分解所得細化教學目標與內容標準應保持對應,避免過度分解和拓展。比如,“了解區(qū)域的含義?!边@條內容標準,行為動詞為“了解”,核心概念是“區(qū)域的含義”。從整個內容條目看,“了解”和“區(qū)域含義”是這一內容標準的關鍵詞。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刹捎酶拍钫J知展開等方式。比如:“了解區(qū)域的含義?!边@條內容標準中的核心概念是“區(qū)域含義”。
第三步,分解或剖析行為動詞。可采用詞匯意義展開或教師經驗展開等方式。一般描述的教學行為表現的動詞要合理、具體、明確,可直接觀察和測量。行為動詞剖析方式,可采用詞匯意義展開。比如“了解區(qū)域的含義”。“了解”是這條內容標準中的行為動詞?!兜乩碚n程標準》附錄中提供了知識技能目標、體驗性目標的水平含義與解釋。 “理解”的水平含義,若采用詞匯意義展開的方式,可將它拓展為“說出、描述、列舉、辨認”等。再比如,若針對“區(qū)域的含義”采取教師經驗展開的方式,“區(qū)域含義”可以擴展為“區(qū)域的概念”“區(qū)域的特征”“重要的區(qū)域”“常見的區(qū)域”等。
第四步,確定行為條件與行為表現程度。結合學情、校情、資源等條件確定目標分解。此過程可以根據某種邏輯繪制成剖析圖,以便于目標能夠清晰地對應于具體的學生,符合學校的教學條件。通常行為條件分解要合理、必要,沒有多余,有利于指導學習活動的設計。而行為程度的分解則要合理、明確,能為課時內的形成性評價提供評估依據。
第五步:寫出教學目標。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guī)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比如“了解區(qū)域的含義”,可以分解為:學生能夠說出區(qū)域的概念,描述區(qū)域的特征;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qū)域,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huán)渤海地區(qū)、中國東北地區(qū)以及美國東北部等,并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qū)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qū)域。
案例1(作者:陳春保)
一、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要求: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
二、分解過程
1.句型結構和關鍵詞剖析。從句型結構來看,這是一條“教學活動型目標”,行為動詞是“說出”,核心概念是“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
2.行為動詞及界定剖析?!罢f出”,屬于知識類型目標行為動詞,在認知水平上屬于“了解”。
3.行為條件剖析?!斑\用中國地形圖”是行為條件。“運用”本身也屬行為動詞,屬于技能型目標,能通過看地形圖識別出主要地形地貌。
4.行為動詞指向的核心概念剖析。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地勢呈階梯狀分布”是重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是重、難點。
5.學習程度的剖析。本節(jié)是“中國自然環(huán)境”內容,是學習中國自然地理的基礎。本節(jié)學習需要學生有讀圖的能力,主要地形、地名需要學生記住,地形地勢的特征要理解,并對我國山區(qū)發(fā)展的優(yōu)劣勢有所了解。
三、剖析圖
四、分解后的教學目標
1.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并通過小組討論,識別我國地勢的高低;記住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
2.通過練習,在圖上指出我國三級階梯的界線,說出位于階梯分界線的主要山脈名稱,知道山脈是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在地圖上標出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稱及其位置。
3.能舉例說出山區(qū)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缺陷、幾種常見的自然災害。
4.通過觀看視頻和圖片,加深對我國地勢地貌的了解。
案例2(作者:齊曉莉)
一、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要求: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二、分析句型結構和關鍵詞
陳述方式是“結果性目標”;句型結構是“基本結構:行為表現”;行為動詞:“辨別”“量算”“估算”;核心概念是“地圖的判讀”。
三、擴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概念體系 知識地位經緯線上的方向(辨別) 重點、難點指向標地圖上的方向(確定)重點地圖上的距離(量算) 重點、難點海拔(估讀) 重點相對高度(估算) 重點地圖的判讀
四、擴展或剖析行為動詞
核心概念 概念體系 適用行為動詞 學生經驗地圖的判讀 經緯線上的方向(重、難點) 辨別 有前備經驗
?
五、確定行為條件
?
六、確定行為表現程度
據統(tǒng)計,我國城市燃氣的使用量較大,且在一天中隨時間波動幅度很大,對氣網的安全平穩(wěn)運行造成很大影響。發(fā)展天然氣發(fā)電能有效緩解其他方面用氣量的波動對氣網造成的沖擊,增加天然氣供應的安全性。
七、分解后的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地球儀上的方向辨別,復習經緯線確定方向的方法。根據經緯線能夠準確無誤地辨別經緯網地圖上的方向。
2.通過觀察“指向標”,根據“指向標”所指示的北方能夠準確無誤地確定有“指向標”地圖上的方向。
3.能夠測量地圖上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并根據比例尺正確地換算成實地距離。
4.通過觀察等高線地圖上的數據能夠比較準確地估讀出某地的海拔。
5.能夠估讀等高線地圖上兩點的高度,比較準確地估算出兩地的相對高度。
【點評】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夠按照課程目標的分解步驟進行初步分解。分解的思路比較清晰,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程度等關鍵詞的分解均采取了列表方式,讓人一目了然。分解的目標具有很強的可觀察性和可測量性。行為程度表述也比較到位。
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教師明確自己需要做什么,學生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通過學習后取得哪些學習結果和具體學習行為的變化。如何才能知道學生是否真正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所期望的學習結果與行為變化呢?這就需要教師針對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設計。由于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存在不同陳述方式,因此內容標準目標的分解思路不盡相同?;诘乩碚n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形成性評價的試題設計,需要考慮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采取與教學目標逐條對應的方式,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行為層次要求,設計適合難度的形成性試題。
二是題型多樣化,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形成性教學目標評價試題的題型是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的。
三是提高試題評價的便捷性。從提高反饋效率和便于教師進行評價結果的統(tǒng)計,形成性評價試題的題型結構建議采用填空、選擇、判斷、計算等題型。
案例3
地理課程標準內容是:“以兩個不同區(qū)域為例,比較自然環(huán)境、人類活動的區(qū)域差異?!比绻麨榱嗽O計相對應的形成性評價試題,可以將目標轉化為:“學生能在中國區(qū)域地圖上判讀‘區(qū)域’特征,辨認重要區(qū)域,并對比分析區(qū)域的環(huán)境特點對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影響?!?/p>
根據評價目標設計和編制的形成性試題如下:
右圖所示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區(qū)域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
1.下列關于區(qū)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區(qū)域都以山脈和河流為界
B.區(qū)域內部有明顯的差異性
C.區(qū)域之間都有明確的界線
D.區(qū)域內部的某些特征相對一致
2.地區(qū)B在工業(yè)發(fā)展的條件上,比地區(qū)D、F優(yōu)越的是( )
A.技術水平更高 B.交通運輸便利
C.礦產資源豐富 D.消費市場廣大
3.三區(qū)域A、E、G中,發(fā)展農業(yè)的共同有利條件是( )
A.熱量充足 B.河網密布
C.地形崎嶇 D.雨熱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