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麗 陳彩虹
護理工作具有科學性、連續(xù)性、獨立性等特點,是臨床診斷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護理工作乃“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臨床觀察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護士通過臨床觀察,不僅能及時發(fā)現病情變化,不失時機搶救患者的生命,為早期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也為護理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
1.1 典型觀察 觀察疾痛典型特征,有些疾病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在觀察上較容易,因而往往容易發(fā)生差錯,因為疾病可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加上個體差異,所以在典型觀察時,一定要注意非典型的經過,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疾痛演變過程,當患者有癥狀、體征或主訴時,護士該如何觀察以便能及時發(fā)現異常情況,如猝死、惡性心律失常等,為防止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時為搶救贏得時機,降低病死率。
1.2 特異觀察 發(fā)現患者的特異性這種觀察要在疾病發(fā)作時,如心絞痛、癲癇發(fā)作等,此時觀察最能反應疾病的本質,可以為臨床護理判斷找出可靠的依據。對已確診的患者疾病發(fā)作的典型表現,可以判斷疾病的輕重程度。臨床護士在觀察時要注意,已經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的心律失常進行24 h連續(xù)心電監(jiān)護,觀察并記錄心率、心律的變化,并做好預防措施,控制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對心血管疾病多在夜間發(fā)病,患者起病急、病情變化多、病死率高、不確定因素多,所以夜間觀察極其重要。夜間巡視病房時要觀察患者入睡前的情緒變化、生命體征、入睡情況、入睡后呼吸的節(jié)律、次數及心律、心率等細微的變化。對介入手術的患者,要注意手術中、術后與患者的交流,囑其回答簡單的問題及活動肢體,以觀察判斷其語言、感覺功能的情況等。
1.3 動態(tài)觀察 護士只有通過動態(tài)臨床觀察才能對疾病的發(fā)展做到心中有數,得心應手。護理臨床觀察的內容有環(huán)境安全的觀察、患者一般情況的觀察,包括患者的心理狀況、病情變化、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的變化、治療效果的觀察,轉科觀察。護理觀察的重點對象是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手術患者、特殊檢查的患者、隨時有病情變化的患者等。如果要獲得更客觀,更全面的資料,還需采用觀察和護理體檢的方法。如對新入院患者應在晨間查房時通過和患者交流,傾聽其訴說,并觀察患者的面色、表情、情緒變化及房間的氣氛,設施的使用情況,以便了解其心理、情緒、飲食、大小便及生命體征情況,以及患者對住院環(huán)境、醫(yī)護人員、治療方案的熟悉情況;如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觀察患者的面色、唇色、顏面及四肢有無水腫,臥位是否舒適,吸氧前后呼吸困難是否改善,皮膚發(fā)紺是否減輕或消失,氧飽和度是否正常,用藥前后尿量的變化等;當患者原有癥狀發(fā)生改變或新的癥狀出現時,應提高警惕。當患者出現疲乏、胸悶、眩暈、氣促等癥狀,應警惕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如心肌梗死的患者心律失常多發(fā)生于起病后1 d或2 d,以24 h多見,可伴有乏力、頭暈、暈厥等癥狀。各種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見,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縮,如室性期前收縮頻發(fā)(每分鐘5次以上),成對出現或呈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損傷期時,常為心室顫動的先兆。
1.4 效果觀察 通過治療護理效果觀察,可以檢驗治療護理是否合適,為修改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另外,還可以檢驗診斷正確與否,可以完全修改診斷,從而重新制定治療護理計劃。
2.1 臨床上許多疾病發(fā)作是一過性的,護士24 h值班守護在病房,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接觸患者,只要耐心細致地進行觀察,常常能獲得第一手疾病發(fā)作時的資料,如能詳細記錄,無疑能為早期診斷提供線索和依據。
2.2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臨床護理的病情觀察是貫穿于整個治療,護理的全過程,對于治療效果,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時掌握,有賴于護士及時掌握病情的動態(tài)變化。例如對于昏迷患者的病情觀察多數依賴于護士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與記錄,以判斷昏迷程序的進度情況和及時提供臨床資料,以利于醫(yī)生的治療方案和不斷完善。
2.3 在疼痛診斷治療過程,即使診斷已經明確,還要隨時注意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如果只注意原發(fā)病的治療而對患者的并發(fā)癥未及時發(fā)現,未給予有效的治療和預防。則仍將貽誤疾病的治療,臨床上由于許多疾病的并發(fā)癥原因復雜,癥狀表現隱匿,護士通過認真細致的臨床觀察,從而及時配合醫(yī)生治療護理及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1 護士應具有豐富的醫(yī)學理論知識,整體護理觀念、現代護理理論,治療科學理論知識、不斷更新知識,拓寬知識面,注重自身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揮,掌握過硬的基礎護理和??谱o理的操作技能,在實施整體護理過程中,應用護理程序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幫助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狀態(tài),促進身心康復。護士不僅要掌握護理專業(yè)知識,還應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較強的臨床觀察能力,是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積淀,需要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不斷訓練和培養(yǎng)。因此,平時注意加強“三基”理論知識、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加強與醫(yī)生的交流,引導其熟悉疾病的臨床表現、發(fā)病規(guī)律、護理要點、心電圖的基本知識、常用藥物的不良反應,以拓寬知識面,使護士逐漸掌握臨床護理觀察的技巧和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護士的綜合能力。以滿足患者的需求,適應各方面的需要。
3.2 必須應用科學的理論和知識指導臨床實踐,在臨床工作中須帶問題虛心求教,才能及時找出正確答案,不斷總結積累臨床經驗,提高觀察病情的能力。同時在護理實踐中要做“五勤”,即腿勤、眼勤、嘴勤、手勤、腦勤。護士的服務對象是人,而且是被疾病折磨的,甚至失去理智的患者。因此,護士應重視自身品德修養(yǎng)的提高,只有具備良好的品德,熱愛本職工作,具有救死扶傷的高度責任感和嚴謹的工作作風、關心體貼患者,才能觀察出病情變化,及時解決發(fā)現的問題,以一種動態(tài)的視角去觀察患者。護士長每周選擇1例典型病例,根據疾病的典型癥狀、體征、治療用藥情況、潛在的并發(fā)癥、潛在的護理問題及需采取的護理措施,組織全科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查房,從不同的層面引導護士進行觀察。采用病例導入式、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先由責任護士提出護理問題,制訂護理計劃。在落實護理計劃中,充分討論,對臨床問題進行評判性分析,明確護理觀察的目的,提出護理觀察的內容,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充分調動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提出平時工作中的疑惑與經驗,同大家交流分享。護士長根據病情的變化,從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療、轉歸等方面有針對性地、由淺入深地引導護士進行觀察,培養(yǎng)護士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護士的綜合能力,臨床護理專業(yè)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
[1] 李加寧,韓紅芳.用護理觀察關鍵要素標準規(guī)范護理記錄.中華護理雜志,2009,44(9):833.
[2] 喬安花,席淑華.臨床專科護士勝任力的研究現狀.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79-180.
[3] 劉明.??谱o士核心能力架構之探討.中國護理管理,2009,9(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