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翠玲
(山東省萊蕪市特殊教育學校)
聾兒語訓課堂中快樂情緒的調(diào)動策略
◆亓翠玲
(山東省萊蕪市特殊教育學校)
從“讓游戲興趣激發(fā)聾兒說話的快樂情緒、讓繪畫興趣激發(fā)聾兒說話的快樂情緒、讓律動興趣激發(fā)聾兒說話的快樂情緒”三個方面,就聾兒語訓課堂中快樂情緒的調(diào)動策略進行了探討。
聾兒 語訓課堂 快樂情緒
隨著醫(yī)學、聲學和高科技的發(fā)展,聾兒的早期康復教育已是聾啞教育最有生命力的領域。對一個聾兒來說,從原先的命運注定將要生活在聾啞人的無聲世界里,到通過科學的康復訓練就能轉(zhuǎn)入正常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這不能不說是人生巨大的、質(zhì)的轉(zhuǎn)折,從這一點看,聾兒語訓的深遠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聾兒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好動、好跳,天真活潑,但由于其正常的心理器官障礙,單調(diào)的語言訓練使他們覺得乏味,學習語言是一種包袱,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嚴重的就會一言不發(fā)。自從我從事聾兒語訓教學以來,我深深地感受到:充分調(diào)動聾兒的快樂情緒是提高語訓課堂效果的重要策略。
由于聾兒聽力受損,主要依靠視覺來認知事物,所以在教學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聾兒對教師所教授的內(nèi)容無法理解,而游戲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語言的廣闊空間。首先,在靈活有趣的游戲中,教師結(jié)合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讓聾兒逐漸理解,每一個小朋友,每一件事物都有一個名稱,每一件事都可以用語言來敘述,從而激發(fā)聾兒學說話的興趣。其次,通過游戲可以積累詞匯,培養(yǎng)聾兒口頭表達能力和對話能力。在做游戲時適時地進行語言教學,聾兒易于理解和記憶。如在進行喔o、喔o、喔o的仿聲練習時,我提前準備好a和o的發(fā)音卡片及大公雞的頭飾和圖片。游戲開始,我把a、o兩個單韻母卡片散放在桌子上,分別讓聾兒讀一讀、認一認。檢查聾兒是否對兩個單韻母的發(fā)音已掌握,并糾正其不正確的口型和舌位。讓聾兒認識圖片上的大公雞(根據(jù)聾兒語言能力,應分別提示“雞”“公雞”“大公雞”三個層次),告訴聾兒:“大公雞抬著頭,大聲“喔o、喔 o、喔 o”地叫,它叫的聲音真大,你也來學學好嗎?引導聾兒發(fā)好此音。角色游戲:“別睡懶覺早早起”(我和孩子一起游戲)。具體方法是一人扮睡覺人,一人扮大公雞(最好戴頭飾)。大公雞發(fā)出“喔喔喔”的叫聲,叫醒睡覺人。以此來幫助聾兒練習o的發(fā)音。當聾兒熟悉了活動內(nèi)容之后,再變換角色反復練習。
在上面的語訓過程中,我沒有讓聾兒以“重復、艱苦的模仿練習”為代價,沒有使語訓課成為聾兒的一種包袱,而是設計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游戲活動,聾兒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個個熱情高漲,積極踴躍,情趣也非常愉悅,達到了老師“有意地教”,聾兒“無意地學”的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境界。這樣的語言訓練課很輕松,可以說整個語訓過程不僅是聾兒發(fā)展語言的過程,更是聾兒分享快樂的過程。
聾兒由于聽覺障礙,頭腦中的詞匯很匱乏,在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低下的時候,可以借助于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情緒和要求;在他們還不能運用文字時,可以通過圖畫進行交往;孩子們的畫中可以反映出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和心理活動的深度。繪畫與語言是相通的,孩子的畫和語言之間有著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聾兒通過聽、說、看、想、畫等方法來學畫,既學習了繪畫,又發(fā)展了語言。
聾兒和健全幼兒一樣都有一個概念或者一個故事,這是孩子內(nèi)心活動的生動寫照。有的畫表現(xiàn)幾個概念和幾個事件,這就是孩子們的語言。在畫面上表現(xiàn)的是無聲的繪畫語言,講述出來就轉(zhuǎn)為有聲的語言。如讓聾兒畫太陽,在繪畫的過程中,我充分發(fā)揮聾兒的想像力,極大地激發(fā)了聾兒繪畫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畫完后分別粘貼在黑板上。因為性格、智力等存在差異,每個孩子畫的都不一樣。大家圍在一起,我問,這是誰畫的?每個孩子都指著自己的作品爭先恐后地告訴我,這是我的。誰畫的太陽大?誰畫的太陽小?誰畫太陽光多?誰畫的太陽光少?你看,教師和聾兒之間因為畫了一個太陽,就有了更多的溝通和交流。繪畫豐富了聾兒聽覺訓練,補償了語言的自然環(huán)境。可以說,繪畫讓聾兒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味,更加快樂。
律動是隨著音樂旋律有節(jié)奏的優(yōu)美運動。教學實踐證明,對聽力正常的幼兒來說能給予他們美的享受,并且陶冶情操,同時也開發(fā)幼兒智力。那么,對于有殘余聽力的聾兒來說也有著潛藏的奇妙功效。音樂是律動的靈魂。通過律動,可以使聾兒實現(xiàn)從聲音——聽到聲音——能分辨聲音——會說話這一過程。可以通過音樂游戲,讓聾兒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一邊游戲一邊說話,既符合聾兒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又適合聾兒學習這一特殊教育,同時也開發(fā)了智力。
例如,教律動“可愛的小猴”時,我首先讓聾兒聽樂曲,并引導聾兒邊聽邊想樂曲所表現(xiàn)的猴子是什么形象,在干什么。然后,一邊欣賞樂曲一邊展開想像,將活潑、明快的旋律轉(zhuǎn)化為一幅幅生動的情景畫面,并啟發(fā)聾兒用語言來描述猴子的外形特征?!昂镒拥哪樖菔莸?,手長長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還東張西望,很可愛、很調(diào)皮?!钡让@兒講完后,再請他們學做猴子的動作。這時,有的聾兒把手放在額頭上方并作左右觀看狀;有的五指并攏成爪狀,放在胸前;還有的在臉上、手上不停地捉癢,作捉蚤子狀等。此時,我便出示各種猴子的動態(tài)圖,啟發(fā)和豐富聾兒的想像。并讓聾兒了解猴子愛爬樹、愛爬山、愛吃桃子等特性,同時激發(fā)聾兒邊說邊做。這樣能使聾兒從模仿猴子的外形特征發(fā)展到逼真地表現(xiàn)猴子。最后,把每個聾兒所想的不同動作連接起來,組成一組“猴子”的動作,再和著音樂做出來,聾兒整個過程一直是在享受著音樂的美,動作的美。
聾兒語訓的根基性決定了它的價值體現(xiàn)在未來。我們應該遵循“聾兒學習語言的動機感性多于理性”的特點,真正調(diào)動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使他們快樂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