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 100089)
人類對于隱喻的研究始于兩千多年以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曾將隱喻定義為將屬于某一事物的名稱來指另一事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Lakoff&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具體來說就是以事物的相似性為基礎,通過人類在某一領域中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這一理論涉及“來源域”,即人們用以解釋說明的經驗領域;“目的域”,即被解釋與說明的經驗領域;以及兩個域之間的映射,即兩種不同領域的相似性的對比。該理論指出,在人們構建隱喻的過程中,除了作為修飾語言以外,也會通過兩種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來進行解釋說明,即通過具體的為人所熟知的事物或經驗來描述那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事物或經驗。例如:心如刀割可以用來形容某種傷心欲絕的感受,這種感受在表面上很難觀察到,于是“刀割”就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那種痛苦的滋味。
“心”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古稱心、肝、脾、肺、腎為人體五臟,心則為五臟之首。心臟處于人體的中心位置,是人體生命系統(tǒng)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部分。中國古人曾把心看做是人的思維器官,認為它能控制人的思緒、情感、意志、情性和靈魂,因此賦予了它豐富的含義,使其涵蓋了人的整個精神世界。但由于對“心”的認知無法通過直接觀察或接觸來獲取,于是漢語中關于“心”的隱喻大量而豐富。
本文對日常漢語中關于心的隱喻進行分類總結,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逐類分析,旨在揭示漢語隱喻的認知內涵。
Lakoff&Johnson曾將隱喻劃分為三大類:空間隱喻、實體隱喻、結構隱喻。這其中的實體隱喻是指我們通過外在的具象的事物來理解和認識內在的抽象的事物。如鐵石心腸,就是用鐵和石者類堅硬的物體來形容人的心腸很硬。通常來講,實體物質大體可分為三類: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那么也就有相應的三類關于心的實體隱喻。下面我們一一進行分析總結。作為固態(tài)的實物會具有動靜狀態(tài)、軟硬程度、存在狀態(tài)、好壞屬性、重量、溫度、顏色、數(shù)量等特質。因此,關于“心”的實體隱喻就會有:動心、心碎、無心、好心、掉以輕心、熱心、丹心、三心二意等表達方式。此外,“心”也會被比喻為液體,如:心潮涌動、心血來潮等。另外,在漢語中,氣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有大氣、元氣、氣色、運氣等說法。因此,“心”也會被喻為氣,如:心氣很高。
顧名思義,所謂空間隱喻就是將抽象的物質比喻為我們所熟知的空間。一般來講,實際意義上的空間可分為三種維度:三維空間、二維空間和一維空間。因此,關于“心”的空間隱喻也可以相應地分為這三種情況。先來看最常見的三維空間隱喻:在三維空間中存在著長、寬、高的概念,在這類隱喻中,容器是最普遍存在的喻體。容器都有內外之分,同時容器還可以用于填充,因此就產生了心房、內心、心中等說法。再來看二維空間的隱喻,所謂二維空間是指一個平面,所以相關的“心”的隱喻就有如:心胸寬廣、心田、一片丹心等說法。最后是一維空間的相關隱喻,如:橫下一條心、心細如發(fā)等。
此外,在空間隱喻中還有一類關于心的方位隱喻,所謂方位隱喻,就是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來做喻體,如心是高低圖示:心比天高,把心態(tài)放低;心是上下圖示:放心,上心;心是方向:改變心意等。
中國古人認為心與人體的所有器官緊密聯(lián)系,人通過五感所體驗到的感受都會匯集到心中,因此產生了一批隱喻是將心與其他人體器官組合在一起形成組合隱喻來表達更加復雜的意思。例如“心”與眼及視覺組合的隱喻:心明眼亮、一顆紅心、黑心;“心”與聽覺組合的隱喻:心聲、心曲;“心”與嗅覺組合所形成的隱喻:芳心;“心”與味覺組合形成的隱喻:苦心經營、心酸、甜心等;“心”與觸覺組合形成的隱喻:心癢難耐、心痛如絞、心如刀割等。另外,心還可以與其他人體內臟組合,形成隱喻,如:心肝、心腸、嘔心瀝血、心驚膽戰(zhàn)、心腹、心胸等。這類隱喻通過使用兩個來源域來進一步豐富語言的內涵。
根據(jù)體驗哲學的理論,隱喻形成的原因在于人類試圖通過已知的、具體的經驗來說明和解釋那些未知的或是抽象的經驗。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最直接的經驗來自于社會生活。因此,有很多關于心的隱喻源自于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例如與生產勞動經驗相關的隱喻:心田、心地、用心耕耘、操心、擔心、揪心、掛心等;與天氣變化相關的隱喻:春心、心月、寒心等;與植物相關的隱喻:心花怒放、心苗、花心等;與動物相關隱喻:心猿意馬、狼心狗肺等;與水相關的隱喻:心如止水、心海等;與火相關的隱喻:心急火燎、心急如焚等;與日常生活用品相關的隱喻:心秤、心鏡、心囊等;與住所相關的隱喻:心門、心坎等;與道路相關的隱喻:心路歷程、心回意轉等;與禮教律法相關的隱喻:心宗、心法、忠心、私心、良心、禍心等;與軍事戰(zhàn)爭相關的隱喻:殺心、攻心、奪心、守心等;與經濟生活相關的隱喻:費心、省心、虧心、收買人心等;與宗教信仰相關的隱喻:心佛、戒心等;
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與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密切相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的Lakoff&Johnson等認知語言學家從身體經驗的角度解釋隱喻意義的產生與發(fā)展,為研究語言開辟了一個劃時代的方向,促使傳統(tǒng)語言學向認知方向發(fā)展,證實了人類認識世界是依靠概念系統(tǒng),因而概念隱喻反映著人類的認知基礎,從而證實了人類的認知過程具有普遍性。而人類的認知活動植根于日常的身體經驗,因此隱喻的產生也是源自于人類的身體社會文化生活經驗。
本文對漢語中關于“心”的隱喻按照其來源域與構成方式進行了分類研究,從中可以看出,在漢語中,“心”這一概念會被隱喻為實體物質(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空間概念(包括三維空間、二維空間和一維空間,還包括方位概念),同時,由于心在中國古人眼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又會與人體的其它器官組合形成含義更加復雜的隱喻表達,另外很多關于“心”的隱喻是源自于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的。由此概念隱喻理論與體驗哲學理論在漢語領域又一次得到了驗證。這一研究能夠極大地啟發(fā)我們的思維,同時也為隱喻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們應該繼續(xù)從具體語境出發(fā),根據(jù)語言所提供的各種線索,從不同的視角加以分析,從而理解和闡釋隱喻的認知意義構建。
[1]Denhan,A.E.Metaphor and Moral Experien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Fauconnier,G.Mappings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Gibbs,R.Embodied Experie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M].Brain and Language,2003,84:1-5.
[4]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thing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8]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7-15.
[9]盧衛(wèi)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2003(12).
[10]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和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
[11]林書武.國外隱喻研究綜述.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1).
[12]束定芳.試論現(xiàn)代隱喻學的研究目標,方法和任務.外國語,1996(2).
[1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