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某學會和一些單位聯(lián)辦的“中小學優(yōu)秀論文評選”中,最終的評選結果為:一等獎174篇,二等獎5686篇,三等獎11788篇,獲獎率達63.03%。面對質疑,該學會負責人稱:“多數(shù)人得不到獎,誰還參加競賽?你查查,哪家評獎不是如此?”
記者在蘇中某市教育網(wǎng)見到一則“喜報”:“我市參加某某杯論文大賽成績喜人,有1208篇論文獲獎。其中,74篇獲一等獎,372篇獲二等獎,762篇獲三等獎。”該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見怪不怪地告訴記者:“不管哪家機構評,全市每次總有千余篇論文得獎?!?/p>
南京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系主任龔放表示,中小學教師評職稱、晉升、獲得榮譽和獎勵等,都少不了“論文發(fā)表數(shù)”這個硬杠子,尤其是得獎論文。而有限的教育報刊資源,難以承載龐大的論文發(fā)表需求,因此,通過征文、競賽、交流、研討等形式給論文評獎,并視同正式發(fā)表獲獎,就被“有心”人士與部門發(fā)掘了出來。
“我知道這些獎不過硬,但評職稱管用就行。”南京市一位教師表示,“花錢少又得獎,評職稱還有優(yōu)勢,是條‘捷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