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鳳山
[作者通聯(lián):浙江奉化中學]
正如宋朝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不同季節(jié)的山有不同的風貌,給人不同的感受。與此相似,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也往往因其個性而不同,不同文體的文章,其語言風格的側(cè)重點更是不同。張壽康主編的《文章學概論》指出,議論文對語言的要求側(cè)重于準確鮮明。但在論述類文本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尤其是寫作教學中,其語言風格還應(yīng)注重氣勢,注重凝練。
日本的空海大師在《文鏡秘府論》這樣寫道:“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猶夫行陣之首次,階梯之有依也?!闭撌鲱愇恼碌臏蚀_嚴密尤其體現(xiàn)在整篇構(gòu)思上,韓愈的《師說》嚴格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布局,通過三組對比重點展示為什么要從師學習,相當于分解“為什么”,得出三個分論點。全文結(jié)構(gòu)嚴整,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有很強的針對性。為了使文章準確嚴密,論述類文章還往往注意每一個段落的層次構(gòu)思,為了改變學生“一個材料加一句小結(jié)”的層次模式,相信有很多老師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一再強調(diào)最基本的段落結(jié)構(gòu)模式:觀點(分論點)+觀點闡述+論據(jù)+分析+結(jié)論。
論述類文章的準確嚴密,還體現(xiàn)在說理方法的運用上?!秷笕伟矔分械摹吧w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借助權(quán)威典型的事例,運用枚舉、歸納的論證方法得出結(jié)論,給人以準確嚴密感。魯迅的《拿來主義》用“有些人”和尼采的類比來揭示“送去主義”的荒謬和危害;荀子《勸學》中充分運用對比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師說》中事實與理論相結(jié)合論證怎樣擇師學習,都有這樣的效果。
論述類文章的準確嚴密,還體現(xiàn)在語句的表達上。很多句子為突出其表述的準確嚴密往往運用長句,有很多修飾成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緒論》中有這樣的句子:結(jié)果沒有使我失望,我經(jīng)常獲得在家養(yǎng)狀況下的變異的知識,雖然不完備,卻能給研究提供最良好和最安全的指導。其中的“經(jīng)?!北憩F(xiàn)了成功的次數(shù)多,但并不是每一次,表述非常嚴密?!半m然不完備”,則反映實驗有收獲但還有待于改進,表現(xiàn)了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出作者行文的準確嚴密。
布局嚴謹,思路清晰,文章各部分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可使文章文氣暢通、氣勢磅礴。如2011年廣東省滿分作文《回到原點》,作者先援引麥哲倫和小魚逆流的事實引出論點——回到原點,然后分解展開,分別圍繞“回到原點,是對自我的深刻透視;是對未來的深刻展望;是對生命的思考”三個維度,進行有針對性的、逐層深入的論證。選用了漢武帝、盧梭、李娜、勾踐、史鐵生等古今中外的典型素材,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可讀性。
的確,優(yōu)秀的論述類文章往往內(nèi)容充實不泛泛而談,豐富的事例素材,有權(quán)威性的理論素材,既展示了作者良好的觀察習慣和深厚的閱讀積淀,更使文章具有一種毋庸置疑不容辯駁的說服力,增加了文章的氣勢。
論述類文章鮮明的情感傾向往往體現(xiàn)在論點上,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要鮮明集中。文章的語言也要有鮮明的情感,高明的作者總是充分運用諷刺反語幽默等手段,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拿來主義》中,魯迅以“豐富”“大度”來諷刺送去主義者,用“孱頭”“昏蛋”“廢物”來直斥對待文物遺產(chǎn)的各種錯誤做法?!对隈R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一個“拂”字就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馬克思對敵人指責的不在意,對敵人的蔑視。而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結(jié)尾部分,運用排比句,充分展示了夢想實現(xiàn)后的美景,從而真誠熱烈的謳歌了自由的可貴。
論述類文本的語言要力求簡潔凝練,既體現(xiàn)在素材的裁剪上,也體現(xiàn)在引述素材時多用概述上?!稏|周列國志》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衛(wèi)國牧牛人寧戚趁管仲外出時,擊牛角而不停高歌“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其意。回府后,與其妾聊起此事,其妾告訴管仲古代有《白水》一詩,詩曰“浩浩白水,鯈鯈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寧戚歌“浩浩乎白水”實有取仕之意。如果在論證“要敢于創(chuàng)造自我發(fā)展的良機”則主要剪取前半部分,要論證“不要忽視普通人的才智”,則主要剪取后半部分,也就是說素材的剪取,往往是選擇最適合證明論點的那一部分。
而在材料的引述上,一般不需要具體的描述,細節(jié)的刻畫,而只要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交代清楚事件的梗概即可。如果是一些人盡皆知的熱點素材,可以用要點的概括,甚至是關(guān)鍵詞的羅列。如2011年河北省高考優(yōu)秀作文《呼喚誠信》中的一段文字:
但誠信的缺失事件一次次進入我們的視線。從詐捐門到學術(shù)抄襲,從李一的“水下密氣”到雙匯瘦肉精,層出不窮,晃了我們的眼,傷了眾人的心。
杜牧曾說,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意和氣的地位正是借助辭采章句來凸顯的,而且不同的文體往往具有不同特色的“兵衛(wèi)”。很多老師在上文言文、詩歌鑒賞以及散文閱讀課時,是非常注重朗讀的,當然主要是為把握文意、揣摩感情或營造氛圍服務(wù)的,很少有自覺地借助朗讀來體會不同文體的語言風格。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散文語言的辭采美,論述類文本語言的氣勢美,通過個體朗讀或集體朗讀完全能夠清晰地體會到,因此我們應(yīng)該充分運用朗讀這一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把語文還給語文”。同時,大量的朗讀,也給學生寫作中的不同文體語言風格的把握和模仿提供了可能。
通過朗讀,很多學生能夠感覺到文本的語言魅力和語言風度,但往往只停留在“意會”的層面,而且往往是非常短暫的。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學會點評,除了詞句含義、思想情感、寫作技法及效果外,還要點評語言特色,讓上面對于語言的“意會”,清晰地外化為“言傳”,這既是對語言風格的深入鑒賞,也是對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訓練。
論述類文章的語言風格應(yīng)該怎樣?很多學生不清楚,說不出。聞一多說過,一切的價值都在比較上看出來。只有通過比較,不同文體的語言風格,甚至同一文體的多種風格才能較為清晰的凸顯出來。特級教師蔡明在《蔡明講語文》一書中提到,他在教《議論文語言的概括性》一課時,就讓學生比較江蘇27歲沈姑娘看《還珠格格》入迷以至于精神分裂的敘述性材料和京城因熱賣《學習的革命》而冒出眾多“革命”的書的論述性材料,通過比較讓學生感性地意識到,前者重在敘事,借助形象思維,客觀具體地介紹情況,重在以事感人;后者重在說理,借助抽象思維,概括事實,點明根源、實質(zhì)和危害,重在表明作者看法,重在以理服人,語言高度概括。
劉坡公《學詩百法》中提到,唐朝的和尚皎然說寫詩有三偷:其上偷勢,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語。所謂的“偷語”就是抄襲或是化用別人的詩句,“偷意”就是參考別人的立意,“偷勢”就是學習借鑒別人文章的那種氣勢及所用的寫作手法,皎然認為這三者中,以學習借鑒別人的“勢”最為上乘。皎然的“三偷”涉及到了學習模仿的重要性及途徑,在寫作實踐中,我們不妨鼓勵學生細心揣摩教材中論述類文本的某些經(jīng)典語段進行“偷勢”。比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中運用排比段來解說自己的夢想內(nèi)容,展示夢想的實現(xiàn),不但形式上整齊,而且氣勢磅礴很有震撼力,我們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個主題,模仿擬寫排比句段。當然,在立足教材,充分用足教材的基礎(chǔ)上,還應(yīng)該不斷擴大閱讀范圍,選用更多的模仿對象。
蘇教版教材的一個明顯不足是過于側(cè)重文章主題的深刻,人文情感的滲透,忽視了語法、文體等語文工具性的一面,除去文言文,即使標準寬泛些,論述類文章也只有十來篇。而且,那些文章都是一些名家的變式的論述文,學習鑒賞乃至于模仿那些文章,對于連議論文最基本的范式和要求都不太明了的學生來說,大有“還不會走卻要他跑”的犯難。相較而言,粵教版教材選修15——《論述文選讀》,則比較注重論述類文本的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通過多種途徑,積極認真地建設(shè)符合本校學生實際需求的校本課程資源。吸收其他版本教材的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篇目,通過網(wǎng)絡(luò)或《語文月刊》等語文專業(yè)刊物收集部分可以模仿學習的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教師積極下水為學生量身定造一些例文,都是有效途徑。當然,從學生的習作中挑選一些中規(guī)中矩的文章,師生一起修改成范例,以之為榜樣,更能起到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鑒賞論述類文本的要求為“把握觀點與材料的聯(lián)系,著重關(guān)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在寫作上,則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能調(diào)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梢?,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不能忽視對論述性文本語言的體悟?qū)W習。
葉圣陶說:“思想是不出聲的語言,語言是出聲的思想,思想與語言是合二為一的?!蔽覀冊趯W習論述類文本時,既要汲取思想營養(yǎng),也要學習寫作技巧,分析鑒賞語言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使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教學更有深度和高度,才能讓學生的議論文寫得有軒昂的氣度和翩翩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