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秉珊
(浙江外國語學院歐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杭州310012)
《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的《莊子》思想
——以“大欲與無欲相似”為視點
陳秉珊
(浙江外國語學院歐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杭州310012)
《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某大富翁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不斷積累財富,為積蓄財富,就要禁錮一切欲望,進行精神上的修行。對此,兼好提出異議,認為通過禁止任何欲望積累錢財,還不如一開始就沒有錢財?shù)暮?。按大富翁的邏輯,貧富將無區(qū)別,大欲與無欲相似。該段與《莊子》思想有較強的關(guān)聯(lián)性。
《徒然草》;《莊子》;《南華真經(jīng)注疏》;無常
《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耐人尋味,它揭示了世俗間普遍關(guān)注的如何致富的問題。該段中,某大富翁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不斷積蓄財富,貧窮則無生存的價值。為積蓄財富必須進行精神上的修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首先否認世間萬事的變幻無常之理。在此前提下禁錮一切欲望,視錢財如敬神,為積蓄錢財誠實守信,即使受辱也要忍耐。當財富積蓄起來之后,不為享樂而消耗之,如此可達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快樂[1]249。針對大富翁的致富主張,兼好法師進行了如下反駁:
人追求錢財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有錢不用,這與窮人沒什么兩樣。大富翁的致富之道是讓人們禁錮欲望,為積蓄而甘于貧困。通過禁止任何欲望積累錢財,還不如一開始就沒有錢財?shù)暮?。打個比喻的話,就如同惡性浮腫病一樣?;加写瞬〉娜伺c其用水洗其患部以求舒服,不如開始就不患這種病。如果按大富翁的邏輯,貧富將無區(qū)別,正如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究竟即與最下位的理即無區(qū)別一樣,其大欲與無欲相似。[1]250
《徒然草》是日本著名的古典隨筆文學作品,全書共由二百四十三個章段組成,很多章段反映了作者兼好法師的無常觀。無常觀是兼好法師否定名利、追求內(nèi)心清靜的根本依據(jù)。然而在第二百十七段中,大富翁主張為積蓄財富而否定世間的變化無常,對此兼好通過說理的方式進行了反駁。先行研究中指出兼好在批駁大富翁的致富之道中援引了佛教思想[2],而筆者認為除了佛教思想,也融合了莊子的“齊物論”思想。
“齊物論”是《莊子》一書的根本思想。所謂“齊物”,就是對任何事物不作是非、貧富等區(qū)別而等同視之[3]。莊子在闡述齊物論中,反復運用相反概念的等似闡述。本文以“大欲與無欲相似”為視點,通過分析比較《莊子》本文與其注釋書《南華真經(jīng)注疏》的解釋,論證《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與莊子思想的關(guān)聯(lián)性。
《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大富翁提出其致富論時,認為首先必須否定世間變化無常之理,并主張在此前提下禁錮一切欲望。因為“人的欲望無止境,但錢財有限,以有限的錢財去追求無限的欲望,是不會達到滿足的”[1]249?!锻饺徊荨纷⑨寱兑伴场分?,指出大富翁的這句話與莊子《養(yǎng)生主》篇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一句的語勢非常接近[4]。
《養(yǎng)生主》篇中,莊子對“知”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人生有限,而人們認識事物的欲望無限,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欲望是危險的?!拔嵘灿醒模矡o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是莊子最具代表性的、基于人生無常的認識論,“齊物論”就是在這一認識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而《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大富翁所說的“人的欲望無止境,但錢財有限,以有限的錢財去追求無限的欲望,是不會達到滿足的”則是否定人生無常的前提下提出的。這與莊子思想有本質(zhì)的不同。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大富翁與莊子思想存在著這種似是而非的現(xiàn)象,兼好才援引了莊子的“齊物論”思想,在其評論中用了“大欲似無欲”一詞。為揭示《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與莊子思想的關(guān)聯(lián)性,這里首先對莊子的“齊物論”進行分析。
如前所述,“齊物論”即對事物不作人為的是非區(qū)別。為體現(xiàn)事物的真實性,莊子頻繁使用“類”一詞,如在《齊物論》篇中有這樣的論述:
(莊子)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5]41
“類”即類似之意。莊子認為語言不管是否接近要表達的事實,其結(jié)果還是沒有正確表現(xiàn)事物真相。對此成玄英這樣解釋:
(成玄英疏)類者,輩徒相似之類也。但群生愚迷,滯是滯非。今論乃欲反彼世情,破茲迷執(zhí),故假且說無是無非,則用為真道。是故復言相與為類,此則遣于無是無非也。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5]41
關(guān)于《莊子》中的“類”一詞,成玄英首先作了解釋,指出事物本來是“相似之類”,然世俗之人卻拘泥于是非之別,故為了體現(xiàn)“無是無非”這一真道,需要“遣之又遣”,即不拘泥于任何事物,成玄英在疏中將其定義為“重玄”?!爸匦币辉~所依據(jù)的是老子思想。
《老子》中有這樣的描述: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6]
“玄”意味道之深奧。老子視“無”為萬物的本源,為了說明這個“玄”,運用了“無欲”和“有欲”這一對相反的概念。他認為兩者雖名異,然都是產(chǎn)生于“無”。盡管如此,老子并未說“有欲”和“無欲”同生于“無”就是“有欲”等同于“無欲”,而成玄英則認為“有欲”和“無欲”是相似的,顯然成玄英是以此來解釋《莊子》“齊物論”思想的。
《莊子》中,真人是齊物論的實踐者,闡述真人思想時莊子反復強調(diào)“一”。
(莊子)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5]141
莊子《大宗師》篇中的這段話,集中論述了“真人”思想,對此成玄英這樣解釋:
(成玄英疏)既忘懷于美惡,亦遣蕩于愛憎,故好與弗好,出自凡情,而圣智虛融,未嘗不一。其一,圣智也;其不一,凡情也。既而凡圣不二,故不一皆一之也。同天人,齊萬物,與玄天而為類也。彼彼而我我,將凡庶而為徒也。雖復天無彼我,人有是非,確然論之,咸歸空寂。若使天勝人劣,豈謂齊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勝負。體此趣者,可謂真人者也。[5]141-142
如劃線部分所示,成玄英在解釋《莊子》時援引了佛教思想,指出“不一”和“一”的同一性,以此解釋《莊子》的“齊物論”,從而揭示《莊子》中的“真”。成疏中很多場合運用了這種相反概念詮釋莊子思想。
在《徒然草》中,兼好基于對無常的深刻認識,主張放棄一切欲望。如第二百四十一段中說:“在如夢幻般的人生中,究竟要想成就何事呢?所有的欲望都是與真理背道而馳的內(nèi)心迷茫,如果產(chǎn)生某種欲望,就不要去刻意實現(xiàn)而應(yīng)立刻放棄。修行佛道,沒有妄念,身心才會永遠得到安定。”[1]271-272在第二百十七段中,兼好所說的“大欲似無欲”正是揭露了大富翁看似無欲、實為大欲的實質(zhì)。大富翁為了實現(xiàn)積蓄財富的“大欲”,主張要放棄其他所有的欲望,從兼好看來,這不過是拘泥于積蓄財富的行為,大富翁的放棄其他所有欲望決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欲”。在感悟無常、拋棄名利、主張無為的這一點上,兼好與老莊是一致的,這一點對揭示《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兼好如何吸收莊子思想極為重要。兼好的“大欲似無欲”,是針對大富翁的致富論中存在的與莊子思想似是而非的論述,援引莊子的“齊物論”思想予以反駁的。
《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是圍繞大富翁的致富論展開的。原文中,大富翁所說的財富是用漢字“德”表示的。關(guān)于“德”,《徒然草》注釋書中,釋其與“得”字同義,意味“富”“財”。關(guān)于財富,大富翁在其致富論中這樣說:
如果像使用奴仆一樣濫用錢財,就永遠不會擺脫貧困。要把錢財視為君主、神來敬重。不能隨心所欲地使用。其次,即使蒙受恥辱也不發(fā)怒、憎恨,要誠實、守信。恪守這一信條,追求利益的人,財富的到來就像火燒干柴、順流之水一樣其勢不可擋。[1]249-250
關(guān)于劃線的部分,《徒然草》的注釋書中,皆指出其出典于儒家經(jīng)典《易經(jīng)》中的“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和《孟子》中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1]250。在《易經(jīng)》和《孟子》中,這些比喻都是用來贊揚人之德。儒家思想根據(jù)人之尊卑論“德”,即臣要忠于君,守信乃仁義之道。因此從大富翁的致富論中也可窺見儒家思想的痕跡,只是儒家的道德思想被大富翁偷梁換柱。兼好的“大欲似無欲”一句揭穿了大富翁的致富論的本質(zhì)。
關(guān)于“德”,《莊子》中頻繁提及,其注釋書《南華真經(jīng)注疏》中亦解釋為“得”,如在《天地篇》中,關(guān)于“德”這樣定義:
(莊子)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徳。[5]242
莊子認為天地之初宇宙間不存在任何物質(zhì),當然也沒有物名。而后由無生一。所有的東西是得此一而生。莊子將物得以生名為“德”,對此《南華真經(jīng)注疏》中這樣解釋:
(郭象注)乃所以明物生之自得,任其自得,斯可謂徳也。[5]243
(成玄英疏)徳者,得也。謂得此也。[5]243
值得關(guān)注的是成疏中的“徳者,得也”與《徒然草》諸注釋書所指出的第二百十七段中的“德”之解釋相同?!肚f子》天地篇中贊美了天地自然之道無為生成化育萬物的偉大作用,論述了帝王應(yīng)遵循天地無為自然之道統(tǒng)治人民。在該篇中,莊子說:
(莊子)故通于天地者,徳也;行于萬物者,道也。[5]233
對此,郭象和成玄英這樣解釋:
(郭象注)萬物莫不皆得,則天地通。道不塞其所由,則萬物自得其行矣。[5]233
(成玄英疏)通,同也。同兩儀之覆載,與天地而倶生者,徳也。夫兼天所以無為,兼道所以無欲。[5]233
成玄英將與天地自然共生解釋為“德”,認為天地自然是無為無欲,人也應(yīng)將無為無欲做為道德。在成疏中,所謂“得”就是體悟無為無欲。也就是說,《莊子》中的“德”與《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的“德”有本質(zhì)的不同。莊子之“德”,為得無為之道,即無欲。而大富翁之德,為得財富,即大欲。兼好指出大富翁之德是病態(tài)的,認為如果為了這個大欲而禁錮人生中所有欲望,還不如從最初就沒有任何欲望為好,因此“大欲似無欲”,是通過大富翁的“積財”,揭穿其主張中所存在的矛盾,是兼好通過自己所理解的莊子思想對大富翁的主張的有力批駁。
《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大富翁對其致富論進行如下歸納:
當錢財越積越多,最后即使到了用之不盡的程度,也不能沉溺于美酒、女色,不去裝飾住房,不去實現(xiàn)任何愿望,如此內(nèi)心就會得到安閑、快樂。[1]250
大富翁認為當錢財積累起來后,即使不追求其他方面的快樂,精神上也可以得到滿足。對此,兼好反駁說:
通過禁止任何欲望積累錢財,還不如一開始就沒有錢財?shù)暮谩_@就如同惡性浮腫病一樣?;加写瞬〉娜伺c其用水洗其患部以求舒服,不如一開始就不患這種病。[1]250
大富翁所說的“樂”與兼好所說的“樂”看似相同,實質(zhì)上完全相反。兼好指出大富翁的致富是“大欲似無欲”,也是對其所謂“樂”的否定。為論證兼好的評論與《莊子》的關(guān)聯(lián)性,這里對《莊子》中有關(guān)“樂”的描述進行分析?!吨翗贰菲杏羞@樣一段描述:
(莊子)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5]357
莊子為了論述人生的真正快樂,在該篇的開頭部分首先例舉了世俗中所謂的“至樂”,認為世俗之人,以積財為樂,若不得,“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然而,“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關(guān)于財富的積蓄,莊子認為是“苦身疾作”,所以不是將其視為“樂”,而是“苦”。在《至樂》篇中,莊子關(guān)于真正的“樂”這樣論述:
(莊子)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請嘗試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5]358
對莊子來說,真正的樂就是無為,而在世俗看來無為則是“大苦”。因此莊子所說的“至樂”,在世俗看來其實就是“無樂”。對莊子來說,真正的“樂”就是世俗所說的“無樂”。而世間所說的“至樂”,對莊子來說則是“無樂”。關(guān)于《至樂》篇的這部分,成玄英這樣解釋:
(成玄英疏)而世俗之人,皆用色聲為上樂。而莊生體道忘淡,故不見其樂,亦不見其不樂也。以色聲為樂者,未知決定有此樂不?若以莊生言之,用虛淡無為為至寶之樂?!蛱斓厍鍖?,無為虛廓而升降,生化而無不為也。凡俗之人,心靈闇昧,耽滯有欲,誰能得此無為哉!言能之者,乃至務(wù)也。若得之者,便是徳合二儀,冥符至樂也[5]358-359。
成玄英認為凡俗之人“耽滯有欲”,就不能達到無為的境界。達到無為的境界,才能“徳合二儀、冥符至樂”。如前所述,成玄英將重玄思想與佛教的“凡圣無二”相融合解釋莊子的“齊物論”,因此“至樂無樂”就是表現(xiàn)凡俗人的“有欲”與圣人的“無欲”相同。
《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大富翁為了達到積蓄財富這一目的,主張禁止其他所有欲望,財富得到積蓄時,即使其他欲望不能實現(xiàn),內(nèi)心也能永遠保持安樂。對于大富翁的所謂“樂”,兼好認為“通過禁止任何欲望而積累錢財,還不如一開始就沒有錢財?shù)暮?。這如同惡性浮腫病一樣?;加写瞬〉娜伺c其用水洗其患部以求舒服,不如一開始就不患這種病”。因此,“大欲似無欲”一句,是對大富翁的病態(tài)的“樂”的嘲諷,是為了明確真正的“樂”就是世俗不以為“樂”的“無欲”所謂的。
《徒然草》中,作者言詞激烈地反復強調(diào)放棄諸緣,以求身心清靜的重要性,是基于對人生無常的深刻認識。在闡述無常觀的章段中,兼好多次引用《莊子》,也是在對人生無常的認識上,與莊子思想產(chǎn)生共鳴的結(jié)果。《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盡管沒有涉及作者的無常觀,然而大富翁的致富論是在否定世間無常的情況下提出的,這與作者反復強調(diào)的無常觀背道而馳,對此兼好得出“大欲與無欲相似”的結(jié)論。其理論依據(jù)除了佛教思想外,亦有莊子的“齊物論”思想。只是兼好并非機械地理解莊子思想,而是經(jīng)過消化吸收后,巧妙地將其與佛教思想融合在一起。通過以上考察,再一次證明兼好可能是通過成玄英疏來理解莊子“齊物論”的。以佛教教理解釋《莊子》的成疏,對佛教徒兼好而言更易接受,這也是《徒然草》中,老莊與佛教思想之所以達到融合的主要原因。
注釋:
①本文依據(jù)的《徒然草》版本為新編古典文學全集,小學館1995年版,漢譯均由筆者自譯。
[1]永積安明.徒然草[M].東京:小學館,1995.
[2]芝波田好弘.《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考[J].人文科學,1996,3(31):6-11.
[3]森三樹三郎.中國思想史[M].東京:第三文明社,1978:149-151.
[4]三谷榮一,峰村文人.徒然草解釋大成[M].東京:巖崎書店,1966:1195.
[5]南華真經(jīng)注疏[M].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礎(chǔ)基,黃蘭發(f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6]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M].王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1-3.
Big Desire Equal to No Desire:Chuang-tzu’s Thoughts in Passage 217 of Tsurezuregus
CHEN Bingshan
(School of European and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The process of a rich man’s acquisition of wealth is narrated in Passage 217 of Tsurezuregus.According to the millionaire,accumulation of weal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ne’s life,and one should practice spiritual asceticism for the good of one’s wealth.Anyhow,this point of view is opposed by Kenkō,who insists that a big amount of wealth accumulated by suppressing one’s desi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no wealth at all;therefore,wealth is nothing better than poverty in the rich man’s case.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Kenkō’s comment on wealth and desire has relevance to the thoughts in Chuang-tzu.
Tsurezuregus;Chuang-tzu;An Interpretation for Nan hua’s Scriptures;the unstability
I313.063
A
2095-2074(2012)03-0055-05
2012-03-25
陳秉珊(1965-),男,蒙古族,內(nèi)蒙古赤峰人,浙江外國語學院歐亞語言文化學院日語系講師,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