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牟雪江
2月2日,《華爾街日報》消息說:歐盟委員會不排除在伊朗石油供應突然中斷的情況下動用成員國石油儲備的可能性。盡管伊朗聲言要先發(fā)制人地反擊歐盟石油禁運,率先切斷對歐洲的石油出口,但歐盟外交人員認為這種威脅并不大。
歐盟與伊朗的石油之爭拉鋸戰(zhàn)仍然在繼續(xù),這個時候歐盟表態(tài),不但表明其“手中有油,心中不慌”,也說明了石油戰(zhàn)略儲備在應對危機時的中堅力量。路透社日前獨家透露的一條消息也用石油戰(zhàn)略儲備給動蕩的世界一顆定心丸,消息說“西方28個石油消費國組成的國際能源署已經制定了石油儲備計劃,足以釋放出相當于當年海灣戰(zhàn)爭時5倍的油儲……可以完全替代因為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而出現(xiàn)石油出口短缺”。
對于危機,對于戰(zhàn)爭,對于油價高企,“石油儲備”可以說是老生常談。而這次伊朗與西方目前的關系持續(xù)緊張,各國的石油戰(zhàn)略儲備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許多資料對各國的石油儲備在進行著對比與分析。有些媒體更是將中國與美國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天數做了對比,認為美國的儲備天數達200多天甚至更多,而中國的儲備僅能供30-45天使用。而早在利比亞危機時英國《金融時報》就撰文指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位列全球第五。然而,在面對供應危機時,中印兩國缺乏在規(guī)模和范圍上與西方國家相當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p>
“戰(zhàn)略石油儲備是國家能源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沒有足夠的石油,經濟發(fā)展就失去動力??上覈鴮涫偷男枨蠓磻^晚,如果動手更早的話,我們就能更好地抓住2008年國際石油價格暴跌的機會,及早增強儲備能力。”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中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動手較晚而失去了一些先機。
警醒于1973年的石油危機之后,很多西方發(fā)達國家紛紛建立各自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在歐洲,多數國家都制定法律,要求儲備應能滿足90天的成品油消費。為了節(jié)約儲存費用,歐洲石油儲備中更多的是成品油。德國現(xiàn)有儲備大約50%是成品油。法國還把10%的石油儲備在本土以外,通過政府間協(xié)議的方式進行。如今,美國各地的原油儲備倉庫已經接近存儲能力極限,據稱足夠滿足國內158天的需求。而每天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美國各石油公司油輪相當于儲備8000萬桶原油,等于全世界一天的石油產量。美國巨量的石油儲備,成為美國實施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
具有應對危機底氣的國家里,在石油儲備策略上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即“藏油于民”。歐美、日、韓等國的石油儲備都有民間組織機構的參與,并占據著很大的份額。德國施行“聯(lián)盟儲備”機制,官民聯(lián)盟儲備量、政府儲備、民間儲備比率為57∶17∶26。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不但相繼建成了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而且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18處石油儲備設施。日本民間石油儲備達到77天,占據國家總儲量的46.4%。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的國家石油儲備量達到103天的原油進口量,與民間石油企業(yè)石油儲備量相加,相當于180天的原油進口量。石油儲備要耗費大量外匯,一般企業(yè)很難負擔得起,為此日本政府專門設立“日本石油公團”,支援民間企業(yè)儲備石油。
相比較,中國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計劃自2006年正式開始建設,需要15年左右時間才能完成,至2020年可以達到國際能源署規(guī)定的90天進口量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能力的“達標線”。但這一估計是以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費水平來說的,而中國的原油進口需求是呈跳躍式增長的。因此隨著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的不斷上升,源于能源的經濟風險仍然是中國經濟安全的最大風險。石油儲備成本巨大,僅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因此有專家呼吁,除了應該加大石油儲備力度外,更應重視并加快“藏油于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