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飚,張雪輝,高永旺
(廣西北海市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廣西 北海 536000 E-mail:956111840@qq.com)
骨轉移瘤是指原發(fā)于骨骼或肌肉骨骼系統以外其它器官的惡性腫瘤,通血液循環(huán)或直接侵及骨組織而形成的繼發(fā)性骨腫瘤。99m锝(99mTC)-亞甲基二磷酸鹽(MDP)全身骨顯像對腫瘤骨轉移的探測靈敏度高,但特異性低。CT的解剖分辨率好,特異性高,但靈敏度較低。SPECT/CT實現了CT解剖圖像與功能成像的同機融合,極大提高對骨骼病變良惡性的鑒別診斷能力。筆者通過對SPECT/CT融合顯像與全身骨顯像進行對比分析,探討SPECT/CT融合顯像對腫瘤骨轉移診斷的增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收集了2009年 1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全身骨顯像及SPECT/CT顯像的154例可疑腫瘤骨轉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腫瘤患者,年齡29~89歲。154例中肺癌32例,鼻咽癌33例,乳腺癌21例,前列腺癌 26例,宮頸癌16例,胃癌4例,食管癌5例,結腸癌 6例,直腸癌 5例,甲狀腺癌3例,不明原發(fā)病灶的轉移癌3例。所有患者均為全身骨平面顯像發(fā)現有異常骨放射性濃聚灶或異常放射性缺損灶者。廣泛骨轉移、超級骨顯像的患者不納入本研究。
1.2 顯像與方法
1.2.1 顯像儀器及顯影劑 顯像儀器為Philips Precedence 16 SPECT/CT,CT為16排診斷級CT;放射性核素發(fā)生器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MDP藥盒由江蘇省原子醫(yī)學研究所江源制藥廠提供。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標記藥物,99mTC-MDP放化純度>95%。
1.2.2 檢查方法 靜脈注射99mTC-M DP 740~1 110MBq,囑患者30min后飲水500~1 000ml,3~6h后檢查,檢查前排空尿液,并注意避免尿液污染衣褲和身體。全身骨掃描采用低能通用準直器,雙探頭采集,能峰 140keV,窗寬 20%,矩陣 256×1024,采集速度150mm/min行。發(fā)現可疑濃聚病灶后以病灶為中心,分別行CT掃描和SPECT圖像采集,CT掃描條件:電壓120kV,電流 150mA,層厚2mm,矩陣1024×1024。SPECT采集:行雙探頭平行采集,能峰140keV,窗寬 20%,矩陣64×64,連續(xù)采集 360°,分別旋轉 180°,步進 6°,10s/幀。 應用Astonish程序處理原始核醫(yī)學圖像,采用Syntegra軟件進行圖像融合。
1.3 圖像分析及診斷標準 2位經驗豐富的核醫(yī)學科醫(yī)師共同分析全身骨顯像平面圖像,然后結合CT圖像,分析SPECT/CT融合圖像。診斷結果分別為:①腫瘤骨轉移或骨轉移可能性大;②無腫瘤骨轉移或無骨轉移可能性大。
全身平面骨顯像的診斷標準[1]:①腫瘤骨轉移:全身骨骼見多個不對稱的放射性異常分布灶(3個或3個以上);長骨骨干放射性異常分布或累及毗鄰關節(jié),或呈孤立性病灶;脊椎放射性異常病灶位于椎體內和椎弓根內;肋骨放射性異常病灶沿肋骨走行。②無腫瘤骨轉移:放射性異常病灶位于手術、外傷、骨折部位;四肢關節(jié)呈對稱性異常分布;脊椎放射性異常分布毗鄰椎間盤的椎體邊緣,突出在椎體輪廓外、椎小關節(jié);肋骨異常分布呈圓形或類圓形,或雖呈短條形但垂直于肋骨長軸。
SPECT/CT融合圖像的診斷標準[2,3]:①腫瘤骨轉移:局部有異常放射性濃聚灶,排除手術、外傷、骨折、骨島等良性病變,CT有骨質破壞、骨皮質中斷,伴或不伴有軟組織腫塊影;局部骨有異常放射性濃聚灶,CT未見明確骨質破壞和軟組織腫塊影,但可排除手術、外傷、骨折、骨島、放療史等良性病變;②SPECT/CT診斷無腫瘤骨轉移:SPECT圖像放射性異常分布區(qū)有手術、外傷、放療史;CT表現為非病理性骨折、關節(jié)脫位、骨囊腫、骨島及其他良性骨腫瘤性病變,也可表現為骨質增生、硬化、骨贅形成、椎體壓縮及其他骨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等,沒有骨質破壞及軟組織腫塊。
最終診斷:①手術或穿刺組織病理檢查;②2種以上其他影像技術(MRI、CT、X線)診斷結果一致;③3~6個月SPECT/CT復查或長期(≥6個月)隨訪。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全身平面顯像和
SPECT/CT融合顯像兩組符合率的差異進行χ2檢驗。
154例全身平面骨顯像共發(fā)現342處異常放射性濃聚灶,最終確診腫瘤骨轉移患者83例,無腫瘤骨轉移者71例。
全身骨顯像診斷骨轉移或骨轉移可能性大76例,無骨轉移或無骨轉移可能性大78例;全身平面骨顯像診斷與最終診斷結果符合115例,準確性為72.72%(115/154);其中骨轉移診斷符合61例,靈敏度為73.49%(61/83);無骨轉移診斷符合54例,特異性為76.06%(54/71)。
SPECT/CT融合骨顯像診斷骨轉移或骨轉移可能性大84例,無轉移或無骨轉移可能性大70例,SPECT/CT融合骨顯像診斷與最終診斷結果符合 147例,準確性為 95.45%(147/154);其中骨轉移診斷符合79例,靈敏度為95.18%(79/83);無骨轉移診斷符合68例,特異性為95.77%(68/71)。
SPECT/CT融合骨顯像診斷準確性、靈敏度、特異性明顯高于全身平面顯像診斷。χ2分別為26.17、14.78和 11.41,差異有顯著性(P均<0.05)。
3.1 全身平面顯像是診斷腫瘤骨轉移最常用的方法,其靈敏度高可顯示全身骨骼系統,對骨骼異常放射性濃聚灶一目了然,通??杀萖線片早3~6個月發(fā)現骨轉移灶[4]。但平面骨顯像難以對組織結構重疊部位的病灶精確定位,同時肋骨、肩胛骨、骨盆等部位發(fā)生骨轉移時,平面骨顯像不易區(qū)分其具體部位[5]。MDP在骨骼中的聚集主要取決于骨代謝的活躍程度和骨局部血流狀況,骨轉移灶和良性病灶骨鹽代謝活躍且血供豐富都顯示為放射性濃聚,平面骨顯像僅能根據其濃聚程度、范圍、大小、部位、形態(tài)等來鑒別[6]。SPECT/CT同機圖像融合能同時提供解剖和功能圖像,特別是同機配置診斷性螺旋CT,極大提高了SPECT/CT的性能,同機融合避免了錯位融合及檢查時間差所致的功能圖像及解剖圖像不一致;CT對SPECT圖像進行衰減校正,提高了圖像質量和定位診斷的準確性,可對生理性攝取做出排除性診斷。本研究顯示,SPECT/CT融合骨顯像診斷準確性、靈敏度、特異性均明顯高于全身平面顯像診斷。在腫瘤骨轉移診斷方面SPECT/CT較全身骨顯像有明顯增益價值。
3.2 脊柱是腫瘤骨轉移好發(fā)部位,惡性腫瘤高齡患者居多,脊柱普遍有退行性改變。脊柱呈異常放射性濃聚分布的病灶,可能是骨轉移性病灶,也可能是退行性,或二者并存。骨骼病變的良惡性與病灶部位有關,當病變累及椎體或椎弓根常提示為骨轉移,濃聚灶位于椎小關節(jié)或有骨質增生、骨贅形成區(qū),可結合臨床考慮為良性病變[7]。CT顯示有骨質破壞而骨顯像顯示為放射性濃聚的病灶,多提示有骨轉移的可能[8]。骨顯像靈敏高,但缺乏特異性。SPECT/CT設備中的診斷級螺旋CT依靠其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的優(yōu)勢,能顯示病變部位骨密度的性質、骨小梁分布、骨皮質有無破壞或中斷、病灶周圍有無異常軟組織、椎體形態(tài)是否改變以及病灶的CT值,SPECT/CT結合了CT的解剖結構定位與平面顯像高靈敏度2種特性,可對脊柱濃聚灶性質作出診斷和鑒別診斷。
3.3 SPECT/CT顯像也有其局限性,骨轉移灶、炎性反應或外傷等全身平面顯像均可顯示放射性濃聚灶。本組SPECT/CT顯像的誤診中,有1例患者不明原因腰痛,骨顯像第1腰椎椎體異常放射性濃聚灶,CT融合最初考慮轉移可能性大,6個月后復查濃聚灶變淡,痛感減輕,因患者有外傷史,考慮為隱匿性骨折所致;2例女性患者骨顯像骶髂關節(jié)輕度放射性濃聚,CT未見異常,最初考慮骨質疏松,后隨訪復查放射性濃聚增高,并出現骨質破壞,經病理檢查最終診斷為骨轉移。因此,由于腫瘤骨轉移早期骨質密度改變不明顯,病灶局限,容易誤診為良性病變,這種情況應綜合分析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及臨床各項檢查,不應僅以放射性分布異?;駽T骨質有無改變作為診斷骨轉移標準。
綜上所述,SPECT/CT的同機融合圖像實現了功能顯像和解剖影像的良好結合,提高了腫瘤骨轉移診斷的準確性。但還需進一步總結和積累經驗,減少誤診。
[1] 趙禎,李林,李芳蘭,等.SPECT/CT同機融合顯像鑒別診斷良惡性病灶的價值[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39(6):1036-1039.
[2] 鄭建國,趙波灃,于治國,等.SPECT/CT融合顯像在肋骨病變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7,23(6):925-928.
[3] 李亞倫,趙禎,趙麗霞,等.放射性核素骨SPECT/CT同機融合顯像診斷SPECT難于確診骨病灶[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24(10):1641-1643.
[4] 李飛,陳紅,劉秀霞,等.SPECT/CT同機圖像融合診斷轉移性骨腫瘤的臨床價值[J].安徽醫(yī)學,2011,32(8):1101-1105.
[5] 秦永德,李肖紅,王塞崗,等.SPECT/CT骨顯像在腫瘤患者可疑脊柱轉移灶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2008,28(4):249-251.
[6] Einat Even-sapir.Imaging of malignant bone involvment bymorphologic,scintigmphic arId hybrid modalities[J].J Nucl Med,2005,46:1356.
[7] 朱廣文,張延軍,杜雪梅,等.99mTC-MDP SPECT/CT骨顯像診斷惡性腫瘤骨轉移的價值[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2005,25(6):335-336.
[8] 王新華,趙艷萍,陸海鍵,等.SPECT/CT顯像診斷轉移性骨腫瘤的臨床意義[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2010,30(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