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晨晨(南京政治學院基礎部軍事基礎教研室 江蘇 南京 210000)
要想讓大學生成長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不僅需要傳授給他們專業(yè)的科學理論知識,而且還應當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夠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有所成就。高校開展體育教學不僅能夠強壯大學生的體魄,而且還能夠鍛煉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伴隨著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針對大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課題。所以說,加強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正處于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不僅掌握了更多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還會接觸各種各樣的社會價值觀念的沖擊,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很容易受到影響。在大學這個新環(huán)境中,當遇到新的價值理念與社會現象時就會產生迷茫的情緒,甚至會出現一定的心理偏差。筆者認為,當前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負面因素不僅來自社會風氣以及學校環(huán)境,而且還有來自家庭背景以及學生自身的因素影響。
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針對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問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措施,以期能夠對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提供一點可借鑒之處:
體育教學工作者自身具有較高的心理素質是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當積極學習現代心理科學教育的相關理念與方法,注意分析大學生群體心理中凸顯出來的一些新問題、新現象,并積極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加以干預,從而幫助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
高校體育教師在進行課堂活動時,應當注重同大學生之間的接觸與交流,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去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與個性特征,并且進行持續(xù)觀察與記錄,認真掌握每一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特別是對于那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特殊表現的學生,更應當予以關注,同大學生之間構建起一種親密的朋友關系,使學生在融洽的課堂氣氛中開展學習。
樹立良好的自我認知理念是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應當對學生進行不斷的鼓勵,特別是對于那些身體素質較差而難以實現良好成績的學生,更應當是他們意識到這僅僅是先天條件之間的差異,同他們所掌握的體育技能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應當客觀對待這些身體素質方面的差異,主要在日常過程中加強鍛煉就會取得不斷的進步,從而幫助學生心理向好的方面發(fā)展。
高校體育教師應當立足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進行學習。應當強調教與學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獲取成功的體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教學活動的全員參與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展現自我的過程中來;應當加強教學內容的層次性,使不同素質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成功的鍛煉。
高校體育教師在布置學生課堂練習時可以選擇運用競賽的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一般在開展競賽前讓學生分組各自進行練習,這樣每組成員為了取得好成績,就會相互督促,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課堂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體育教師要結合體育課程改革的總要求,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明確、活動有序、過程科學,針對不同性別和心理水平的學生開展因材施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鍛煉積極性,在愉悅中體會鍛煉的樂趣,身心俱進。
通過上述幾個部分的分析與論述,我們可以看到,不斷提升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教師應當認真分析當前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負面因素,積極采取各項措施,使大學生逐步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為我國未來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肖海鷗,黃吉武.論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8).
[2]曾雨聰.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解讀[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