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 靜 韋 魏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趙敏恒一人同時為路透社、美聯社、國際新聞社、日聯社、塔斯社、大阪朝日新聞、國際新聞社、倫敦每日電訊報七家新聞機構寫稿,名震一時,為世界所稱道?!吨袊侣勚睢方榻B,趙敏恒是“在外國駐華新聞機構工作單位最多、時間最長的中國人”。然而,趙敏恒總結起自己的記者生涯時,卻提筆寫道:“人們一生,職業(yè)的選擇常常是偶然的”。
趙敏恒(1904——1961),江蘇南京人。自幼聰明好學。因叔父供職于《申報》報館的廣告部。小時的趙敏恒曾去上海參觀過這家名報館,并與著名的報人史量才有所接觸。因其與史量才在交談中顯示出其遠大的抱負,且十分聰穎,史量才夸其為“神童”。
1922年,正在北京清華學校讀高中的趙敏恒在北京《英文快報》上看到一則啟示,需求一名將中文翻譯為英文的人員。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趙敏恒譯了一則新聞寄過去。過了幾天后,竟意外收到該報的來信,約他每天將中文短篇小說翻譯為英文,并刊載在該報上。趙敏恒得知該消息后十分興奮,多年后仍記得當時的心情——“一個十八歲的高中生,忽然發(fā)現自己的寫作,每天可以見報,每月還有幾個零用錢,心中自然十分興奮”。與新聞業(yè)的首次“親密接觸”,使得趙敏恒與新聞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那時起,趙敏恒更加關注報紙、雜志。由此次偶然的經歷,萌發(fā)了想系統(tǒng)學習新聞學的愿望。
1923年,趙敏恒從清華學校畢業(yè)后,考取了官費去美國留學的名額。剛入美國的趙敏恒對挑選學校十分迷茫,但由于之前與新聞業(yè)“偶然的接觸”,使得趙敏恒萌發(fā)了選擇新聞學作為專修學科的意愿。
趙敏恒形容自己選擇留學的院校是“瞎貓捉死老鼠”。當時的政府當局將美國七八十所學校的年刊送到學生的面前,供學生自主挑選。趙敏恒之所以決定去科羅拉多大學,是因為該校的年刊里刊有新聞學課程。然而,他去了那所大學后,該校的教務主任卻聲明該校此學期并無新聞學的課程。無奈之下,趙敏恒只能選擇攻讀英國文學。
趙敏恒攻讀英國文學時,心中并不是十分甘愿。但當他從事新聞事業(yè)多年后,回憶起這段往事,卻心懷感激。他在《采訪十五年》一書中寫道:“那一年的課程對于我以后的工作,的確有莫大的補益:第一,我的英文寫作有了相當的進步;第二,特寫進步得到了很多;第三,以后于寫戲和劇批評和新書介紹稿時,感到了很多便利”。趙敏恒攻讀英國文學的“陰差陽錯”,也使其因禍得福。因修習英國文學,也使得趙敏恒的新聞文字功底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1924年,趙敏恒進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學習。時任密蘇里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的威廉博士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先后5次來中國訪問。趙敏恒在該學院學習新聞學時,被威廉博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欽佩著威廉博士的教學方法。他認識到:“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威廉博士除注重精神學歷訓練外,還予學生以充分的實習機會”。
在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下,趙敏恒的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技巧有了極大的提升。1925年,趙敏恒獲得了新聞學學士學位。趙敏恒對自己取得的成就仍不滿足。1925年秋,為了到世界報業(yè)最發(fā)達的中心區(qū)獲得新的知識,趙敏恒前往紐約,并攻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的碩士學位。在這里,趙敏恒的聰明和刻苦贏的了許多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1926年,趙敏恒順利畢業(yè)。此時的他,對國際通訊的寫法有了更為熟練的掌握。
1927年5月,趙敏恒接受北京《英文導報》總編輯克拉克的盛情邀請,啟程回國,出任北京《英文導報》副總編輯,正式開始了璀璨多姿的新聞人生。
趙敏恒回國后,除了擔當《英文導報》的副總主筆外,還在中國大學兼任了幾個月的教授。在此期間,他再次遇到了曾在清華中學教他英文的“恩師”——鄺堃。鄺堃此時出任情報處處長,他對趙敏恒留美專修新聞的事情很感興趣。當他聽說趙敏恒在《英文導報》工作后,十分高興,立即表示國民政府情報處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希望趙敏恒去南京去幫他的忙。
1928年,趙敏恒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情報處副科長兼秘書。但一貫追求民主與自由的趙敏恒,對其投身政界并不習慣,甚至厭惡起官場上的“排擠運動”。趙敏恒形容情報處的工作為“處里人員,終日無事可做”、“下辦公室,就是些無聊的應酬,科員捧局長,科長捧司長,司長捧部長”。這種工作氛圍,讓趙敏恒極度不適應,他愈發(fā)覺得投身政界這一決定不適合自己,想回歸到自己舊日里的新聞記者生活。所以,當幾個月后,趙敏恒接到美聯社的電話,邀請他擔當美聯社駐南京特派記者時,他高興地答應了。
1928年8月,趙敏恒接受了美聯社和英國路透社的邀請,先后擔任了南京特派員、漢口特派員、中國分社兼重慶分社社長,還曾兼任美聯社駐南京特派員。九一八事件背后,各國都要了解中國情況,美國國際新聞社、倫敦每日電訊報、日聯社、朝日新聞社、塔斯社都聘請他發(fā)布新聞。
戰(zhàn)火紛爭的年代,中國的新聞事業(yè)雖然有了飛速的發(fā)展,但是較之國際新聞社,在新聞自由方面還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趙敏恒之所以選擇擔任國際通訊社的記者,很大一部分也是這個原因。在其所著《外人在華新聞事業(yè)》導言部分曾解釋道:“中國因為有外人訂約的商埠和租界,所以外人在國內外所辦的報紙,能夠自由登載政治新聞和軍事消息,對時事也可以比較自由的評論”。
在國際新聞社的平臺上,趙敏恒的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揮。他憑借著自身新聞敏感和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精神,報道了世界新聞史上幾個最早:1932年,最早報到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報告;1934年,最早報道“藏本失蹤案”;1936年,最早報道“西安事變”;1943年,最早報道開羅會議。這些報道不僅體現了趙敏恒的職業(yè)價值,而且也反應出了他渴望民主、自由、和平的人生追求??梢哉f,趙敏恒以其令世人稱道的優(yōu)質工作,實現了其人生價值。
上海解放后,趙敏恒的職業(yè)選擇成為了困擾其的一大難題。趙敏恒是個名記者,人脈非常廣泛,要他去的地方非常多。聯合國總部聘請他做新聞官員。香港《星島日報》請他做總編輯。路透社和塔斯社都聘請他做記者。國民黨政府再三催促趙敏恒夫婦去臺灣。但都被趙敏恒拒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趙敏恒決定留在上海,并出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講授采訪寫作課程,為新聞系教師的第一把手。建國后,趙敏恒擔任復旦大學新聞系采訪與寫作教研組主任。
趙敏恒年輕時就受過系統(tǒng)的新聞學教育,加之又有多年的新聞實踐經驗,因此,在復旦大學授課期間,趙敏恒常常能夠引經據典,既有理論知識,又能夠與實踐相結合,受到了學生們的廣泛好評。
趙敏恒雖然認為自己選擇做記者事件意外的事,但是我們從他的職業(yè)選擇中可以發(fā)現,他的經歷中處處流露著他對新聞事業(yè)的熱愛。趙敏恒著有《采訪十五年》、《倫敦來去》、《新聞圈外》、《外人在華的新聞事業(yè)》等書,對新聞實踐和新聞理論上有著十分的突出貢獻。對于職業(yè)選擇的專注性,他曾感慨:“好外勤,應一生只干外勤。好編輯,應當一生只干編輯。做新聞記者的,不應當爭名奪利,而應當求新聞事業(yè)的成功”。
[1] 劉亦實.特立獨行的記者趙敏恒.江蘇地方志,2007(4):45-46.
[2] 趙敏恒.采訪十五年.重慶:天地出版社,1944(3):1.
[3] 肖沱.緬懷名記者、名教授趙敏恒先生.新聞大學,1997(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