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玉娟
(東營日報社,山東 東營 257091)
2011年國慶節(jié),我回了趟老家。三姨家建了兩個大棚用于種西紅柿,小姨家養(yǎng)了一百多頭豬,而五十歲出頭的五叔則是在村企業(yè)看大門。每家情況不一樣,自然話題也就不一樣。見了面,我都會問起他們今年地里的收成、收入咋樣,他們也只是客套地回答我?guī)拙洌銜柶饑矣殖雠_了什么新政策等等。這樣每次說著,我們的話老是岔開。因為,他們的話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遠遠不是我自己想的、自以為的那些他們所關心的事情。
回想他們說過的話,我在想:他們關心什么?他們需要什么?現(xiàn)在農(nóng)民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國家出臺什么樣的惠農(nóng)政策,他們都會在第一時間了解。但是對于省里和市里有什么樣的配套政策,他們并不是十分清楚。他們需要的是我們這些“明白人”給他們析事明理、解疑釋惑。
每個月策劃一期選題是東營日報社每位編采人員的必定功課。第一期選題,我把鏡頭對準了生活在城里的農(nóng)村大爺大媽們,調(diào)查采訪了因各種原因在城里生活的農(nóng)村大爺大媽們,了解了他們在城里生活的酸甜苦辣,于是便有了《你們生活得還好嗎?》。當我把那期報紙送給被采訪的大爺大媽們時,他們捧著相互傳著讀了又讀,看了又看。
此刻,我在想:他們關心什么?他們需要什么?那一刻,報紙離他們是這么近,他們與報紙之間從沒有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貼近民生,關注百姓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把百姓的心里話報道出來,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最近,我收到了一封書寫工整而且很厚實的信。寫信的人是一位姓董的讀者,也是一位農(nóng)民。他在寫給我的信中說:“我在‘新農(nóng)村’欄目里看到你編輯的好多報道農(nóng)村的新面貌......我編寫了幾句順口溜,想表達對村子建設和美好生活的贊美......”看到他手寫的工工整整七字一行長達52句的“順口溜”,我被這份樸實與真誠所感動。
看到這封沉甸甸的信,我在想:他們關心什么?他們需要什么?“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富足,他們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是我們每個新聞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不掌握實情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大忌。中央政策是對基層實踐的深刻總結(jié),基層是落實中央政策的終端。如果不深入一線,對基層情況不了解、不熟悉,自然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央精神,不能準確把握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
沒有真情實感是新聞沒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老一代新聞人常說:“腳板底下出新聞?!薄拔ㄓ猩钊?,才能生動?!本庉嬘浾咧挥匈N近基層、深入一線,才能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才能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新聞熱點,增強新聞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掌握和運用鮮活生動的群眾語言,說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培養(yǎng)清新樸實的文風;才能找準自身位置,在服務群眾中更好地實現(xiàn)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追求。
文風不正是新聞沒有說服力的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經(jīng)常說套話、空話、假話,別人會漸漸和他疏遠,不愛和他交朋友。作為媒體來說,如果新聞報道經(jīng)常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板著一副假、大、空的面孔,會讓讀者覺得冷漠、生硬,難以接近。試想我們是一名讀者,打開某天的報紙、網(wǎng)站,占據(jù)重要位置的總是那幾條標題,讀者就會覺得我們在喊口號,不過是套話、空話、假話,通篇文章擠干水分,干巴巴的啥也沒有,那我們的讀者還會信任我們,還會走近我們嗎?
一棵樹,只有扎根深深,更多地汲取水和養(yǎng)分,才能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煥發(fā)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好的新聞作品是用腳板在基層走出來的,是在群眾中間用心體驗出來的,是用百姓最樸實的話說出來的。親身在農(nóng)村、在群眾中才能體驗到生活的真諦,寫出好文章,反映百姓心聲,把宣傳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
走進基層,貼近生活。在做《走近農(nóng)民工》這期選題時,當我與這些平凡又普通的人們打成一片時,我理解了他們?!俺鰜泶蚬ぎ斎皇窍M鄴赍X”、“能在這里找到合適的對象更好呀”、“將來還是要回老家的,這里的房子太貴了,我們買不起的”,這是他們給我最真實的回答。這份情感的培養(yǎng)和交流,真的是讓人難以忘懷。只有俯下身,用真心和真情真深入,群眾才會對我們講真話,說實話。一直以來,東營日報社注重加強讀者與報紙的互動,開展了“黨報進社區(qū)”、“記者一線體驗”等一系列活動,并在東營網(wǎng)開設了“讀者俱樂部”,深入基層,貼近生活,傾聽百姓心聲,關注民生、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把新聞觸角延伸到百姓家中,從而讓黨報真正走進百姓生活,架起了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
想百姓之所想,言百姓之所言,帶著感情做新聞。在新聞編采工作中,我們除了要在稿件中給讀者傳遞他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外,在表達的方式上,還要樸素生動一些。就像我們給街坊鄰居傳達、表述信息的時候,不能居高臨下、大聲吆喝,更不能照搬大話、套話,時不時冒出一個匪夷所思的冷詞或者借用一串冷冰冰的數(shù)字、符號。應該像對自己的親戚長輩、兄弟姐妹說話一樣,用他們的日常用語,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要努力多編發(fā)一些現(xiàn)場特寫、基層小故事等社會民生新聞,尤其是在標題的制作上,讓其鮮活生動,從而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引起讀者的興趣。
說百姓之想聽,寫百姓看得懂的新聞。民生無小事,事事都關注;社會紛繁,包羅萬象。我們在《民生》版適時開設了“有事幫你問”、“便民電話怎么打”等專欄,受到讀者的好評?;鶎拥男侣劧嗔?,小人物鏡頭多了,百姓家常事多了,一批散發(fā)“泥土芳香”的新聞報道、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語言文字見諸版面,讀者說:“這樣的新聞我們愿意看”。
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只有知道了群眾要什么、我們差什么、需要做什么,我們才能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