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柳花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外語系 湖南 婁底 417000)
人類無論是誰都是按照自己的感覺器官來把握外界,所以把自己當做做事、說話的原點是理所當然的事,這種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說把說話人作為參照點。但是說話人向聽話人移動時,到底以誰為參照點,言語之間存在分歧。根據(jù)這個觀點,從意義出發(fā)來分析中國人和日本人在方向認識上,“來”和“去”的差異。
“來”“去”和“來る”“ 行く”的區(qū)別:
“來”“去”都是從起點向終點移動的一個過程,但是根據(jù)說話人位于起點還是終點而被區(qū)分使用著?!叭ァ笔钦f話人從目前所在位置向終點移動的過程,而“來”是從其他地方向著說話人所在地移動的過程。也就是說“來”是求心運動,“去”是離心運動。日常生活中,中文的“來”“去”和日語的“來る”“行く”并不是完全按照上述法則在使用著。
(A和B在逛街,突然,A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母親說要到A住得地方去)
(1)A:ごめんね、お母さんがうちに來るんだって。すぐ帰らなきゃ。
B:あ、そうか。じゃあ、早く帰って。
(1)’A:不好意思,我媽要去我那兒(我媽要來我家),我得趕緊回去。
B:啊,這樣啊,那你趕快回去吧。
(2)*太郎はうちに行った。
(2)’太郎去了我那兒。
例(1)所示,現(xiàn)在A不在家,也同樣用了“來る”,說話人A在說話時習慣把視點從目前所在地移動到自己家,進而立足自己家來描述移動的方向,但是中文句 (1)’句中,“來”“去”都有可能使用。用“來”的話,表達的是母親向著說話人自己的方向移動,這個和日語的“來る”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求心運動,用“去”的情況則是現(xiàn)在自己不在家,說話人把自己住的地方看做是另外一個地方,母親要去這個地方,說話人客觀地向聽話人轉(zhuǎn)述母親要去那個地方的事實。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日語中說話人位于起點或者終點時,以說話人以外的地方作為視點的表達是不合理的,所以(2)這種表達是不正確的。而譯成中文句(2)’卻是正確的。說話人僅僅把自己家當做一個場所來敘述太郎向這個場所移動的一個客觀事實。
丸尾指出中文的“來”“去”都能表達說話人和聽話人的位置關(guān)系,在此基礎(chǔ)上,“去”可以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客觀地講述移動過程本身。另一方面,森田也指出日語中,如果移動的出發(fā)點和著落點都不是說話人所在位置的話,那么,說話人可以處于客觀眺望的立場或者主觀地移動到出發(fā)點和終點,處于歡送或迎接的立場,也就是說,“來”是主觀的表達,而“去”即使主觀的表達也是客觀的表達。
通過以上例句,指出“來”“來る”具有主觀性,而“去”“行く”具有客觀性,而且日語是比中文更具主觀性的語言。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對“來”“去”和“來る”“行く”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達到了充分的共識,在此基礎(chǔ)上來分析下列例句。
(3)A:すみません、Bさん、ちょっと來てください。B:は~い、すぐ行きます。
(3)’A’:不好意思,B,請你來一下。
B’:好的,我馬上來。
(4)
李さん○→○王さん
●趙さん
場面Ⅰ
王さん:李さん、本當に遊びに來てよ、李さんはいつも行く、行くって言って全然來ないんだもん。
李さん:王さんが來てよ。私は最近、忙しくて時間がないんよ。
王さん:そうか。しゃあ、行くよ。
小王:小李,你來玩吧,你老是說“來,來”的,但一次也沒來過。
小李:你來玩吧。我最近很忙,沒時間啊。小王:這樣啊,那好吧。我來吧。
場面Ⅱ
王さん:いつ時間があるの?一緒に趙さんのところに遊びに行こうか。
昨日、李さんと一緒に遊びに來てねって電話してくれた。
李さん:あ、そうか。しゃ、明日行こう。
小王:什么時候有時間???一起去趙那兒玩去。昨天,趙打電話跟我說要我和你一起去她那兒玩。
小李:哦。那行,明天去吧。
從以上所舉例子可以看出,日語嚴格按照“來る”是求心運動,“行く”是離心運動的規(guī)則,而中文(3)’和(4)的場景Ⅰ所使用的移動動詞和日語是相反的。場景Ⅱ中,中文也嚴格遵守著“來”是求心運動,“去”是離心運動的規(guī)則,由此可見,中文中當說話者、聽話者還有第三者之間對話時,“來”是向著自己移動的求心運動,而“去”是離自己遠去的離心運動,除了遵守這條一般的規(guī)則之外,說話人向著聽話人移動時,視點可以移動到聽話人這一方。
(5)?私は太郎の家に來た。
(5)’我來了太郎家。
(5)在日語中是不成立的。如果附加“說話者在太郎那里”這一條件的話,(5)的說法就是成立的。如果不附加這個條件的話,就是不自然的表達。從(5)’的中文句來看,即使不附加類似日語中的條件,也馬上能明白說話人目前在哪里。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結(jié)果是因為日語的(5)在表達向著說話人自己家移動的求心運動時,才要用“來る”,而中文(5)’是說話人將視點移動到了太郎家,來敘述自己現(xiàn)在所在位置的表達。這種情況在中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6)(飛行機の中でAとBの対話)
A:あ、どうしよう、日本語は全然わからない。一人で生活できるかな。
B:心配しないで、日本に行くのは日本語を勉強するためじゃやないか。
A:啊,怎么辦啊,日語完全不懂,一個人能生活下去不啊。
B:不要擔心,來日本不就是為了學日語嗎。
在中文里,只要是出發(fā)了,視點就移到了到達點,而日語則不一樣,只要沒有到達著落點就不能把視點移到著落點。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中文的“來”“去”和日語的“來る”“行く”的不同,關(guān)于這兩個移動動詞的區(qū)別所示如下:
和自己無關(guān)的事情作為一種客觀事物來敘述中文經(jīng)常用“去”,但日語卻根據(jù)說話者視點的變化“來る”“行く”都有可能使用。另外用“行く”的話,可以是心理上認為是向著遠離說話人的地方移動,或者也可以表達從地點A向地點B移動這一單純的意思。
如果是和自己有關(guān)的事情的話,在中文里,根據(jù)說話人視點的變化“來”具有靠近自己的求心運動的主觀表達,“去”即具有僅僅作為客觀事實表達移動動作的客觀表達,也具有遠離說話者自身的離心運動的主觀表達,而日語則嚴格遵守“來る”是靠近參照點的求心運動,“行く”是遠離參照點的離心運動這一規(guī)則。與中文里的視點置于到達點相對,日語中的視點在到達以前都不能置于到達點。
[1]池上嘉彥·守屋三千代2009.『自然な日本語を教えるためにー認知言語學をふまえてー』ひつじ書房.
[2]澤田淳2009.「移動動詞「來る」の文法化と方向づけ機能―「場所ダイクシス」から「心理的ダイクシス」へー」『語用論研究』第11號.
[2]加藤晴子2006.3.「中日対訳コーパスにみる“來”“去”と「來る」「行く」の対応狀況」『応用言語學研究』第8號.
[3]丸尾誠2005.『現(xiàn)代中國語の空間移動表現(xiàn)に関する研究』白帝社2005,10.
[4]森田良行.「「行く·來る」の用法」『國語學』第75號,1968,9月: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