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高慶華
廣播新聞,盡管不象電視新聞那樣直觀,但也存在與法的碰撞。新聞采訪與法律雖然屬于不同的社會范疇,但隨著新聞介入社會生活,特別是新聞的輿論監(jiān)督介入社會空間的不斷深入,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新聞采訪活動與法律兩者之間的關系愈來愈密切,依照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新聞媒介應當起表率作用,也就是說,新聞采訪活動,尤其是作為輿論監(jiān)督的有力武器,新聞采訪不可缺少的方式,捕捉鮮活真實素材的有效手段的隱性采訪活動必須在法律約束的規(guī)范之內,不可凌駕于法律之上。
隱性采訪又稱為秘密采訪或暗訪,是指新聞記者在未被采訪對象感知的前提下,運用攝象機、錄音機或照相機等工具,秘密地采獲新聞事實的方法。
隱性采訪是顯性采訪的重要補充。媒體通過隱性采訪的手段,可以獲取其他采訪手段難以獲取的新聞事實,從而更好地實行新聞輿論監(jiān)督。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中經(jīng)常運用隱性采訪的方式,公開暴露一些不法行為,取得了很高的社會評價:如《觸目驚心假發(fā)票》,《“罰”要依法》等節(jié)目。
隱性采訪可以幫助記者深入社會生活第一線,獲取真實可貴的第一手資料。隱性采訪極大地提高了電視記者的活動空間,也極大提高了電視的表現(xiàn)力,突破顯形采訪環(huán)境的封閉性和事實本身的隱蔽性直接抓住問題本質,鮮活生動有較強的可讀、可視、可聽性,吸引觀眾和聽眾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媒體知名度、戰(zhàn)斗力和競爭力。
在法制社會里,一切行為都要遵循法律的原則,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并未賦予記者以隱性采訪、偷拍偷錄的權利,但是縱觀憲法和法律,我國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有新聞自由權和輿論監(jiān)督以及為了更好的滿足公民的表達權利和知情權的需要而享有一種習慣性的職務權利,因此,從滿足公眾的信息需要出發(fā),凡是公眾有權了解的事實情況,新聞記者有權采訪報道,這是隱性采訪可以利用的法律依據(jù)。
1.我國憲法明確了公民具有言論出版自由和新聞自由《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其中言論出版自由引申到新聞活動中時,被理解為依法運用新聞媒體發(fā)表意見,表達自己意志的權利和自由,除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剝奪或限制之外,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阻撓和干涉。隱性采訪是顯性采訪的補充,是新聞記者采訪、挖掘新聞事實的一種方法,是新聞工作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使用的采訪權利和方式。
2.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稇椃ā返?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和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這是專指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發(fā)表意見的特殊的表達權,其“建議”是正面意見,其“批評”是反面意見,引申到新聞活動中就是“輿論監(jiān)督”,這是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jiān)督的法律依據(jù)。
3.滿足公民的知情權。大眾傳媒最重要的責任是滿足大眾“知情權”,為了滿足公民知情權的需要,記者、編輯有采訪報道的權利(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聞事實除外)。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物,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和社會事物。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必須在“知情”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行使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物的權利,新聞媒體要滿足人民的知情權,必須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接近新聞源。隱性采訪是不可避免采用的一種客觀地獲取信息和材料的方法。
隱性采訪雖然是一種獲取新聞的方式,但是絕對不能濫用,必須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運用。
1.必須符合公眾利益。隱性采訪不是滿足記者的冒險欲,它的目的是為了揭露一些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和一些違法行為,保護公眾利益采取隱性采訪的方式更安全、快捷、真實。
對合法行為的隱性采訪應限定在公共場合并且要出于善意。
2.不能干涉公民的隱私權。隱私權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隱私權是指公民個人所享有的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悉和公開包括姓名、肖像、住址、收入、健康狀況等;個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擾,個人私事不受非法干涉。
相對于普通人,公眾人物的個人隱私范圍較窄。在公共場合對公眾人物如政治家、文體明星、社會知名人士進行隱秘采訪不受限制(聲明拒絕采訪者除外)。
在私人空間采訪必須得到允許方可進行,而對于不以特定人物為中心的社會事件如交通事故、犯罪現(xiàn)場、公開比賽等記者可以不經(jīng)允許進行采訪,因為社會事件具有公開性。
3.不能涉及國家機密和商業(yè)機密。我國1988年頒布的《保守國家秘密法》第20條規(guī)定:“報刊、書籍、地圖、圖書資料、聲像制品的出版和發(fā)行以及廣播節(jié)目、電影的制作和播放、應當遵守有關保密規(guī)定,不得泄露國家機密。
4.涉及未成年人犯罪要特別注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额A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條規(guī)定:“對已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在電視節(jié)目中對未成年人犯罪報道不能說姓名,面部要打“馬賽克”遮擋。這些作法,廣播電臺的新聞節(jié)目錄制也可效仿學習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