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箴言
某大公司準備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只剩下三名技術最優(yōu)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钡谝晃徽f。
“半公尺?!钡诙缓苡邪盐盏卣f。
“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钡谌徽f。
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是指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現(xiàn)在頭腦中占據優(yōu)勢,從而改變了對該人或該事的一貫看法。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相對應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一般在較陌生的情況下產生影響,而近因效應一般在較熟悉的情況下產生影響。兩者都是對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觀臆斷,使得決策信息失真。
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一種現(xiàn)象。名字來自于《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K.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qū),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yōu)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于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余地的所謂“選擇”,后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yōu)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shù)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因此,沒有選擇的余地就等于扼殺創(chuàng)造。其另一個啟示是,如果管理者用這種別無選擇的標準來約束和衡量別人,必將扼殺多樣化的思維,從而也扼殺了別人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