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霏
(大連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5)
馬一?。?883—1967年)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儒學大師、詩人、書法家和教育家。在現代新儒學的復興和儒學價值的重建中,“馬一浮的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倡導儒家學說的教育方面,以及他在推行儒家思想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可貴的探索”[1]。馬一浮豐富的教育思想包含了教育宗旨、教學內容、教育原則、教學形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許多地方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可以為當下高校的國學教育對策研究提供許多有價值的啟發(fā)。
教育宗旨是教育的靈魂,對教育活動的一切方面均具有指導作用。馬一浮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人的身心修養(yǎng),因此,最早作為修養(yǎng)功夫而被李翱提出的“復性”思想極得馬一浮的重視,而將“復性”思想作為其儒學教育的宗旨,并將其創(chuàng)辦的書院命名為“復性書院”。
1939年,馬一浮向國民政府行政院提出的《書院之稱旨趣及簡要辦法》中說:“學術、人心所以分歧,皆由溺于所習而失之,復其性則然矣……教之為道,在復其性而已矣。今所以為教者,皆囿于習而不知有性。故今揭明復性之義,以為宗趣?!保?]他認為當時學術與人心的昧惑乃是由于被習氣所囿,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便在于通過教育而使人知“性”,進而“復性”——使人心復得誠明而得通暢。“圣人之教,使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便是變化氣質,復其本然之善”[3]?!皬托浴?,即是“復起本然之善”。而在對人性的分析中,他認為:人“性德本來具足”,人自性中的“善”是本來具足的,但“今人日常生活中,只是汩沒在習氣中,不知自己性分內本自具足一切義理”。[4]
馬一浮一生把弘揚儒學視為己任,他辦學自然要確立以儒學為教育內容。其中,馬一浮認為最主要的教育內容就是“六藝之學”。馬一浮在《書院之稱旨趣及簡要辦法》中談到講學內容問題時說:“宗趣既定。則知講明性道當依六藝為教,而治六藝之學必以義理為主。六藝該攝一切學術,不分立諸科,但可分通治、別治二門。通治,明群經大義。別治,可專立一經?!?/p>
馬一浮所謂“六藝”不僅指《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經典,還包括以這“六藝”(六經)為代表的儒學及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經典。他在主持復性書院時,強調“書院以綜貫理術講明義理為教,一切學術該攝于六藝,凡諸子、史部、文學之研究皆以諸經統(tǒng)之”[5]。
馬一浮的“因材施教,隨機指點”的教育原則,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則具體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去矜”。所謂去矜,就是說為學一定要虛心,不要自負賢能。馬一浮說:“天下之書,不可勝讀,真是若涉大海,茫無津涯?!彼麑W生的教育,自始至終貫徹了“學而不厭,誨而不倦”的精神,他反對驕矜,倡導謙慎。
二是從學生的學業(yè)基礎、志趣和特長等實際特點出發(fā),指導學生學習。這是馬一浮儒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一浮不僅根據學生的基礎、志趣和特長進行指導,還十分重視針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和提出的問題施教。他在復性書院的《爾雅臺答問》是其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回答學生的問題,不僅認真嚴肅,還非常深刻,極富啟發(fā)性。
三是重視心志教育。傳統(tǒng)儒學的經典教育不以求知為主,而重在心性體悟,切身感受。當學生中一有思想與義理不符的“初病”,馬一浮立即抓緊防治教育。如其在樂山開辦復性書院時短于人手而使其弟子烏以風兼管柴米之事,烏以風認為自己乃儒生且來此目的為求學,對此安排頗為不滿。馬一浮教導他說:“理是無形的,但不是空洞。理須在事上見,不可離事求理,亦不可悖理以治事。高明離事求理,世俗悖理治事,把理事割裂開,同是錯誤?!保?]一番教導后烏以風便高興地接受了此職務。
在辦學方式上,馬一浮孜孜追求的是古典書院式的教育形式,而不是現代大學的教育方式。他認為,只有像宋明時代的古典式的書院,有著優(yōu)美寧靜的山水,充足地供給這種從容和閑暇的環(huán)境,才能和宣講儒家學術相一致。
馬一浮創(chuàng)辦古典書院的想法得到了國民黨最高當局的認可復性書院成立,他被聘為復性書院主講。馬一浮主張書院在學制、學術和政治上保持獨立。在給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的信中他寫道:“(一)書院本現行學制所無,不當有所隸屬,愿政府視為例外,始終以賓禮處之。(二)確立六經為一切學術之原,泯舊日理學門戶之見,亦不用近人依似之說,冀造成通儒醇儒。(三)愿政府提倡此事,如舊時佛寺叢林之有護法、檀越,使得自比方外而不繩以世法?!保?]同時他還擬定了書院的學規(guī),即“主敬為涵養(yǎng)之要、窮理為致知之要、博文為立事之要、篤行為進德之要”[8]。這四條學規(guī)互為涵攝,盡管被析為四條,但實則貫通一體。
馬一浮的儒學思想及其儒學實踐是其為了振奮頹廢的民族精神、維持儒學慧命薪火相傳所做的努力和嘗試。其儒學教育理念觸及人的心靈和心性的最深層次,注重的是人身心的受用,寄望通過教化使人恢復清明的“本性”。
1.馬一浮的“復性”的儒學教育宗旨是其所處時代及多年治學的產物。當時一方面政府腐敗無能,內亂不斷,人心墮落,道德淪喪,另一方面外敵不斷侵擾,中國社會彌漫著濃厚的悲觀氣氛。有許多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主動探索使國家強大之策,諸如“中體西用”的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寄希望于“維新變法”,孫中山寄希望于民主革命等。馬一浮卻認為通過講述和弘揚儒術來拯救人心和道德才是儒生挽救國家和民族的最重要事情。
2.馬一浮為使儒學有傳,堅持教育以儒學為內容,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特別是在那種反孔廢經的氛圍下,始終不渝地堅持學校教育要學儒術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這對今天倡導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啟示的。
3.馬一浮“因材施教,隨機指點”的教育原則就是根據弟子各人的學業(yè)基礎、志趣、特長、問題和心志,有針對性地進行施教。這是馬一浮對儒家教育原則的領悟和發(fā)揚。在馬一浮看來,從孔子到兩宋濂洛關閩,以及陸王教人,都是隨機指點,因病發(fā)藥,“為對治悉擅,因人因時而異”。馬一浮用“因材施教,隨機指點”的教育原則,去指導學生的學習和關懷學生的身心健康,確是卓有成效的。
4.馬一浮的儒學教育理念在復性書院的講論實踐中得到了較為完整的貫徹和體現。由于對現代大學制度的失望,他轉而借助古典書院的傳統(tǒng)形式,從儒釋的教育思想中尋求理論支持和經驗借鑒,以辦學三原則和四條學規(guī)為基本架構,以儒學經典為主要內容,以圣賢人格為價值目標,形成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教育形式。
馬一浮作為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使他的教育思想具有較多的傳統(tǒng)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精英教育的特色,與我們今天高等教育大眾化、職業(yè)化的發(fā)展趨勢有著顯著的不同。雖然如此,馬一浮教育思想中因為凝聚了人類自我塑造的理想成分,故對今天的教育,特別是高校的國學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啟發(fā)意義。
其一,馬一浮特別強調教育的安身立命意義。馬一浮立教之初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專業(yè)人才,更在于使人們于窮愁之際能夠有以安身立命,不陷于百無聊賴之中。學生們不僅要有知識,更要有真思想,方能不人云亦云。如此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不會是簡單地回復過去,而會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更新和發(fā)展。近年來的大學教育,特別是職業(yè)教育,具有重理工而輕文藝、重實用技能而輕思想情感的傾向,學校教什么與學生學什么,幾乎完全圍繞著就業(yè)市場轉,失去了高等教育應有的超越特性和文化藝術的陶冶功能。
其二,馬一浮注重教育的潛移默化。文化教育不僅僅靠課程,更需要氛圍;不僅僅靠簡單的說教和灌輸,更需要感悟和意會。因此,不管開展專業(yè)型還是普及型國學教育,除了一些制度性規(guī)定外,還應該注重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營造陶冶型的國學教育,對高校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其三,馬一浮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F代高校教育由于學生多,上大課,有點類似工廠的生產流水線。特別是當代中國大學由于擴招等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嚴重缺乏教師的因材施教、隨機指點和師生交流,更缺乏對形而上之道的關懷和價值追求。所以馬一浮對傳統(tǒng)書院教育的肯定和嘗試,等于從反面對現代學校教育作了批評和否定。實際上,在哲學、社會科學的教育方法上,的確需要更多的師生一對一的點撥,自由直接地討論交流。
其四,馬一浮非常注意教學時要鄭重其事,把教學看成是傳道的大事。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在反對形式主義的旗號下將許多實際上很有意義的儀式都省掉了。中小學里尚有開學、畢業(yè)等典禮,上課時唱歌、立起、問候老師等事,大學則似乎一切皆無。因此,高校要善于在校園制度文化中融入和滲透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1]滕復.馬一浮思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1.174.
[2][5][7]丁敬涵等.馬一浮集(第一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757、21、55.
[3][4]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馬一浮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8、20.
[6]馬鏡泉,趙士華.國學大師叢書·馬一浮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66.
[8]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