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貼著人物讀

      2012-08-15 00:42:44江蘇余一鳴
      名作欣賞 2012年13期
      關(guān)鍵詞:第一人稱賈府黛玉

      / 江蘇_余一鳴

      作 者: 余一鳴,作家,教育學者?,F(xiàn)為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南京外國語學校教師。出版有教學論著《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教育隨筆《我自守望》等。

      貼著人物寫,沈從文先生早就說過。作家王安憶、畢飛宇也寫過這樣的創(chuàng)作談。2011年8月,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曾到筆者所在的學校與我校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勒·克萊齊奧說,如果我寫的人物是位小姑娘,那我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小姑娘。顯然,貼著人物寫已經(jīng)成了優(yōu)秀作家的共識。所謂“貼著人物寫”,就是說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邏輯和情感走向,做什么樣的事說什么樣的話,都是由人物的身份與性格決定的。作者只有尊重人物、體貼人物,才能把人物寫好。作為一名熱愛寫作的語文教師,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對這一點也感受頗深。從職業(yè)出發(fā),我倡導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貼著人物讀,作家告訴了我們塑造人物的門徑,我們從作品出發(fā),溯流而上,能找到作家的出發(fā)點,更容易尋覓到人物形象的解讀密碼。在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本時,我以《我與地壇》《林黛玉進賈府》《一個人的遭遇》為例進行了教學指導。

      貼著人物讀散文

      不論是敘事散文還是抒情散文,作者往往是用第一人稱表達,散文講究真情實感,很多景物描寫和情感描寫都具有個性,貼著人物讀那些文字,仔細揣摩能夠更深入作者的內(nèi)心。以《我與地壇》為例,我將下段文字放在投影屏幕上: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的觀察點是什么位置?作者的眼睛處在什么高度?

      很明顯,作者是坐在輪椅上,作者的眼睛應(yīng)該在正常人的腰部高度。于是,我和同學們探討,停在半空的“蜂兒” 其實就在輪椅上方不遠,因為輪椅離地面近,所以近距離描寫了“螞蟻”、“瓢蟲”、“蟬蛻”,還有草葉上的“露水”。描寫得如此生動細致,我們不能忽視,這個視角是史鐵生獨有的視角,這樣的觀察和描寫是坐在輪椅上的人才能有的。照此類推,同學們找出了如下的語段:

      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

      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斜陽中,“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只有從輪椅上遠望的史鐵生才能看到這種坎坷。雪地上,那些“孩子的腳印”,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俯拾即是。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以及“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也應(yīng)該是比別人距地面更近的史鐵生最先嗅到。

      再就是寫母親的那一句結(jié)尾,“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從“車轍” 到“母親的腳印”,我們想象得到,這兩者與作者的眼睛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別小看這比正常人只近了半個身子的距離,但它卻是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這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兒子切身的痛感,在別人的眼中那是浮影,在他的眼中,那是烙印。

      如果這樣貼著史鐵生的眼光去讀,我們就能讀出更真實的現(xiàn)場感,讀懂這是只屬于史鐵生的語言,讀出深切的體悟,在痛楚之中理解史鐵生對生命的超越是何等的不易。

      貼著人物讀小說

      閱讀者怎樣做到在小說中與人物同行?我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兩點值得歸納。

      1.敘述角度轉(zhuǎn)換其實有助于貼著人物讀。

      小說與散文不同,有的作家喜歡用第一人稱,更多的作家喜歡用全知視角,用第三人稱表現(xiàn)人物。有的學生有疑問,貼著人物讀,敘述角度轉(zhuǎn)換是不是一種障礙?我告訴學生,幾乎每個作家在寫作初步階段,都為敘述角度轉(zhuǎn)換的問題傷過腦筋,原因是第一人稱敘述事件,往往“我”這個人物既參與故事情節(jié)的現(xiàn)場,又是小說的情節(jié)線索,既是參與者又是敘述者,如果不轉(zhuǎn)換成全知視角,有些情節(jié)和故事背景的交待就難以完成。但是,優(yōu)秀的作家不論是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只要你貼著人物讀,都能發(fā)現(xiàn),他們巧妙地處理好了這個問題,兩者悄悄完成互換,使人物性格的復(fù)雜性和情節(jié)的推進銜接得天衣無縫。關(guān)鍵是我們要做有心人,如果我們把自己想象成小說人物,去研究敘述角度,再比較和推究細節(jié),就能發(fā)現(xiàn)人物的深層性格和作者的獨具匠心。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作者用的是第三人稱,眾所周知,作者是用林黛玉的目光來介紹賈府的政治地位以及奢侈的生活,當然,最重要的是推出人物。我們看到了賈府詳細的建筑構(gòu)造,看到了府內(nèi)豪華的物品鋪張,從小說的真實性出發(fā),黛玉看是看見了,但是就年幼的她而言,那么細致的介紹顯然不是她能講出來的,相關(guān)知識她那時還難以具備,細細分析,作者在這些地方已經(jīng)轉(zhuǎn)換成全知角度敘述。最明顯的是這里一段:

      后人有《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wù),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yè),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是一段插敘,敘述者完全遠離情節(jié)現(xiàn)場,簡直是作者赤膊上陣,跳進來作的旁白。但是,這種手法是文學手法的一種,有效有意義。從黛玉的角度去讀,這二詞與耳聞的寶玉形象相符,更激起了黛玉的興趣,黛玉在賈府的勢壓下除了多愁多落寞,必然也有逆反,這是她偏偏愛上寶玉這個愚頑之徒的心理因素之一。

      在《一個人的遭遇》中,兩個敘述者都是第一人稱,一個是傾聽者,一個是講述者,盡管前者也是用“我” 敘述,其實這個“我” 替代的是全知者的角色,因為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肖像描寫都是這個傾聽者介紹的,無疑,在這篇小說中我們貼的人物是故事的主角,是后者,即索科洛夫。但是,不要忽視傾聽者“我”在開頭就完成了索科洛夫的肖像敘述:

      父親的樣子可不同了:棉襖上有好幾個地方燒了洞,只是粗枝大葉地補上,破舊的草綠色褲子上的補丁,不是好好地縫上去,而是用稀稀落落的男人的針腳釘上去的;腳上穿著一雙差不多全新的軍用皮鞋,可是一雙很厚的羊毛襪卻被蟲蛀破了,它們顯然沒有得到女人的照顧……

      這段描寫生動而豐富,幾乎每一句都是解讀索科洛夫這個人物的鑰匙,他為什么是這樣的穿著?我們貼著索科洛夫這個人物讀下去,就感受到了這段描寫的價值,除了它的懸念價值,還應(yīng)發(fā)現(xiàn),如果說這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索科洛夫這個人物的身影,不如說它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補充,使講述者這個人物神形兼顧,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了。

      而第一人稱敘述的優(yōu)勢在于真切,當我們貼著人物讀時感同身受。如索科洛夫這幾句切身描述:

      他撲在我的脖子上,吻著我的腮幫,嘴唇,前額……響亮而尖利地叫了起來……

      他貼住我的身體,全身哆嗦。

      他用兩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沒有松開。他又把自己的小臉蛋,貼在我那沒有刮過的腮幫上,好像粘住了一樣。

      這種描寫產(chǎn)生的感染力與在場效果,是全知敘述難以達到的。

      2.心理描寫是貼著人物讀的向?qū)А?/h3>

      打開課文《林黛玉進賈府》,開頭我們就看到了黛玉的心態(tài),即“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心態(tài)決定了行為細節(jié),她“自上了轎,進入城中,從紗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華,人煙之阜盛,自與別處不同”。這“從紗窗向外瞧了一瞧” 說得直白一點,其實就是偷窺,無意之中就暴露了黛玉心中的自卑,也為后文中她的謹慎、敏感和乖巧鋪了第一個臺階。

      類似的句子這一回中還有:

      黛玉想道:這必是外祖之長房了。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

      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

      每一段心理描寫后都是大段的敘述,或環(huán)境描寫,或人物描寫,而我們設(shè)身為黛玉,人物的心態(tài)在描寫過程中逐步發(fā)展和復(fù)雜。要想深入細致地探索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思想,真正領(lǐng)會人物的真情實感,必須描摩人物的心理活動。

      讓我們來看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寫:

      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瞧吧,這才是真正的醫(yī)生!他就是當了俘虜,就是在黑暗中,還是干著自己偉大的事業(yè)。

      第一句是個比喻句,這句話說明了索科洛夫拿定主意要收下這個兒子。第二句是內(nèi)心獨白,清楚而直接地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明了人物的是非價值觀。這樣的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有了感情和性格,有了思想品質(zhì),甚至可以說相對于語言、動作等描寫,是點睛之筆,它使人物形象躍然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倡導我們的學生貼著人物讀,在閱讀教學中的出發(fā)點在于,閱讀原本是從快樂出發(fā),從興趣出發(fā),從人性需要出發(fā),以人為本。但我們的學生在日積月累的考試轟炸中,已養(yǎng)成了拿到文章先找題,帶著題目讀文章的習慣。這樣的閱讀是對作品的扭曲和肢解,既是對作品的摧殘,也是對學生終身閱讀能力的摧殘。倡導學生貼著人物讀,是力爭讓學生從目前的應(yīng)試閱讀中,擠出一條門縫,呼吸自由閱讀的空氣,復(fù)歸人性化。

      猜你喜歡
      第一人稱賈府黛玉
      黛玉講詩
      幽默大師(2019年6期)2019-06-06 08:41:46
      黛玉為什么愛哭?
      海峽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40
      漢代銅鏡銘文中的第一人稱
      中國收藏(2017年4期)2017-05-13 07:23:02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談小說教學方法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4
      不僅僅是眼淚*——黛玉的另一種解讀
      第一人稱小木屋
      從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讀《林黛玉進賈府》
      中學語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
      王夫人“點頭不語”有深意——品讀《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一個細節(jié)
      語文知識(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1
      《林黛玉進賈府》人物形象分析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大荔县| 项城市| 湛江市| 乐安县| 孝义市| 台中市| 德清县| 偏关县| 祁连县| 潜山县| 宁强县| 辽阳市| 循化| 万年县| 岳西县| 天门市| 嘉黎县| 和顺县| 辰溪县| 琼中| 香河县| 盘山县| 兴隆县| 昆明市| 贵德县| 城固县| 宁明县| 都匀市| 白河县| 万全县| 安平县| 雅江县| 舒城县| 南江县| 开远市| 昌平区| 望江县| 横山县| 沁源县| 丰顺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