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剛
(中國水電基礎局有限公司,天津武清 301700)
穿黃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洞、進口建筑物、穿黃隧洞(含邙山隧洞段和過河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防護堤、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導工程等組成。穿黃隧洞包括過河隧洞段和邙山隧洞段,過河隧洞段長3 450 m,隧洞總長4 250 m。根據盾構施工要求,于隧洞段南、北兩端各設有南岸工作豎井和北岸工作豎井。
北岸工作豎井內徑16.4 m,外徑21 m,豎井頂高程105.6 m,底板底標高57.5 m,井深48.1 m。井壁圍護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xù)墻,內圈直徑18 m,墻厚1.5 m,墻深77 m。豎井外圍設計0.8 m厚,71.6 m深灰漿墻擋水,降低豎井荷載。
為確保盾構始發(fā)段安全順利掘進,采用高壓旋噴對豎井土體實施加固。
高噴體質量技術指標:
單樁直徑≥1.0 m,樁間應完全搭接,不留空隙,搭接長度≥20 cm。
北岸豎井上部為Q42砂壤土、粉砂、細砂,松散~稍密狀,強度較低,工程地質性質較差;豎井中部、底部為Q42中砂和Q41細砂、中砂,中密~密實,強度較高。下部位于Q3粉質壤土層中。
豎井工程土體加固設計指標十分嚴格,加固深度達到50 m,選用適宜的高壓噴射灌漿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參數(shù)對達到質量標準尤為重要,需通過試驗予以驗證。結合招標文件相關技術要求,對選用的噴射灌漿工藝、孔距和施工參數(shù)、材料和設備性能做驗證性試驗,驗證旋噴孔距和施工參數(shù)在本工程地質條件下,加固土體的可行性和質量的可靠性,驗證高壓噴射灌漿工藝對地層的適用性,進而對施工參數(shù)優(yōu)化調整,確定適合于本工程的噴射灌漿工藝和施工技術參數(shù)。
選用普通雙管法、雙高壓漿液三管法和新三管法高壓旋噴工藝和擬定旋噴技術參數(shù)進行旋噴試驗。施工結束后,主要通過對樁體鉆孔取芯和壓水試驗檢測旋噴樁施工質量。
根據高噴加固地基的設計要求,試驗樁布置為單樁和群樁兩種形式,其中群樁按等邊三角形布置,樁中心距0.8 m。
1)普通雙管法、雙高壓漿液三管法和新三管法高壓旋噴工藝試驗。
2)檢驗旋噴工藝、設備對本工程地質條件的適宜性,以及在該地質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樁徑大小。
3)高噴漿液試驗:通過室內和現(xiàn)場試驗,檢驗旋噴漿液性能,包括漿液密度、黏度、穩(wěn)定性,凝固體抗壓和抗折強度等;以及孔口返漿的漿液性能試驗。
4)鉆孔取芯和壓水試驗:旋噴施工結束,對旋噴固結體進行鉆孔取芯檢查,群樁型心部位作靜水頭壓水試驗檢查。
5)確定施工工藝,優(yōu)化和調整施工技術參數(shù)。
表1 主要機械設備與機具
樁位放樣→鉆機就位→鉆孔→高噴臺車就位→試噴→噴管下至孔底→自下而上旋噴至設計頂高→沖洗噴管→高噴臺車移位→回灌。
選用XY-4型地質鉆機,采用合金鉆進泥漿護壁鉆孔,孔徑150 mm,比旋噴管外徑大40 mm,以保證高噴管順利下入和旋噴過程中返漿通道暢通。
5.3.1 施工工藝
旋噴樁施工采用預先成孔,而后下入高噴管,待噴管下設到設計深度后,進行旋噴灌漿。旋噴時,將噴管下入孔底,按漿、水、氣順序依次送入,噴管原位旋轉、各參數(shù)達到設計要求和孔口返漿正常后,自下而上進行旋噴作業(yè),直至設計樁頂高程。每孔旋噴結束后,及時向孔內回灌,保證樁頂密實。
5.3.2 施工措施
群樁試驗區(qū)三根樁的鉆孔和高噴注漿保證一定的間隔時間,第一根樁旋噴注漿結束10 h后,開始第二根樁孔鉆孔,樁與樁旋噴施工間隔>24 h。
旋噴灌漿連續(xù)進行,噴射提升需要卸管時,復噴段30~50 cm,保證上下樁體的連續(xù)性。
噴漿材料主要為濟源太行普通硅酸鹽水泥(PO32.5),因加固地基地層較為單一,為粉細砂、中砂,含泥量很少,為保證漿液穩(wěn)定性,高壓旋噴選用水泥—膨潤土混合漿液,膨潤土為水泥重量的5%。旋噴工藝不同,漿液配比也略有不同。普通雙管法漿液水膠比1∶1,雙高壓漿液水膠比1.52∶1,新三管法漿液水膠比0.86∶1。
5.5.1 雙高壓漿三管法施工技術參數(shù)(群樁試驗)
提升速度:25 m以下12 cm/min,25 m以上15 cm/min。漿壓:35~36 MPa;漿量:140~150 L/min;風壓:0.9~1 MPa;進漿密度:1.35 g/cm3
5.5.2 新三管法施工技術參數(shù)(單樁試驗)
提升速度:10 cm/min;漿壓:30~32 MPa;漿量:65~75 L/min;水壓:35~38 MPa;水量:75~100 L/min;風壓:0.9~1 MPa;進漿密度:1.54 ~1.55 g/cm3。
5.5.3 普通雙管法施工技術參數(shù)
提升速度:≤15 cm/min;旋轉速度:12~15 r/min;漿壓:35~38 MPa;漿量:75 L/min;風壓:0.6~0.8 MPa;風量:1.2~1.5 m3/min;進漿密度:1.5 g/cm3。
高噴試驗施工從5月2日開始,至5月15日結束。初期采用普通雙管法試驗(為設計方案),5月2日至5月7日共進行4次噴射,其中出現(xiàn)了3次旋噴管卡、埋事故,只成功噴射1根35 m深旋噴樁。受地質條件和工藝方法的局限,普通雙管法施工工藝未取得成功,因而放棄了該工法,隨后調整采用了新三管法和雙高壓漿液三管法旋噴工藝進行試驗。
調整旋噴工藝后,5月10—15日順利完成了試驗樁高噴灌漿施工。其中采用雙高壓漿液三管法完成了群樁旋噴施工,采用新三管法完成了單樁旋噴施工。
群樁旋噴提速25 m以下為12 cm/min,其中GS-01和GS-02樁25 m以上15 cm/min,GS-03樁25 m~14 m為14 cm/min,14 m以上11 cm/min。其它技術參數(shù)見“高壓旋噴試驗樁施工成果表”。
6.2.1 鉆孔質量控制
旋噴孔位中心偏差≤5 cm,孔斜≤0.5%。施工時對鉆孔偏斜采取的控制措施為:①鉆機工作時保持平穩(wěn)。②鉆機就位后,使開孔鉆具保持鉛垂狀態(tài)。③合理調整鉆進速度,選擇合格鉆具、鉆桿,并加長粗徑鉆具長度>3.5 m。
經采取技術措施,鉆孔偏斜得到了有效控制,采用簡易測量方法對孔斜進行檢測,結果滿足技術標準要求。
6.2.2 施工技術參數(shù)控制
旋噴施工前,確保設備運行狀況良好、儀表完好;根據試驗擬定的技術參數(shù),在下設噴管前進行試噴;在噴射注漿過程中,設專人對各種技術參數(shù)進行檢查。
本次高壓旋噴試驗共完成旋噴樁4根,樁體檢查孔6個,詳細工作量見表2。
表2 試驗完成的工程量統(tǒng)計表
表3 高壓旋噴試驗樁施工成果表
表4 高噴漿液試驗結果
旋噴結束4天后,5月20日對試驗樁頂部進行了開挖檢查。群樁開挖深度3.5~4 m,開挖暴露出兩根樁體,樁體較為規(guī)則,表面呈灰色和黃灰色,樁徑1.1~1.3 m,樁與樁之間接觸緊密,搭接良好,旋噴樁搭接厚度達到0.3~0.6 m;單樁開挖深度4 m,樁體規(guī)則,表面呈灰色和黃灰色,樁徑1.7~1.9 m;群樁和單樁旋噴固結體均有較高強度。見圖1、圖2。
圖1 單樁開挖實照
圖2 群樁開挖實照
旋噴樁施工結束7 d后,開始對樁體進行鉆孔取芯和壓水試驗檢查。群樁完成取芯孔4個,單樁完成取芯孔2個。取芯孔施工按距樁中心距離,由遠到近的順序進行,以摸索不同深度旋噴樁徑大小情況,鉆孔取芯孔布置見圖3、圖4。
圖3 單樁試驗區(qū)檢查孔布置
圖4 群樁試驗區(qū)檢查孔布置
鉆取巖樣完整、柱狀,呈灰色,局部較為破碎,結石有一定強度,可見成分非常均勻。
為檢查樁與樁的搭接質量和旋噴樁體滲透性能,采用靜水頭壓水方法對群樁中心檢查孔GS-J-01分段進行了壓水,對GS-J-06檢查孔進行了全孔段壓水。根據壓入流量值按下式計算透水率。
式中:q為透水率,Lu;Q為壓入流量,L/min;P為作用于試段內的全壓力,MPa;L為試段長度,m;經計算全孔段平均透水率為0.73Lu。
本工程豎井封底和始發(fā)端地層加固設計采用高壓旋噴方案,應是可行的,因為沒有其它更為有效的經濟方案可取代。但對于本工程而言,采用高壓旋噴對豎井封底和始發(fā)端地層加固還存在相當大的難度:1)加固地基深度達到50 m,超出國內常規(guī)高壓旋噴灌漿施工深度,高噴效果一般難以評估。因為隨著深度的增加,地層的密實度增大(復勘資料25~50 m標貫擊數(shù)為30~60擊),高壓噴射灌漿影響范圍就會隨之變小。2)本工程需要加固處理的地層為粉砂和中砂地層,含泥量很少,透水性強,地層壓力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旋噴樁樁體直徑。基于以上兩個方面考慮,我們在高噴試驗施工工藝選擇上,除嘗試設計的兩管法外,主要選用并實施了雙高壓三管法(雙高壓漿液三管旋噴和新三管法旋噴)工藝試驗,以增大對地層的切割破壞能力,求得較大的旋噴樁徑。
通過試驗證明,采用設計的兩管法高壓旋噴工藝實施50 m深度旋噴施工,難度大,卡、埋噴管事故率高,不適宜。因為普通雙管法采用單泵供漿,漿量較小(一般為70~80 L/min),旋噴孔深度大,不能形成正常返漿,排漿通道不暢通,造成泵入的水泥漿液全部壓入地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超高壓灌漿,旋噴孔周圍受到過大的地層壓力,無法予以平衡,勢必造成孔壁跨塌,繼而形成卡、埋噴管事故。
采用雙高壓漿液三管法和新三管法泵送流量增到130~150 L/min,能夠形成正常返漿,具備高壓旋噴灌漿正常施工作業(yè)條件,通過試驗采用這兩種高壓旋噴灌漿工藝方法均可行。
[1]肖雪茹.高壓旋噴注漿法加固土質地基機理研究[J].水利技術監(jiān)督,2007(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