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育東
(汕頭市澄海區(qū)蓮東中學,廣東 汕頭 515000)
在我的記憶深處,當年初三語文老師上課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常常覺得,語文課過得好快,老師與我們常常沉浸在課文的情節(jié)當中,不知不覺就下課了,并且從那時就迷上了語文。從事教育事業(yè)以來,我也常以這作為標準,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課堂,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參與、融合到我的課堂教學中,思緒在課堂中涌動。思緒,思想的端緒;思路?!稌x書·潘岳傳論》:“安仁思緒云騫,詞鋒景煥?!蔽乙寣W生在我的引導下,學習知識的思路通暢,有所感,有所悟。思緒,情緒;心情。我要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情緒,高漲的學習熱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好的學習狀態(tài),感受語文的博大精深,體會語文的源遠流長。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要能讓學生在老師的精心編排下,進入豁然開朗的境界,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其中,并且在精神上產(chǎn)生愉悅、振奮甚至心曠神怡的感受,使自己的思緒涌動起來,積極投入到老師的教學中去,并從中有所收獲、感悟。
在課堂上,我常用用詼諧幽默給學生“解壓”、與學生溝通感情,以童心換童心,營造出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課堂上自然笑聲陣陣,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還能讓學生在笑聲中得到深沉的思索和豐富的想象。例如,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學生寫錯別字,例如“拜”字,我邊強調(diào)邊說:“這個字由兩兄弟組成,一個老三,一個老四,所以左半個先一撇后兩橫,右半個則要寫四橫,我們不妨稱之為”老三老四來拜年“。這樣,就使學生在輕松的笑聲中記住了字的寫法。當然,詼諧幽默應(yīng)得當,否則,會失之庸俗。
此外,巧用俏皮話也可讓學生輕松記住錯別字。如“買”與“賣”,強調(diào)學生在寫時注意“多了就賣,少了就買”;再如,“燥”與“躁”,讓學生記住“干燥要防火,急躁必跺足”,這樣,兩個字就不會寫錯、用錯。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diào)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讓人體味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我先播放收集的吆喝聲,讓學生聽聽、評評,看誰學得最像,最有韻味。又引入《吆喝》這篇文章,提出問題:課文中又介紹了哪些吆喝聲?要求學生在課文中劃出。學生迅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各種吆喝聲。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爺——太(哎)太”,過好一會兒,(好像餓得接不上氣兒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乞丐的吆喝聲;“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贝笄逶邕^賣早點的?!梆Q飩喂——開鍋!”這是特別給開夜車的或賭家們備下的夜宵?!坝裁妗G餑”,賣硬面餑餑的。“算靈卦!”敲小鈸的盲人?!皹涫斓那锖L摹薄昂攘嗣鄣拇笫磷印薄昂J兒——剛蘸得”“烤白薯哇真熱乎”“小玩意兒賽活”“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薄瓕W生找出吆喝聲,爭先恐后回答問題,有的還能讀出一點韻味。模仿各種“吆喝”,自己也參與其中進行“吆喝”,使學生在歡笑聲中深切體會到“吆喝”的韻味。學生意猶未盡,我趁熱打鐵,要求學生課后把課文改編成劇本,把舊北京各種吆喝聲融入到劇情當中,或者編寫“新劇本”,把街頭各種吆喝聲融入到劇情中去。
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社戲》中淳樸鄉(xiāng)民六一公公的形象時,我模仿六一公公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責備的語氣“不肯好好地摘,踏壞了不少”,“這是應(yīng)該的”,突出了他不是吝嗇的人,更讓學生體會到了六一公公熱情好客的性格,把全班同學逗得笑彎了腰……
我童心未泯,讓師生關(guān)系更容易拉近,學生喜歡大膽發(fā)言,喜歡一點“放肆”,童心大發(fā),課堂上師生其樂融融。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利用一切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給每個學生,為他們提供表現(xiàn)個性能力的舞臺,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教學過程,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發(fā)展其個性。
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故鄉(xiāng)》的一文中,我先布置大家進行預習,其中包括生字詞、人物描寫、人物性格的分析等,還鼓勵大家上網(wǎng)查閱文章的社會背景,這著實讓學生忙活了幾天,等到上課的時候,每位同學躍躍欲試,都想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現(xiàn)給大家?!拔夷茏x準字詞,還能解釋詞義?!逼匠2淮髳壅f話的小蔡說;“我能說出課文中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焙脛拥男⊥跻膊桓事浜?;“我能說出閏土的性格特點?!卑嚅L也爭先恐后……班里的氣氛好活躍,好令人感動的畫面,每一個人都是課堂上的主人,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如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是一篇駁論文,作者是魯迅先生,我課前先安排學生收集在初一、初二時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在網(wǎng)上查閱魯迅先生寫作這些文章的時代背景,體驗中國近代的國運、國難。
上課前,先讓學生展示查閱到的資料,小王在投影儀上投出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寫作背景:當時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斞复藭r又陷入渴望戰(zhàn)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冻ㄏκ啊分械纳⑽?,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nèi)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gòu)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小李也迫不及待投出《故鄉(xiāng)》的寫作背景:辛亥革命后,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zhàn)不已。廣大的勞動人民,仍然在饑寒交迫中掙扎,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敗。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xiāng)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nóng)村衰敗凋敝的景象和農(nóng)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涼,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見聞為素材寫了這篇題為《故鄉(xiāng)》的小說。全班以熱烈的掌聲對兩位同學給予肯定,也積極回答出以前所讀的篇目。
學生們在查閱資料的同時,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是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我拋出問題:“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jù)是什么?”學生七嘴八舌,我再分組派代表提出不同的意見,大家躍躍欲試,競爭得好激烈,理由十足,各有各的觀點,互通有無,這難道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雖然,不是每位學生回答的內(nèi)容都讓人滿意,但從中我可以感覺到他們的主人翁精神,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同學的優(yōu)點,更利于以后的因材施教,更好發(fā)揮他們的個性。我們要把廣闊的課堂時空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角,在課堂這個大舞臺上盡情演出,大展拳腳。
教學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而認識過程中必須有良好情感的參與。如果課堂上師生關(guān)系是不平等的,沒有和諧的、寬松的氛圍,別說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不會迸發(fā)出來,就連書本的知識也難以掌握好,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進取、樂觀熱情的心理狀態(tài)。我關(guān)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清楚每一位學生的優(yōu)缺點,盡可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我的課堂上充當主角,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才能,并贏得一陣陣掌聲,從而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并保持快樂的學習體驗。正是由于我的愛心營造,越來越多的學生都喜歡上我的課,都期待有更多的表現(xiàn)與收獲。
在語文課上,我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耐心地等待學生到把書讀完,把字寫工整,而對于一些優(yōu)美的片段,我會一遍又一遍地引領(lǐng)他們練讀,用情感悟。我會注意用眼神不斷地與學生交流,關(guān)注每一個角落,讓他們明白,老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傾注著對他們的關(guān)心、愛護。
記得有一次,提問學生背誦的時候,剛好提問到班里一位說話結(jié)巴的同學,我鼓勵他慢慢背誦,并要求全班同學為其鼓勁,最后,完整地背了出來,我與班里同學不約而同地為他鼓掌。這樣學生把得到的關(guān)愛轉(zhuǎn)化為學習的動力,更堅定了學習的信心,以后常常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
在課堂上,我還會適時進行愛的教育、感恩的教導。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下冊《背影》父親為他買橘子的背影時,我創(chuàng)設(shè)出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慢慢閉上眼睛,腦子里浮現(xiàn)出課本描寫的形象,這時心里有何感受,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在我的引導下,說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印象最深的事情,及時進行愛的教育,讓學生深深感受到父母對子女不求回報,一直默默付出的愛。
又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羚羊木雕》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萬芳與“我”的親密友好,“我”與父母的分歧等,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友情,明白不要因金錢而傷了朋友和氣,更不能用金錢去衡量友情,同時也要體諒父母,理解父母,注重與父母的交流、溝通。
我精心營造愛的氛圍,為學生搭建愛的橋梁,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當人與人的關(guān)系變得和諧、平等時,會激蕩起彼此心中無限的溫馨,并為教學活動注入無限的生機與動力,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把形象的審美的方法將學生帶到課文“美”的境界里,細心體味課文“美”的語言,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將藝術(shù)手段用于語文教育,深入淺出,寓情于景,引發(fā)學生無限聯(lián)想。
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我磺卸枷駝偹训臉幼?,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涡〔萃低档貜耐晾镢@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邊讀邊想,仿佛總能覺得春風在輕輕地吹;仿佛能陶醉在春泥、春草、春花散發(fā)的芳香中;仿佛能聽到百鳥和鳴的美妙歌聲,似乎自己已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對春的欣賞之情油然而生。
如老舍的散文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文字很優(yōu)美、淺顯、動人。作者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情”這一特點,描述出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動人的冬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像老舍先生說的那樣“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沒有見過雪的南方人,這時眼前也仿佛出現(xiàn)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觸摸到了那冰涼的雪花。讓學生隨著文章提供的意象展開聯(lián)想,具體地感知情境。這樣的情感誘導,易于將學生帶入文本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之中,較自然地獲得審美感受。我還讓學生講述自己看雪的親身經(jīng)歷,因為南方?jīng)]有下雪,要看雪必須得去北方,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在同學面前展示,快樂心情與同學分享,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盡量把每一節(jié)語文課進行精心編排,讓學生積極參與,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感受到上語文課是一種享受,一種挑戰(zhàn),意猶未盡,達到“欲罷不能”的效果。
在新課改背景下,身處新課改第一線的語文教學工作者,要能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構(gòu)建起嶄新的語文課堂,才能為我們新課標下的語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鮮的血液,開創(chuàng)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1]胡海舟.簡析于永正掀起課堂教學高潮的藝術(shù).語文教學通訊,2003(16).
[2]解讀新課標 確立新理念,2003.
[3]賀清貞.文學作品教學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