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春際(長春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 吉林 長春 130031)
高職院校體育要為培養(yǎng)國家高素質技能人才服務,圍繞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進行教育。將拓展運動引入高職院校,作為高職體育課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補充。也是對“準職業(yè)”大學生進行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的新途徑。
1.1 、高職體育教學目的和拓展運動的目的相一致。體育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身心健康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拓展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超越自我,熔煉團隊、提升個人或組織的生存和發(fā)展能力”。因此,拓展運動在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個目標上與體育教學是一致的。建議在高職院校中將體育課程與拓展課程交叉進行教學,以達到體育帶給人類健康的特性。
1.2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開展拓展運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傳統(tǒng)的體育課教學模式中,學生的體育學習都是個體獨立行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但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與合作意識。未來社會是一個合作型社會,因此,在校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這都是學生走入社會,走入企業(yè)才開始的。
1.3 、現(xiàn)在的企業(yè)大部分都為員工開展拓展運動,來提高團隊意識,提升個人能力和發(fā)展能力。我們?yōu)楹尾话堰@種素質教育,在職業(yè)院校體育課中體現(xiàn),以便學生畢業(yè)后更好的融入企業(yè),適應工作。這也是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開展拓展訓練的意義。
1.4 、拓展運動運用的途徑和原理也與體育教學相似。拓展訓練是通過親身體驗來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加強與他人的溝通,從而培養(yǎng)在社會中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這與體育教學中的教學比賽類似。
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一般采用集體教學與個別指導相結合,這種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體育與技能的傳遞都是單向的,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而拓展訓練寓教于樂,融挑戰(zhàn)性、教育性、職業(yè)實用性為一體。
在體育課上引進易于開展的拓展訓練項目,例如:盲人方陣、攀巖、信任背摔等項目移植到體育課教學中,改變體育教學只注重生理效應的單一局面,讓體育教學多元化,增進學生間的了解和鼓勵學生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
除了開展正常的體育課堂教學外,還要根據(jù)學生特點,適當增加一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競爭、對抗、合作意識的拓展運動,在體育教學中設計兩個或多個團隊,體育學習過程就是團隊學習過程,要想我自己的團隊經(jīng)營的更好,必須展開學習競爭,這種競爭又進一步引發(fā)并增強了團隊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強調的是“教師發(fā)令,學生響應”的指令式管理,而拓展運動用個人與團隊的目標來指導訓練的,它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而且更注重學生學習效果的遷移、提升。因此,我們在高職院校中采用拓展訓練這種目標式管理,它有利于加速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不單單是學生自我考評,增加了對整個團隊的考評。這種考評機制把個體利益與團隊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團隊對個體學習體育行為的一種壓力和監(jiān)督,提升了個體成員的團隊精神境界。
3.1 、拓展運動作為先進的培訓理念引入教學目前還處于嘗試階段,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局限。例如,拓展訓練需要相對較長的授課時間(一般為l~2天),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悟”,這樣才能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而現(xiàn)行高校體育課時間一般為90分鐘,導致培訓和反思階段時間教短,影響整體效果。
3.2 、拓展運動教學準備對老師要求很高,老師需要參加拓展課程的進修、提高。每一次課都要精心策劃,認真準備,否則就不可能有較好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教師具有較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體育運動學知識,有較強的組織管理、協(xié)調應變能力。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
3.3 、拓展運動教學評價和對學生的成績考核,還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方法。使體育學習成績結構比較科學,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反映體育課程教學狀態(tài)。
開展拓展運動教學具有獨創(chuàng)性,但是目前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有許多地方都很不成熟,仍需我們進一步努力總結和提煉拓展運動教學。但可以肯定的是體育教學中開展拓展運動,有利于促進和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yǎng)老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體育教學。
[1]李金芬,周紅偉.拓展訓練.高等院校精品規(guī)劃教材[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年1月.
[2]沈劍光.高職院校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M].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3]吳兆方,陳光曙.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4]鄭厚成.體育與健康[M].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